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贞德的故事
贞德被誉为“奥尔良姑娘”,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法国人心中的自由女神,后人赞颂她为“圣女”。英法百年战争时,贞德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为法国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觉醒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四单元 第12课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学习聚焦
1.理解宗教改革、拿破仑战争等历史事件在推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国际法和外交制度出现的原因。
3.了解20世纪以来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表现,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的不同。
重要概念
民族国家 《至尊法案》国际法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维也纳体系
从拥戴国王到抛弃国王
从利益纷争到冲突调解
从“全体一致”到“大国一致”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国际法的发展及和平的艰难践行
1
2
3
Contents
目录
Park 1
王权至上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从拥戴国王到抛弃国王
①英国:1534年,英国亨利八世,颁布《至尊法案》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③扩展: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表现
专制王权国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朕即国家”
基础落实
1.中世纪西欧国家的历史传统
我的附庸的附庸
不是我的附庸
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因素是( )
A.国王对地方控制力弱 B.维护农奴制度的需要
C.基督教会势力的强大 D.封君封臣制度的存在
D
政治上
封君封臣制度下的封建割据局面
王权软弱,教权高于王权
经济上
庄园经济的封闭性不利于交流
文化上
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
2.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军事上
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圣女贞德
(1412—1431)
“穆桂英”式的
女性战争英雄
如图为油画《圣女贞德》,讲述的是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年方17岁的农家姑娘贞德揭竿而起,宣称上帝召唤她来拯救法国,她的号召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尽管贞德后来被英军掳走烧死,但在贞德的鼓舞下,英国人被驱逐出法国,法国人开始树立起“法国人的法国”观念。这反映出百年战争(  )
A.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发展 B.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C.推动了法国的近代化转型 D.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
1337—1453年,英法两国间先为王位继承问题展开争权夺利,尔后演变为英国对法国的入侵,法国则被迫进行反入侵,从而进行长达百年的战争。最终法国获胜,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英法百年战争
欧洲的女战神
15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王室长期怀着强烈的“大陆情结”,不仅在欧洲大陆争夺领地,甚至争夺法国王位;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王室在欧洲大陆的领地丧失殆尽,转而用心经营英伦三岛。由此可见百年战争( )
A.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B.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C.有助于英国民族意识的增强 D.强化了英国的世俗权力
英国国王不再去争夺法国领地和争夺法国王位,
专心做英国国王,这有利于国家认同形成
B
C
2.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军事上
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政治上
教权与王权之争,世俗权力得以加强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的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腓力四世(1285-1314)
宣称“朕即国家”;建造凡尔赛宫,把各地大贵族宣召进宫,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
路易十四(1638年-1715)
路 易十四
王权顶峰
专制王权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
革命爆发,民族国家观念进一步强化
自由平等观念传播,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越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2.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军事上
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政治上
教权与王权之争,世俗权力得以加强
专制王权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
革命爆发,民族国家观念进一步强化
社会生活上
对英语、法语等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思考:专制王权国家=民族国家?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3.民族国家形成的利与弊
14至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巩固下来。它们不是通过外来的侵略扩张,而是由中世纪君主国发展而来,在宗教和人种上的同构性使它们有别于多民族帝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是这类“领土国”典型代表。主权的加强导致民族情感的普遍增长,促进了海外贸易活动和国内财富的增长,也助长了新兴民族国家对海上霸权的野心。
——摘编自【德国】尤根·奥斯特哈默《全球化简史》等


君主专制国家的兴起
民族情感的增长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球性殖民扩张的开始
民族沙文主义的出现
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鼓吹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鄙视和排斥其他民族,煽动民族仇恨,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因而成为侵略性的、极端反动的民族主义。
沙文主义(chauvinism)
从《马赛曲》的歌词中可知当时欧洲人们的效忠对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马赛曲》歌词
Allons enfants de la Patrie
Le jour de gloire est arrivé!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
光荣一天等着你!
民族国家基本要素
统一的市场
确定的版图
民族认同
共同的语言
变化:从效忠国王到效忠祖国。
影响: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问题思考
《马赛曲》歌词
前进,祖国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在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举起染满鲜血的旗!听见没有?凶残的士兵嗥叫在我们国土上,他们冲到你身边,杀死你的妻子和儿郎。
Park 2
国家至上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从利益纷争到冲突调解
1.国际法的形成
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各国以强调各自之主权、扩大本国利益为务,使得武力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仲裁者,由此而使整个欧洲成为一个你争我斗的决斗场,国对国正如狼对狼的自然状态……呼唤最基本的、普遍的道德戒律与普遍适用的处理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显得尤为迫切。
——高建《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卷)》
国际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习惯和条约规则。简单说来,是有关国家之间的法律,是调节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有一定约束力的法律系统。” ——牛津法律大辞典
概 念
形成原因
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希望建立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形成过程
①奠定基础:1625《战争与和平法》
②确立原则: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③范围扩大:1815年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应用的范围扩大
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写道:“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已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材料的核心内容为( )
A.君主制定条约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 B.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战争与和平法》
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最终交战双方于1648年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欧洲混战局面。这场战争被称作最后一场宗教战争,也被称为第一场国家间战争,这是因为( )
A.建立以大国协调和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B.此后欧洲国家间的重要战争以捍卫国家利益的名义发起
C.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并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D.建立起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
B








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近代国际法正式形成,标志着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初步形成
2.外交制度的建立
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
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建 立
进一步发展
外交人员衔级制度
第一等级
大使和教皇使节
或教廷大使
第二等级
特使
第三等级
常驻公使
第四等级
代办
维 也 纳 体 系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在1815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在会上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从而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3.国际法及外交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途径。
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
积 极
消 极
《万国公法》
(2022·山东高考·5)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D
《万国公法》标志着源自西方的国际法
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一战使国际法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主权平等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民族自决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善意履行国际义务
