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912年
一、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一)临时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南京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根本政治制度
(二)基本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不再被称为‘帝国’,而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民地位的变化。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
——孙中山《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电》
◎孙中山就任仪式油画
速读P14,简述中国近代的“共和制”是怎么建立的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制政府
◎五色旗
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1912.1-4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①主权在民
②平等自由
③三权分立
④责任内阁制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阅读材料,《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出于什么目的?如何评价这份文件?
目的: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制度
评价:
①积极: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消极: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时期政党政治的建立与崩溃
1913年二次革命
1913年春 宋教仁案
1912.8国民党建立
1913年初国民党大选获胜




◎宋教仁
1915年袁世凯称帝
1914年1月,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1915-1916 护国运动
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
1916年6月袁世凯病逝
北洋军阀混战
◎袁世凯
民主共和
受到极大冲击
1912-1928.6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尝试为什么不能成功?
封建传统的漫长和封建经济结构的牢固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封建地主势力的强大,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和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以及资产阶级政党“不知道政党政治、政党内阁的背后还要有民众站在它的后面去拥护它”,是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主要原因。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
封建力量根深蒂固,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
2、北洋政府时期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各派军阀、各个政党都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没有想到国家和人民。没有为国家谋统一的诚心,都是为了保固各人自己的地盘势力计。由于各方相互斗争,以至于诉诸武力,发生战争,议会制、内阁制哪里有生存的环境?
——肖传林《民初内阁制度研究》
军阀操控政权,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以蹙灭他党为惟一之能事,狠鸷卑劣之手段无所不至……乃各杂以私见,异派因相顷陷破坏,而同派之中,亦往往互相忌刻,势若水火。
——赵书钢《民国初期的多党制》
政党腐败党争不休
2、北洋政府时期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宪政时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按照宪法建立的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在宪政时期,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实行宪政,军政府“还政于民”。经过全国大选,产生民选政府,从而达到建立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
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以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国民政府建国三阶段——P15历史纵横“革命程序”论
训政
宪政
军政
(1914—1928)
(1928—1948)
(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训政时期”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政府独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事务。
——《训政纲领》(1928)
孙中山的设想:主权在民
训政实质: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3.“宪政时期”
1948年,国民党提出“行宪”
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结果: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几个阶段?
时间 时期 革命地名称 主要事件 主要任务 结果 政权建设
1924——1927 国民大革命时期 北伐战争 反军阀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927——1937 土地革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南昌起义…… 反国民党围剿, 夺取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1937——1945 全面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联合国民党抗日 抗战胜利
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 解放战争 反国民党, 夺取政权 新中国成立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二、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
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11月
1931.1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四五年来农民知识渐有进步。例如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它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此外农民所知新名词亦不少。
——张思曾:《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天津《益世报》1934年11月24日
中共成功动员起农民的政治意识,为其后革命奠定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战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背景: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取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政权性质:抗日民主政权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战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设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原则:三三制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抗战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张乐平《惟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中国国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
(1)行政区的建立
行政区以什么机构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体现出了什么原则?如何评价?
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人民主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
(2)《论人民民主专政》有何意义?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时期 政权名称 政权性质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陕甘宁边区政府
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工农民主专政
抗日民主政权
带有军事性质的过渡政权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945年7月初在延安的窑洞中,民主人士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支配的问题:“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新中国开辟了一条怎样的“新路”呢?
三、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根本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治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五四宪法”颁布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反右斗争扩大化
左倾指导思想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动荡
“八二宪法”颁布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1949年
1954年
1957年至文革期间
1982年
受挫削弱
进入新阶段
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课堂探究】阅读课本P18,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影响?
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制度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意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摘自《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
(1)实行原因
② 现实原因: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的需要;
① 历史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合作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过巨大贡献;
③ 意义: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
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
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政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
1954年以后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3)政协性质:
(4)基本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1) 正式确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5)发展历程
2)初步发展:
1956年,中共中央提岀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3)恢复发展:
① 中共十二大,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② 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5)发展历程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013.11
2019.10
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
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1)发展历程
(2)本质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发展历程曲折、艰难。受到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国内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对派等政治力量的阻挠;经历由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2)从盲目照搬、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到逐渐结合自身国情,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执政府,但最终失败,后经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政权的尝试,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3)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缔造起来的,它没有采用许多国家实行的“三权分立”体制,而是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的并非多党制或一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课堂探究: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1912年4月)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8)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转折:“宋案”
结果: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