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诗中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学情分析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然而,由于《春江花月夜》的诗歌风格独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诗歌的精髓。
教学目标
1.于诵读中品味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提升鉴赏能力。
2.体会诗歌的景物美、哲理美、情感美。
3.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歌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教学重点 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歌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故国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寂寞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
张若虚笔下的月又是怎样的月呢?
任务情境:
某出版社编辑要出版《最美唐诗》一书,汇编唐代各类优秀诗歌。请你为这首《春江花月夜》写一则推荐语,说说它应该入选的具体理由。
诗人简介:张若虚(约 660—约 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活动:分层品读,品味诗情
(一)景物美:赏月下之景
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情感?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白沙
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梦幻
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营造梦幻朦胧的意境。
分析的过程中加入朗读。
问:为什么用“生”不用“升”?(出示图片)
“升”仅仅是状态,而“生”字具有欣欣向荣的灵性、活力,明月与潮共生,本身皎洁,又兼有大海的磅礴气势,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极富动感,景象壮观。
(二)哲理美:悟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向思考人生。张若虚的内心是纯净、无纤尘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下面这句特别纯真的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问: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
齐读体会人生哲理。
深入探索: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密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之,与他们相比较,张若虚对人生的理解有何不同?曹诗和苏诗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别开生面,具有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便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哀而不伤,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这诗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李泽厚
“不知江月待何人”:这一轮圆月岁岁年年的在等待着什么人?
“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是过渡句。
(三)情感美:析月下之情
问:这一层写了哪些人?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感受到了情思?
意象 情思 手法
思 妇 怀 远 图
游 子 思 归 图
“白云” 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扁舟子” 上的游子。
“青枫浦” 为地名,“枫”“浦”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
“扁舟子”指飘荡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以物代人(游子之妻),以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
思妇怀远图
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的?
(1)“裴回”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月的徘徊其实是人的徘徊。
(2)“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鱼龙”、“鸿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此处是用典。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游子思归图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前后意象对比:
春江——流春(春半)
花林——落花
明月——斜月(落月)
既写出了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回的凄苦和落寞。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沉沉”写出了游子归期难定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
一个“满”字写出了愁思的深厚。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
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
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
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
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多情自古伤离别,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是因为思妇与游子的思念之情具有普遍意义。作者采用全知视角写尽了春天江边月下的美丽与困惑、离愁与别恨。小组自由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作业布置:
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读完本诗,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你为《春江花月夜》写一则推荐语!
课堂总结:
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读完本节课的探讨,你感受到它的美了吗?
学生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