从“全体一致”到“大国一致”
——国际法的发展及和平的艰难践行
Park 3
和平至上
1.国际法的发展历程
时间 国际法举要
1625年 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法国大革命后
19世纪后期
国际法主要确立和增加了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若干内容,如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不容干涉内政,公海自由等。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法上
增添了一些反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如所谓
的势力范围、合法干涉、和平封锁等等。特别
是领事裁判权、租借地制度、不平等条约制度
一一
一 战 前
1815年维也纳体系
下的欧洲
有学者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但这种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局面不能持久稳定的根源在于(  )
A.各国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 B.体系自身存在严重的弊端
C.近代外交制度出现并发展 D.和约并没能完全制止战争
A
1.国际法的发展历程
时间 国际法举要
十月革命后
一战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28年
一一
一 战 后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由于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英美法等大国先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非战公约》
《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但美国在签署条约时提出了各国自己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材料意在说明《非战公约》( )
A.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被大打折扣
B.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
C.明确放弃战争,维护和平的责任
D.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A
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该体系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美国退出,而苏联又受到排斥。没有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新兴世界大国的参加,大国之间的均势就难以维持,国联的权威性也就不够。
1.国际法的发展历程
时间 国际法举要
十月革命后
一战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28年
一一
一 战 后
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由于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非战公约》),英美法等大国先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
《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盟约》在保持和平、维护集体安全、制止战争等决策机制方面存在巨大漏洞和严重问题:国际联盟权力极为有限;大国强权政治盛行,这一切使国际联盟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宪章第一次把维护和平与解决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克服了国联的一些重要缺陷,成为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机构。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该体系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美国退出,而苏联又受到排斥。没有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新兴世界大国的参加,大国之间的均势就难以维持,国联的权威性也就不够。
中国代表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国际法的发展历程
时间 国际法举要
1945年
二战后国际法领域扩展(裁军核武器人权环境海洋等) 1982年
1994年
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不干涉他国内政”等。
一一
二 战 后
《联合国宪章》如何大大提高了国际法的执行力度?
《联合国宪章》
第二十七条 安全理事会对于除程序事项之外的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
第四十二条 安全理事会如认第四十一条所规定之办法为不足或已经证明为不足时,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大国一致”原则
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必要时可以采取军事行动
《联合国宪章》如何大大提高了国际法的执行力度?
从国际联盟的“全体一致”原则到《联合国宪章》的“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①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
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
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影响的异同
海牙国际法院
(位于荷兰海牙)
A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比较项 国际联盟 联合国
异 原则
成员 特征
作用
同 宗旨 性质 影响 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成员国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难以发挥国际法维护和平的作用
更具普遍性,因此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不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都宣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宗旨,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都是政治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都出现过大国强权政治的现象,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小结
中国代表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国际法的发展历程
时间 国际法举要
1945年
二战后国际法领域扩展(裁军核武器人权环境海洋等) 1982年
1994年
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不干涉他国内政”等。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维护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规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
包括中国在内的近百个国家签暑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公约建立的国际合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法依据。
一一
二 战 后
《联合国宪章》如何大大提高了国际法的执行力度?
全球治理
2020年以来,气候变化并未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止步,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威胁到粮食安全、加剧贫困与不平等,并助长疫病蔓延。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将难以承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峻后果,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这表明( )
A.全球治理有待深化国际合作 B.应对气候变化成为首要任务C.人类活动负面效应难以根除
D.中国新型发展理念影响提升
A
《战争与和平法》
格劳秀斯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外交制度建立
17世纪,欧洲国家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
维也纳体系
1815年,欧洲各国召开维也纳会议签订系列条约。
进一步发展
各国签订国际公约,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
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维也纳体系建立,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欧洲之外的地方。
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奠定基础
确立原则
范围扩大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历程
2.和平的艰难践行
美国随意进退全球气候组织,说明全球合作治理中缺乏原则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际法的存在也不能避免国际违法现象的出现。强国有时容易铤而走险违反国际法,但是会经常寻找各种借口替自己的违法行为辨护;同时在国际舆论压力下,特别是在联大决议的谴责或者国际法院等国际司法机构判决面前停止违法行为。这些表明国际法的权威仍然是存在的。——陈海明《主权观念的变迁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法的实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面对国际法遭遇的挑战,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3.中国在国际法中的角色变化
《联合国宪章》如何大大提高了国际法的执行力度?
中国的做法
1954年,中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被公认为是对国际法原则的有益补充。进入21世纪之后,普世价值、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国际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等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和广泛认可。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通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等
国际法体系的转变
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
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
从整体性到分散性
中国的角色转变
从融入到参与
从主动到主导
从规则“接受者”到规则“制定者”
逐步引导改变不合时宜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推动构建新的国际法体系
16-19世纪,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确立国际法基本原则
1648
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1815
维也纳体系推动外交制度发展
系列国际公约试图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国际法范围扩大
十月革命开辟
国际法新阶段
1917
1920
国际联盟第一个
政治性国际组织
《非战公约》宣布
和平解决国家争端
1928
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联合国宪章》集团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1945
国际法院发展
国际司法制度
1946
二战后国际法发展
领域、内容增多
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
建立
破坏
重建
破坏
重建
一战
二战
制度化
、体系化
应用范围:从欧洲推广至世界范围
领域逐渐扩大:处理国际战争纠纷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知识小结
1625
《战争与和平》
奠定国际法的基础
结束语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并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近代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面对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