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柏林墙修建的前世今生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德国的分裂马歇尔计划与美国的世界扩张新变化:从对象看?从时代主题看?从国际格局看?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冷战——和平与发展、紧张与动荡并存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发展——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出了一封很长的电报“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齐世荣总主编,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有形”的战争结束了,“无形”?的战争又开始了...第十八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冷战与两极格局自主阅读:1.什么是冷战?2.冷战的深刻根源是什么?(从学习聚焦:“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四个角度对应)3.冷战的具体表现?(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4.两极格局形成的时间?特点?一、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1947-1991年):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两极格局(1955-1991年):是指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1991年底)苏联解体。注意:时间上多有重合,题目里也多有混用,但是要区分概念,区别差异(时间、性质)。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的原因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材料一:欧洲现在怎样 它是一座瓦砾堆,一个尸骨收容所,一个滋生瘟疫和憎恨的温床。——丘吉尔材料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经济的困难引起了政局的激烈动荡,法、英、意、比等西欧国家的罢工浪潮和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得到锻炼和成长的西欧各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威望越来越高。尤其是法共和意共,在战后初期的大选中,法共获选票1/4,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意共获得选票达1/3。——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西欧:颓势尽显——走向衰落并迎来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思考:据材料,二战后的西欧有何变化?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的原因军队及全球军事基地核武的垄断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强大的经济实力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固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 ——1944年罗斯福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1945年杜鲁门美国:世界第一政治、经济、军事强国——显露领导世界野心的凭借强大的苏联红军庞大的军事工业国际威望变“危险走廊”为“安全屏障”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的原因苏联:相对强势——强劲的军事实力与政治影响力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的原因思考:在二战后西欧衰弱、美国图霸、苏联东扩下,“冷战”是否有更深刻的根源?(1)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3)战后美国欲称霸世界,把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2)美苏两国存在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家利益的严重冲突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4)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的原因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一)冷战的原因西欧:颓势尽显美国:优势扩大苏联:相对强势思考1:你如何看待当时的国际形势?阅读教材109页,美苏是否能够继续维持盟友关系,合作称霸世界还是必然走向彼此对抗?为什么?(1)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3)战后美国欲称霸世界,把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冷战的背景:(教材109页)1946.2.22.凯文8000字电报:第三次世界大战宣言!1946是做决定的年份!1946.9.2.诺维科夫长篇电报:美国谋求霸权!在以苏联为敌准备未来战争!——摘自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2)美苏两国存在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家利益的严重冲突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4)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丘吉尔“铁幕演说”——冷战的信号(1946)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二)冷战的过程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他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丘吉尔先生的方针是进行战争的方针,即号召同苏联开战。——斯大林就丘吉尔演说答记者问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二)冷战的过程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思考:“杜鲁门主义”的核心是什么?核心: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二)冷战的过程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马歇尔计划”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二)冷战的过程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马歇尔计划”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不然的话就会面临着非常危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马歇尔1947年6月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丘吉尔思考: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影响?实质:扶植并控制西欧意义:既造成了欧洲对峙和分裂,也有利于恢复欧洲经济和欧洲走向联合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二)冷战的过程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马歇尔计划”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北约”1955 “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思考:为什么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二)冷战的过程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马歇尔计划”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北约”1955 “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49年西德成立1949年东德成立一、冷战与两极格局(二)冷战的过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但是,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二、冷战的扩大与多极力量的成长自主阅读:1.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后,冷战发展的表现?2.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表现?二、冷战的扩大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和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一)东西关系的缓和与激烈对抗“惊动世界的13天”: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1958年,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撤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年,东德在西柏林周围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接着两国竞相恢复核试验,第二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最终以 “柏林墙”的修筑而宣告结束。二、冷战的扩大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的修筑(一)东西关系的缓和与激烈对抗据情报,美将于29日轰炸苏导弹设备和古军事目标并登陆古巴。拖延意味着死亡!10月28日,莫斯科电台广播赫鲁晓夫回信。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取消对古巴海上封锁。苏联命令解除最高战备状态。加勒比海又平静了!人类避免了一场灾难!二、冷战的扩大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一)东西关系的缓和与激烈对抗激烈军备竞赛下,具有自我控制机制二、冷战的扩大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多极力量的成长1.