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课堂导入南京临时政府1912.1-4北洋政府1912-1928.6南京国民政府1927.4-1948.5191110.10武昌起义191112南北议和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革命根据地1931-1945抗日战争抗日根据地1946-1949解放战争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共和破坏共和探索共和确立、完善共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妇女在投票◎孙中山与其部下◎人民庆祝1954宪法的颁布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和政府应当为公共利益而努力;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的领导人由自由公正的选举产生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维护共和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缔造共和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袁世凯、北洋军阀破坏共和革命党维护共和国民党一党专政共产党维护共和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1.共和制确立:1912.1.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内容:评价:缔造共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国务员(指内阁总理和各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1.政党政治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建立,谋求议会席位2.政党政治被破坏:(1)宋教仁案:阅读P15第1段,梳理“宋案”的背景、过程、影响政党政治:民众先选出某个政党,政党再代表民众行使国家政权(2)二次革命被镇压:原因 (3)政党政治名存实亡:①1913.10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②1913.11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③1914.1解散国会(4)袁世凯复辟帝制:阅读P15第3段,梳理袁世凯复辟的过程、结果、影响袁世凯破坏共和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孙中山“革命程序”论训政宪政军政(1914—1928)“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把权力交给百姓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训练人民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为人民掌握政权作准备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国民党掌握政权(1928—1948)(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1)“训政”时期国民大会国民政府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表、领导指导、监督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国民党一党专政评价:违背了“主权在民”,实质是一党专政行政权五权分立2.宪政时期(1)背景:国民党拖延训政时间(2)过程:1948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建立总统府(3)实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原因: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思考:民国时期中国实行宪政为何如此艰难?(1)根本: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3)阶级: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4)思想: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5)外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政治制度(1927-1937)“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崭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这是共产党人自1927年9月开始公开打出苏维埃革命旗号始终追求的一个革命目标。”—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中华苏维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群众的。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民、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参与政权的权利的。共和国的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①政权性质:②政权形式:工农民主专政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二)中共在抗日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政治制度(1937-1945)1931.9.18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1935华北事变,日军加紧侵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1937.7.7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运动。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937.7《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革命根据地边区政府(名义上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二)中共在抗日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政治制度(1937-1945)大反攻前夕的抗日根据地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②设立各级参议会,选举产生边区政府③边区政府的组建原则为“三三制”“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政党制度的雏形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三)中共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制度(1946-1953)“为了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将原来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合并成若干大行政区的政权。大行政区是依据军事上的战略区而划分和命名的。”—张秀芬《中国共产党建政史》1.解放区设置行政区2.行政区下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最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关,管理军政大事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土地革命 苏维埃政权 革命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抗日战争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解放战争 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小结: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性质:2. 核心:3.发展过程: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文革”十年。① 初步确立:② 正式确立:③ 遭到破坏:④ 恢复完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5.意义:4.特点: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集中制原则;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我国根本政治制度。2)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注意区别:【知识拓展】探究:比较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异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不同点 经济基础阶级本质组织和活动原则政党制度相同点 思考: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① 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② 从国家性质看: 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 从代表阶级利益看: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 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资产阶级专政分权与制衡(三权分立)两党制或多党制①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代议制;② 都是定期选举产生代表或议员组成;③ 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形式(代议制)。“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1.实行原因:② 现实原因: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的需要;① 历史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合作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过巨大贡献;(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③ 意义: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2. 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3. 政协性质:4.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1) 正式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5.发展历程:2)初步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提岀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3)恢复发展:① 中共十二大,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②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合作探究】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不同点 性质职能产生 方式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① 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 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五大省级自治区示意图最早最晚时间 发展历程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原因 1)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2)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3)资源分布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意义 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三)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1.概念:2.概况:(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1.概念:2、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依据: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3、村民自治的核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4、意义:2013.112019.10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1.发展历程:2.本质:(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任务:结合教材与导学案,并联系已学知识,分组探索思考新时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与意义;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回顾共和制在中国经历的艰难过程,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感悟与认识。3.基本特征:(1)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2)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3)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4)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4.深远意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完善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2)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政权性质 政权形式 主要矛盾革命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工农民主专政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人大制度雏形) 国共矛盾(阶级矛盾)抗日根据地 (边区政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议会(三三制) 政协制度雏形 民族矛盾解放区 (设置行政区) 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会议 国共矛盾(阶级矛盾)新中国政治制度完善与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 人大制度(政体)政协制度(政党) 因时因势而变小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1、历程: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未真正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2、认识:1)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2)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4)在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新中国建立前中共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共和北洋政府:破坏共和南京国民政府:“假共和、真专制”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军事过渡政权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十八大以来的制度完善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