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导入新课丝绸之路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陕西出土二枚罗马金币和一枚波斯银币罗马的凯撒大帝(中国西汉时期)曾穿着丝绸长袍去看戏,引起全场的钦羡,观众都在观赏这件华美的长袍。经考证,当时凯撒穿的丝袍材料来自中国长安。中外文明之间存在着一条贸易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长安和罗马的商业往来、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从未中断,而这两种文明的交流和交融,对于人类文明的演变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条贯通东西的传统商路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它是怎么开辟的、有何发展?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整体感知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276年前202年1368年581年960年引进“汗血马”、苜蓿、葡萄等;佛教传入,丝、茶等传出丝路商贸繁盛时期丝路真正开辟于汉武帝时期907年618年1644年220年丝路不断发展海上丝路崛起明中期以后,丝路走向衰落时间轴时空史观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分析丝绸之路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和不同类型的商路的开辟。2.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丝绸之路在汉、唐、宋发生变化的多种因素。3.历史解释: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着东西方向,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洲的商陆进行的。阅读教材, 指出古代欧亚大陆有哪些重要的商路。①陆上丝绸之路②草原丝绸之路③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④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 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概述图“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概念阐释:“丝绸之路1、起源(一)陆上丝绸之路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一、丝绸之路2、开通②丝绸之路存在历史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连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的半枚蚕茧建元三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出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流畅,贸易大盛。后来印度佛教输入,就是取道西域的。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品质为后人所传颂。——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2)条件①汉朝时期经济的发展;②汉武帝国力强盛,政局稳定;③北方匈奴时刻威胁着西汉王朝政权稳固;汉武帝为彻底消除盘踞在北方的匈奴势力。(1)目的:联合西域各国,共击匈奴(军事目的)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出发时间目的结果意义BC138BC119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未达成目的,但有一定成果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发展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国和中西亚的交往交流一、丝绸之路(一)陆上丝绸之路2、开通(4)过程:(5)意义: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3)标志:张骞通西域问题探究:如何理解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出自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凿,开;空,通也。”陆上丝绸之路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虽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因此司马迁等中国古代学者会认为“西域险厄,本无道路”,将张骞通西域视为开辟道路的创举,称其为“凿空”。张骞通西域作为“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后丝绸之路的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这首先要归功于汉王朝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城,第一次带来了有关中亚和西方的交通、地理、军事等各种信息。随后汉朝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和在西域屯田,为其后的丝路贸易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原因及启示》外交:张骞出使西域、派遣使者军事:北击匈奴、控制河西走廊政治:设置河西四郡、西域都护、驻军屯田据材料和所学,简述汉政府实施的有利于丝绸之路畅通的主要措施。问题探究:多角度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材料: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石榴、葡萄、胡桃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初由于骑兵力量不足,汉朝对匈奴的频繁入侵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而张骞从中亚引进了优良的马饲料苜蓿和优良马种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国骑兵的作战能力无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此外,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由此开始,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汉朝每年都要“组团”出使西域,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由此形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峰。——荣新江《敦煌民族与中西交通 》①政治: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②经济: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③外交: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④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3.发展——根据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内容绘制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BC119BC60魏晋隋唐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发展时期鼎盛发展受阻有所复兴丝绸之路的发展与衰落(一)陆上丝绸之路一、丝绸之路(1)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疆域广阔②政治稳定,国力强盛,交通发达③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④政策开明⑤文化繁荣,制度先进。(2)唐中期以后发展受阻的原因?①安史之乱后,西域地区逐渐脱离中原王朝控制;②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 的冲击;③陆上丝绸之路运量小,运输成本高昂,盗贼横行;④受沿线政权政局变 动影响较大。知识拓展:隋唐、元时期的丝绸之路(3)元代陆上丝绸之路重新复兴①元朝统一; ②蒙古西征,畅通了东西驿路;③元代的驿道路网打通了元朝首都与亚欧各地的联系,使唐中期以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的沙漠绿洲丝路再次活跃了起来,草原丝绸之路也得到了空前发展。(二)草原丝绸之路(皮毛路)1.路线3.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商路。2.特点全方位、传播速度快、多样性、复杂性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 元朝时期最为兴盛,明清衰落。 材料:文化传播的角度上看,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面是全方位的,所经过的地区是人类生活的聚集区,文化的冲击力与波及面较大,而游牧民族四时迁徙的特点使得文化的传播速度较快,持续性长久。草原丝绸之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游牧民族的经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极不稳定,遇到天灾人祸都会形成大的波动,也会产生为谋求生存而与他族争夺自然与社会资源的战争,所以,在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上,除了商品交换以外,还会出现不同民族间的和亲、朝贡、战争等复杂的文化现象。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2.路线:3.作用:(茶马古道)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思之窗《汉书·张骞传》……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1.