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广为传唱的《爱我中华》,是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石榴花开,同心筑梦——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单元梳理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程标准:了解当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及地图史料,自主学习,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小组讨论,说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背景,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2.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体会其不仅是指导当前民族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3.通过阅读教材及地方史史料,合作探究,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举措,分析现代民族政策的伟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录一、中华民族的形成之路——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二、中华民族的觉醒之路——近代中华民族的耻辱与崛起三、中华民族的凝聚之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中华民族的形成之路——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的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据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原意为中原地区,秦统一后,“中国”地域已经扩展。“中华”虽然也有“中国”的意思,但是已经超越地理概念,更多呈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同一文化的认同感。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城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不以血统言,可决之也。故欲知中华民族为何等民族,则于其民族命名之顷,而已含定义于其中。 ——杨度《金铁主义说》“中华民族”是自秦以来伴随中国疆域的不断拓展,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相互认同而形成的具有同一心理认同感的“民族群体”。民族交融以汉族为核心多元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各具个性秦汉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及融合宋元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二、中华民族的觉醒之路——近代中华民族的耻辱与崛起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她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马首为代表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流失海外,成为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被侵略被掠夺的耻辱印记。“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镇远”舰是清朝海军北洋舰队主力铁甲战列舰之一,在威海保卫战中被日军俘获,后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服役,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被拆解,1947年回到祖国。“镇远”舰铁锚遍体鳞伤,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印痕,见证了近代中国民族遭受列强侵略的遭遇与耻辱。民族危难之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文物中的历史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孙中山强调,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民国历届政府和各政党领袖都大力提倡民族平等,但多表现在理论阐述和宣传等方面,而较少应用于实践。——摘编自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三、中华民族的凝聚之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人们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其实汉族是‘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区是‘地大物博’,各占一条。所以,我们各民族必须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才能发展。”——周恩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概念辨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前提),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空间)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置依据),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自治权限)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地位)。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历史沿革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119471949195419841990199720122017(年)提出建立蒙、回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中共十八大提出“两个共同”“五个认同”中共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中共十五大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的完善阅读教材,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2022中共二十大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材料1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族人民都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后,就积极探索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成功地制定和执行了民族政策……近代以来,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面积广大,自然资源丰富,但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摘自《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材料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结合教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渊源历史经验党的探索政治基础地理因素现实因素理论来源、符合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原因(1)国情条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2)历史经验: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如羁縻政策、土司制度)(3)政治基础: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4)现实因素: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歧视,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5)理论来源:马列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6)党的探索: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国人民政治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建国后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1941年1945年1947年5月1日1949年1954年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法律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写入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2)行政层级:分为自治区(省)、自治州(市)、自治县(旗)三级。(3)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周恩来曾说:“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D.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1. 制 度 之 基C(1)现实国情:各民族交错杂居相互融合(2)历史渊源:古代中国长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近代反侵略斗争中各民族加强了统一的政治认同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3)前制之弊:旧中国的民族压迫和歧视(4)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对民族问题的重视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民族自决是国际法上的概念,指各民族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的权利,一战后变为被压迫民族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选择民族管理1947两个共同五个认同2. 制 度 之 路194919541979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1984纳入法制化轨道《民族区域自治法》十一届三中全会1990三个离不开休戚相关命运与共血肉关系199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012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八大2017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中共十九大基本政治制度内蒙古自治区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摘编自何一民、刘扬《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新中国民族事务工作。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习近平某文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享有各项自治权利。这一内容最早应出现在哪一文件中( )A.《共同纲领》B.1954年宪法C.《民族区域自治法》D.1982年宪法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体现的原则,包括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共同繁荣④互相监督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新中国成立后,( )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横线处应填A.内蒙古自治区B.广西壮族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D.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A民族区域自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重点是( )A.全面贯彻“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实现民族平等B.健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C.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D.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B未制定具体的举措重申健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顺序:内新广宁西,其中内是建国前(1947年)新中国成立70年西藏发展成就:人间奇迹在高原这里是世界屋脊,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高寒缺氧;这里是雪域高原,地球上最后一方净土,亚洲水塔,生态脆弱;这里的人民,曾经在封建农奴制枷锁下,生不如死;这里的经济社会,曾经在封建农奴制桎梏下,停滞不前。西藏:太阳能改变了农牧民生活方式从“当牛做马”到“当家做主”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从高速发展到绿色创新发展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天上的“路”和地上“天路”,让世界屋脊不再遥远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3. 制 度 之 创“(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 )A.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C.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B有学者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现与设计,与历史上中国的族群政治与边疆政治的传统有直接关联。”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开创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B.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C.照搬了治理边疆的传统模式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B制度优势问 题 探 究“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结合上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个离不开”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全面反映了民族关系的现实,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两个共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原则。“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学 习 拓 展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国家通过“四个要”,来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四个要”的认识和理解。“四个要”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民生、教育、生态等多项内容;不仅是经济社会建设,还包括边疆建设等。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措施一是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位置;二是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三是加大对财政支持力度;四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五是组织发达地区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对口支援;六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七是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问题探究: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联系与区别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区 经济特区区别 设立区域指导原则自治程度社会制度解决问题联系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央和地方关系,要接受中共的统一领导。港澳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沿海特定区域“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殊经济政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有一定的自治权不享有自治权,只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课堂小结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过程建立发展完善特点地位影响基本政治制度建国前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八大后法律依据成功实践《区域自治法》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一个意识国家统一领导与民族自治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结合;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结合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地区发展。结束语1953年起,国家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规整,至1979年,55个少数民族被正式确认公布。中共十八大以后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被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属性。各民族要以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为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