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五单 交通与社会变迁
交通是交往的前提和基础,交往的发展与扩大是交通改进和发展的强有力动力,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促进的互动关系。当然历史是复杂的、多面性的,交通与交往间也存在相互制约彼此发展的一面······
——《交通与历史横向发展变迁》黄家城、陈雄章主编
一、交通路线与交通工具的变化:陆、海、空
(一)从自然道路到人工道路
(二)从局部路线到全球通道
(三)工业革命推动近代交通的发展:机械化交通方式
二、交通变迁对时代的影响:政治治理、经济发展、军事、文化交流、城市发展……
体系建构与概念解读
交通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内涵。狭义的交通专指人或物的转运输送。广义的交通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它既包括人或物的转运输送,又包括语言、文字、符号、 图像等信息情报的传递播送。
秦驰道
筑路技术:堑山堙谷,以之字形走山岭,黄土中烧制盐碱等。
思考一:秦驰道和直道的修建有何历史价值?
史料:(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
——以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为军事目的,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①满足政令传达,军事调动和赋役征发需要,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强化中央集权;
②推动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思考二:秦驰道的修建保障:
统一的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执行、国家资源的调度、工匠的智慧等。
古代全国性道路交通的发展
汉代的丝绸之路;
唐朝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的驿道;
元朝以元大都为中心的全国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从汗八里城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每条路上,或者说,每一条大路上,按照市镇的位置,每隔大约二十五或三十英里,就有一座宅院,院内设有旅馆招待客人,这就是驿站或递信局。每一个驿站上常备有四百匹良马……大汗的整个疆土内,在递信部门服务的马匹不下二十万,而设备齐全的建筑物也有一万幢。”
——《马可波罗行记》
谓西域险厄,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
——《史记·大宛列传》
元朝驿站分布图
驿道:通道
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物资
急递铺:官方文书邮递系统。
以政治目的为核心
同时期西方罗马帝国的道路发展
“条条大路通罗马”:全长超过40万公里,覆盖了从不列颠至叙利亚,德国至埃及的罗马帝国每个角落.
材料:罗马达到的路线设计是按照城市的军事重要性展开的,一级城市之间的大道尽量笔直,逢山开洞,遇水架桥,二级城市用直线连入大道,以此类推……随着罗马向外征服,达到的军事用途逐渐下降,经济用途逐渐上升,罗马路网逐渐从运兵网下沉为物流网。
——李筠《罗马史纲》
罗马道路系统的作用:
适应罗马对外扩张的军事需要;
巩固罗马帝国对广阔疆域的行政管理;
带动商业交往的繁荣。
材料: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在战争中大肆掠夺,罗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同时期西方的道路发展
①交通目的不同:
②交通体系不同:
③交通特征不同:
秦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与对外扩张相联系:
秦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
秦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秦灵渠
隋—元:京杭大运河
灵渠
区别:中心由洛阳到北京杭州;截弯取直。
原因:政治中心北移(北京),
经济重心南移(江南)。
——南赋北运
——强化对南越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
有利于农业水利灌溉,发展经济。
如何用成本最低,最省时的方式打通长江与珠江?
作用:巩固统一,带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带动运河沿线城市发展。
17世纪的法国米迪运河
17世纪阿姆斯特丹运河系统
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米迪运河开凿于17世纪中后期,其整个航运水系涵盖了泄洪沟、船闸、河道、桥梁、隧道等数百个大小不等的人工建筑,反映了当时欧洲最高水利技术水平。而米迪运河的修建得益于法国路易十四时期丰厚的财富积累,更得益于重商主义政策。
荷兰“黄金时代”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宋元泉州海外交通线路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
(一)中国古代的海洋探索
航海路线:东线——朝鲜半岛、日本
南线——印度洋
航海技术:宋代指南针运用于航海;使用航海图、天文定位技术应用广泛。
造船技术:宋代造船业发达,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提高。
原因: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和海上贸易空前繁荣;
宋代漕运与海防对船舶依赖性强。
“以针贯穿灯心,浮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
——沈括《梦溪笔谈》
宋代“南海一号”沉船3D复原图出土文物数量14.3万件。
航海范围: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东非。
(二)西方人的早期海洋探索
维京人的航海路线
腓尼基人在地中海的贸易活动示意图
阿拉伯手抄本上的航海家与船只
阿拉伯人在印度洋的海上贸易
波利尼亚人在太平洋上的活动
维京海盗船
活动范围:
活动方式:
局部海域,规模有限
以掠夺和贸易为主
原因:早期海洋航海技术相对落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限。
(三)全球航路的建立
多桅帆船——欧洲人的海洋之心
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链接红海与地中海。
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缩短大西洋与太平洋距离。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海上航线开辟——环球交通网络形成
这些国际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不仅分别成为埃及、巴拿马两国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
——魏向清《世界运河名录》序一
运河意义:经济价值、军事作用、政治意义、文化交流。
材料一: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上台时,就深知开凿运河的必要性,也成为他对外政策的核心。运河的建成将加强贸易并使美国海军舰队能够迅速地从一边海岸到另一边海岸,使美国海军舰队的效率成倍增长。再加上他的好友、海权论创始人艾尔弗雷德·马汉对他进行的思想灌输是关于运河的商业和战略价值。1903年,在美国的精心策划下,通过系列手段和不平等条约将巴拿马运河攥在了自己的手里。
——王子建《美国海权理论在夺取巴拿马运河中的应用》
材料二:苏伊士地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早在古代,埃及法老就曾试图领导人民开凿苏伊士运河,但没有成功。新航运开辟以后,伴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西欧国家企图控制关键性航路枢纽,法国觊觎苏伊士地峡由来已入。1854年埃及与法国签署开凿合同,法国人负责策划,历时十多年,运河终于竣工通航。但十几万埃及劳工因此食生,埃及政府也能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此后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购买运河股票、甚至驻军侵害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直到1956年,埃及政府才通过艰难斗争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
——摘编自吕桂霞《苏伊士运河与大英帝国的兴衰》
美英两国攥取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的时代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目的:通过控制运河,便利军事扩张,扩展海外市场,争夺世界霸权。
背景: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西方新一轮扩张的浪潮。
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近代化
1814年斯蒂芬森“火箭”号
刳木为舟 剡木为楫
木帆船
交通史上的里程碑——轮车
中国古代马车
1807年美国富尔顿蒸汽轮船
1886年卡尔本茨的汽车
材料一 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正式开通,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它展示了机械牵引的优越性,也带动了英国的筑路热潮。铁路拓展了市场,降低了经济成本,促进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一体化……私人铁路公司以全新的商业管理模式运营,依托银行和股市迅速扩张。随着大型路网优势的逐步显现,铁路公司的兼并运动愈演愈烈。为解决路网连结问题,议会于1846年立法规定铁路公司必须采用标准铁轨。1847年,格林威治标准时间成为“铁路时间”,并逐渐成为通用标准。铁路遍及城郊后,政府要求铁路公司上线票价低廉的工薪族火车,铁路通勤人数大量增长。不断延伸的铁路线推动了“地区性和全国性组织的形成”及“本地和国际文化使者的往来”。
——摘编自[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结合课本和以上材料,分析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历史影响?