兴盛:(1)西汉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2)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三)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四)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香料之路)1.开通时期2.路线3.发展形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转变于明清东南沿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宋元: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巨舟、帆索、磁罗盘)出海频繁,联系地域广(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沿海口岸多(广州、泉州、明州等)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巅峰①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建立广泛联系。③广州、泉州、明州等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促进南方经济发展。④带动私人海上贸易发展;4.作用广州泉州明州宋元时期,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经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材料一 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不差,生死系矣。——【宋】赵汝适《诸蕃志》材料三 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变化及原因。提示:(1)变化:对外贸易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2)原因:①政治: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②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制瓷业发达;③文化(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④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大,成本低。思维升华: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的原因和影响①政治: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与中国国力的衰退;②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③思想:天朝上国观念和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④外部: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方的殖民扩张。①中国:走向保守和封闭,逐渐落后于世界。②欧洲:掌握海上贸易主导权,开展殖民扩张与掠夺,友好交往 的 和平之路遭到破坏。③世界:物质与文化传播的规模、内容、速度、影响远超此前影 响原 因名称 路线 兴盛时期 衰落时间主要特点陆上丝路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汉-唐 明清丝绸贸易草原丝路 东北-漠北-欧洲、小亚细亚 宋元 明清民族迁徙西南丝路 成都-横断山-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 汉-唐 宋明之后茶马贸易海上丝路 中国沿海-东南亚-印度-非洲、红海 宋元、明清 (闭关前) 鸦片战争后瓷器贸易知识归纳: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丝绸之路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④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反映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1)中国物质和技术西传学习任务:阅读教材,梳理中国物质和技术西传的史实二、商路影响——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质和技术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17世纪意大利可悬挂罗盘与宋代执罗盘陶俑①西汉引进了中亚的良种“汗血马”、饲草苜蓿及葡萄等水果。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④棉花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2)西方物质和技术东传中国黄瓜( 胡瓜)胡萝卜苜蓿葡萄学习任务:阅读教材,梳理西方物质和技术东传中国的史实二、商路影响——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质和技术交流二、商路影响——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西方传入中国:①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②祆(xian)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外传: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特点: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学习任务:阅读教材,梳理中西精神文化交流的史实【问题探究】p54白居易《胡旋女》1、物质和技术交流2、精神文化交流丝绸之路 兴起 鼎盛 衰弱 起点 途经地 终点 货物 主要意义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 隋唐 明清 长安 西北 中亚 欧洲 非洲 丝绸 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技术、文化交流草原丝绸之路 夏商 蒙元 明清 漠北 南西伯利亚 咸海 里海北 欧洲 小亚细亚 民族迁徙西南丝绸之路 夏商 隋唐 宋明之后 长安 成都 四川 缅甸 印度 中亚 西亚 茶、马海上丝绸之路 春秋战国 郑和下西洋 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 沿海 南海 印度洋 东海 西亚 北非 朝鲜 日本 瓷器思考:根据上表,概括古代商路的特点及认识。起源早,历史悠久线路多,覆盖面广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时间长,历时千年重经济,互利互惠以和平为主注重平等贸易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由开放到闭关锁国朝贡体制逐渐形成特点:(1)起源早,历史悠久;(2)时间长,历时千年;(3)线路多,覆盖面广;(4)重经济,互利互惠;(5)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6)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7)以和平往来为主,注重平等贸易(8)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朝贡体制逐渐形成认识: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了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三、拓展——古代商路的特点及认识【谈古论今】结合历史上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对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三、拓展——一带一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及其技术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马匹、苜蓿等佛教、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及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制瓷、冶铁技术、中医药知识也由此传向世界沿着古丝绸之路意义: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物质、技术与文化交流,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交融,促进了区域发展。任务三:概述“丝绸之路”在物质、技术和文化方面的对外输出和对内引入的基本情况。1.(2024·福建·高考真题)“河西甸子”本用于指称产自中亚,经由西夏贩卖而来的绿松石,但在元人文献中,它也被用来指称直接从西亚商人处购得,名为“乞里马泥”(意为产自波斯起儿漫)的绿松石。这反映了元代( )A.统治版图广大B.奢侈品需求旺盛C.丝绸之路畅通D.地理学成就突出高考真题1.C【详解】材料中提到“河西甸子”绿松石既从中亚经西夏贩卖而来,又能从西亚商人处购得,这表明在元代,与中亚、西亚的贸易交流较为频繁,能够实现这样的贸易往来,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元代统治版图扩大与“河西甸子”绿松石贸易之间的关联,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了绿松石的贸易,但仅从这一物品的贸易不能充分说明整个元代奢侈品需求旺盛,证据不够充分, 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于绿松石的贸易来源,而非关于地理学方面的成就,该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新课标·高考真题)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3.(2022·海南·高考真题)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3.D【详解】根据“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得出当时通过设立驿站,保证政令传输信息的畅通,因此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项正确;亭传邮驿不是交通机构,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