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材料一 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阿登纳(联邦德国总理)回忆录》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1952年)(1958年)(1958年)(1967年)1967年欧共体的建立过程二、冷战的扩大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多极力量的成长1.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1)1960-1970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2)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1419亿美元,超过西德,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3)1986年,日本黄金储备达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4)1988年,日本国民人均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二、冷战的扩大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多极力量的成长2.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东欧反苏和中苏关系恶化材料一 国际共运的内部矛盾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摩擦最早表现于战后初期的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冲突,虽然苏南冲突已经暴露了阵营内在的分裂因素,但其影响还是在局部范围,苏联在将南斯拉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对阵营内其他东欧国家的控制,并通过与中国的结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回全部1390名援华专家,废除343个专家合同和257个科技合作项目。此举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造成巨大损失,很多在建的重要工程被迫下马。1961年,苏联又趁中国经济困难之际,要中国连本带息归还朝鲜战争时期的军事贷款(本息共计达14.06亿卢布)。——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思考:据材料,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二、冷战的扩大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多极力量的成长2.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中国崛起二、冷战的扩大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多极力量的成长3.第三世界的联合: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兴起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 、非集团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二、冷战的扩大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二)多极力量的成长1971年7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中指出: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编者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英文版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三、冷战的结束与两级格局的瓦解自主阅读:1. 20世纪80.90年代,美苏关系、中苏关系、苏联发展的变化?2.苏联解体的历史意义?3.如何评价“冷战”?1979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加强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7走向缓和,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88苏联实施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美苏签署《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911985以后三、冷战的结束与两级格局的瓦解第18课5分钟知识巩固:1.冷战的时间?两极格局的时间?2.冷战的背景?3.美苏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地缘上的表现。4.杜鲁门主义的核心?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和影响?5.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冷战的表现?时间?6.20世纪60.70年代的两极格局下孕育着什么趋势?有哪些具体表现?7.20世纪80.90年代美苏关系走向?表现?8.冷战的影响?三、冷战的结束与两级格局的瓦解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为开始大量实行计划经济,发展重工业。二战后,为和美国争霸,苏联进一步加大军工投入。至80年代,苏联的军工生产占国民生产的40%,而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此时的苏联...“和平演变”战略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东欧剧变”三、冷战的结束与两级格局的瓦解三、“轰然倒塌”与“冷战怪影”——冷战的结束与两级格局的瓦解苏联解体的原因;①根本?②直接?③外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苏联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三、冷战的结束与两级格局的瓦解与此同时,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1.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三、冷战的结束与两级格局的瓦解①缓解紧张局势,避免世界大战。②一定程度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经济恢复和科技发展,推动世界整体发展。③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②美苏为谋求霸权,展开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材料一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材料二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材料三合作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我们该如何评价冷战?谈谈你的认识。▲经过一番努力,东柏林妇女终于由属于东德的楼内进入了属于西德的街道▲柏林墙修筑后,亲子分离,身处西德的妻子带着孩子与东德丈夫遥遥相望,孩子大呼“你好!爸爸”在柏林墙存在的28年零91天里,翻越形式五花八门,诸如跳楼、闯关、翻墙、飞跃、开潜水艇、飘热气球等。综合各类资料,共有5043人成功逃入西柏林,239人死亡,260人受伤。此外,还有约6万人被指控为“企图叛逃”而遭到监禁。很多德国人坦言,柏林墙虽已倒塌,但长期“冷战”在人们心理上造成的隔阂差异却挥之不去。柏林墙拆除后,东德大批人才流向西德,东德很多城市迅速成为“养老城”,经济萎靡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如今仍有原东德居民时不时抱怨他们的生存状态还不如统一之前。惊心动魄的翻越时代心墙何时消?三、“轰然倒塌”与“冷战怪影”——冷战的结束与两级格局的瓦解很多德国人坦言,柏林墙虽已倒塌,但长期“冷战”在人们心理上造成的隔阂差异却挥之不去。柏林墙拆除后,东德大批人才流向西德,东德很多城市迅速成为“养老城”,经济萎靡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如今仍有原东德居民时不时抱怨他们的生存状态还不如统一之前。倒塌的柏林墙与没有倒塌的柏林“心墙”三、“轰然倒塌”与“冷战怪影”——冷战的结束与两级格局的瓦解合作探究:你如何看待材料反映的现象?如何去解决?现象:同学们可以冷战的危害、冷战结束后的影响诸多角度考虑...解决:1.加强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促进共同发展;2.加强统筹管理,平衡资源调配...重点一 美苏冷战的形成及表现【史料实证】史料一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二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政治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使重大责任加于吾人之身。——杜鲁门1947年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说史料二 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地帮助世界回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的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史料三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1)史料一中“两种生活方式”指的是什么?“重大责任加于吾人之身”表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什么?(2)史料二中马歇尔所说“帮助世界回复正常的经济状态”的含义是什么?他所说的“自由制度”是什么制度?(3)从目的角度看,如何理解史料三反映的历史信息?(3)两者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扶持和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服务。(1)方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目标:遏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称霸世界。(2)含义:帮助战后的欧洲恢复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联系区别: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社会主义有阶级存在,发展到共产主义已经没有阶级存在(消灭了阶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同一社会形态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属于同一性质的社会形态两个阶段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消灭了剥削制度。