1.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发展;
2.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一体化;
3.便利人们的生活,加快社会节奏,增强时间观念;
4.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铁路运输与航运近代化历程
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
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和施工的铁路:
中国第一条铁路:
19c60年代: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吴淞铁路
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
(开平矿务局出资修建的运煤铁路)
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航运近代化的开端。
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路轨,解决铁路陡坡问题
史料:中国自开埠通商而后,与英吉利订江宁条约,而外轮得行驶海上矣。续与订天津条约,而外轮得行驶长江矣。商旅乐其利便,趋之若鹜。於时内江外海之利尽为所占……若中国自立招商局,则各商所有轮船股本必渐归官局,似足顺商情而强国体……若从此轮船畅行,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其关於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
——《清史稿·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李鸿章上书
轮船招商局——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航运的垄断,抵御了外来经济侵略。
材料一 :1865年,英国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约600米的铁路,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京城百姓“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铁路拆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横中国大陆的铁路网雏形出现。法国铁路工程师埃斯巴尼总结了中国境内的铁路:第一类,以征服方式强加给中国人的铁路——俄国的中东铁路、德国的山东铁路、法国的云南铁路;第二类,名义上属于中国,但管理运营和利润分配都以签订借款和经营合同的形式被外国力量攫取的铁路——京汉铁路、粤汉铁路;第三类,建设权和经营权属于中国的铁路,使用以中国国民收入为担保的借款,外国控制力量有限——津浦铁路、广九铁路。
——摘编自田吉舷《中国近代铁路的灰暗记忆》
思考1:中国交通近代化发展的困境有哪些?
【问题探究】
内部:封建制度、小农经济、落后保守思想的束缚;
外部:缺乏独立自主发展的时代环境,铁路交通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和资本扩张的手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阻碍。
材料二: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阅读材料
思考2:从张謇的观点分析,中国社会发展铁路建设的意义何在?
【问题探究】
连接交通:
发展经济:
改善风俗:
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巩固国家政权:
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促进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打破各地的封闭状态,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便利百姓出行;
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推动小农经济瓦解和商品经济发展;
促进思想解放和冲击封建陋习;
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提高政府财政收入。
1.加强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沟通交流,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格局的发展;
3.交通改善便利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材料一: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联合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
——《艾森豪威尔总统关于国家公路建设计划致国会的特别咨文》(1955年2月22日),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2分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材料二:“南船北马古都头,大河奔流载盐舟。酒酣夜泊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得名于1415年开埠的清江浦,明清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清江浦逐渐衰落,“逮海道大通,津浦筑路,舟车辐辏,竟赴捷足,昔之都会遂成下邑”。
唐朝邮驿制度完善
《唐六典》“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陆相兼”
汉代邮驿图画像砖
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
明朝宁波帮商人首创的“民信局”
列强设立“客邮”,侵犯中国主权
从官方服务到民间服务
从主权丧失到争取邮政主权
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从中国传统社会交通发展与国家强盛的逻辑来看,交通发展与国家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应性 ——孙百亮《传统中国交通发展与国家兴衰关系的历史考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又微妙的不同……
一百多年前中国面对工业革命的态度:
马拉车/铁路破坏风水/汽车影响尊卑
一百多年后西方面对信息革命的态度:
英国移除华为5g设备/口罩里有5g天线
1.“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为本,漕以河为依”。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运河交通网,以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水和淮南官河最重要,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唐时期( )
A.水路运输成为主要的交通形式 B.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于世界
C.构建长安为中心的运河交通网 D.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统一稳定
2.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波斯帝国境内也有几条重要的驿道,这些大道沿途的驿站均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古代世界大国的这种做法( )
A.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B.确保了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
C.成为国家扩张的有力工具 D.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
D
D
3.1830 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 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B
4.近代以来,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日益被“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由此可见( )
A.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消失
B.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
C.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传统落后观念
D.西方文明遭遇到国人的强烈抵制
C
5.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B
6.1879年,德国的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 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