重点二 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史料一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①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②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史料二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③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据史料一、二,我们该如何评价冷战?谈谈你的认识。坚持辩证的观点。积极:①缓解紧张局势,避免世界大战;②一定程度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经济恢复和科技发展,推动世界整体发展;③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消极: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②美苏为谋求霸权,展开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重点三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史料一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史料二 当今国际政治力量制衡图示(1)从史料一来看,欧共体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2)结合史料二图示,当今世界中的“单极化”和“多极化”势力分别指什么?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实质是什么?(2)单极化势力指美国,多极化势力指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1)变化:从受扶持控制到独立自主。原因:西欧走向联合,综合实力提高。实质:国际力量(或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与制衡。(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局面。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是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杜鲁门主义的发表 C.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D.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学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图的主题是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新兴力量的崛起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在冷战时期,美国、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使人类从未如此接近一场核战争。这一危机指A.修筑柏林墙 B.阿富汗战争的爆发 C.古巴导弹危机 D.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4.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5.1961 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导致第三次柏林危机出现。事件最终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结束。这体现了A.柏林从此被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B.美苏冷战期间对抗与妥协并存C.美苏冷战对峙期间的紧张状况 D.美国对西欧控制能力开始下降( )6.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 6 个,1965 年增至 10 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A.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C.两极对峙决定了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7.1947 年 2 月,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在国会发表演讲时说:“目前世界上只剩下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而苏联是富于侵略性的一方,美国需要采取措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国家,这也是在保卫美国,保卫自由。”为此,美国采取的政治措施是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成立欧共体(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主要是美苏A.都成为超级大国 B.进行冷战对峙 C.共同对付法西斯 D.军事实力接近( )9.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A.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B.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C.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D.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 )10.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 世纪 50 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 B.实行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第二次柏林危机地区 亚洲 非洲 拉美 东欧 西欧及其他国家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数 2 3 2 1 2( )1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促使美苏对外战略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双方与中国关系的变化 B.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C.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发展 D.本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 )12.学者徐蓝说,欧共体实行的以一系列《洛美协定》为代表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政策,尽管存在缺陷,却是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探索南北合作的途径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更是欧共体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加强其欧洲特性的突出表现。这实质上反映了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发展中国家与欧洲结盟C.美国的影响力在减弱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3.1991 年苏联解体,给国际政治格局带来的最主要影响是A.两极格局瓦解 B.多极化格局形成 C.和平与动荡并存 D.新矛盾新冲突加剧( )14.近年来,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美、德、英等国的政府或军方网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些言论是冷战思维的表现。“冷战思维”的核心内容是A.打击 B.遏制 C.合作 D.共存15.读下面关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趋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从两极到多极”的演变趋势。据此,补充图中A、B两处相应的事件。(2)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全面开始。请回答,导致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盟友到战后对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1965—1975年十年间,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经济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请依据此范例,分别陈述关于1945—1955年、1985—1995年两个十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3)1945—1955年十年间,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85—1995年十年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答案:(1)A:华约组织成立 B:苏联解体(2)美苏两国存在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家利益的严重冲突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第18课5分钟知识巩固:1.简述冷战:(1)含义、时间、背景(多种因素导致)(2)表现(政治,经济,军事,地缘)、影响2.杜鲁门主义的核心?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和影响?3.简述冷战下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分阶段:时间、表现:尤其是多极化趋势的表现)4.简述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本课子目间的逻辑关系:遵循历史发展顺序,围绕冷战发生、发展、终结,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并结合国际格局在冷战进程中的演变,说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强化历史思维,认识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宏观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