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选必二
经济与
社会生活
农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工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商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住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行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选必二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
课标要求
民殃于疫,疫祸于民
——历史上的疫病

“疫者,民皆病也。”——许慎《说文解字》
疫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人类史上死于瘟疫的人数远远高于战争或其他天灾的人口总数。——《瘟疫与人》
1.疫病的概念和概况
疫病:
由细菌、病毒等烈性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概念解读
疾病:各种病的总称
“疫病”≠“疾病”
快速阅读课本第一目,梳理历史上的疫病,并思考它们有何特点。
天花 古埃及时期
18世纪
中国清朝
鼠疫 古希腊
6世纪
14世纪
中国明朝
黄热病 17世纪
斑疹伤寒 20世纪早期
西班牙流感 1918-1919年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君主死于天花
康熙皇帝曾得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欧洲鼠疫大流行,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
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全球暴发,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爆发于墨西哥,在美洲、亚洲、欧洲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雅典一半以上军民死亡,包括伯里克利
古代疫病流行的特点:
突发性、持续性
危害大、范围广
传播快、死亡率高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因为感染者会在脸上留下永久性的瘢痕,俗称麻子,故而得名天花。
鼠疫是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达30%--60%。
斑疹伤寒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蚤传播,患者会出现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主要表现,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黄热病主要靠蚊虫叮咬传播,患者肤色发黄,精神失常,经常剧烈挣扎,一般在7-9天出现死亡的情况。
2.没有硝烟的战争
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天花瘢痕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达30%-60%。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雅典鼠疫:
希腊之星的陨落
上帝之鞭—欧洲黑死病蔓延
黑死病 1347-1353,黑死病席卷亚洲部分地区、中东、北非和整个欧洲,夺走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而在堪称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死去的人数为其人口的5%。
有多少英俊的男子、美丽的姑娘、活泼的小伙子,在早晨还同亲友们一起吃点心,十分高兴,到了夜里,已到另一个世界去陪他们的祖先吃晚饭了。—薄伽丘《十日谈》
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病情重。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近1/3的人口死亡。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在1.5亿以上。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头痛、黄疸、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主要表现。
殖民者的坟墓
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
斑疹伤寒是由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以恙螨幼虫为媒介。19C在拿破仑大军中传播的流行性斑疹伤寒,毁灭了拿破仑的军队。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斑疹伤寒——打败拿破仑的瘟疫
西班牙大流感—战场之外的战争
一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
1817年,霍乱病菌随着征服印度的英国军队传到欧洲。19世纪中期,伦敦爆发四次霍乱疫情,约3.7万人丧生。约翰·斯诺医生通过流调,绘制病例分布图,最终证明霍乱与生活用水污染相关
1361—1363年欧洲境内第二次大规模鼠疫爆发,年轻人似乎更容易被这次瘟疫夺去生命,欧洲又损失了自己总人口数的10%—20%。此后1369—1371、1374—1375、1380—1390年在欧洲境内多次复发……1369年后,黑死病的重要特征不再是它所带来的高死亡率,而是鼠疫周期性爆发的次数,通常黑死病会在5—10年内爆发一次。15世纪以后以地方病的形式在欧洲一直肆虐到了18世纪。
——李晓光:《黑死病与14—15世纪欧洲社会历史的变迁》
以黑死病为例,归纳疫病爆发的特点:
③突发性、持续性
④危害大、范围广;
⑤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①频繁性、周期性;
中国:在公元前770到公元1911年间,疫灾频度为25%,平均每4年中就有一年发生过疫灾。
②时空分布不均衡;
中国:魏晋、明清时期是中国两个疫灾高峰期。疫灾区域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人口稠密地区重于人口稀少地区。
3.是敌手还是推手?
以黑死病为例,归纳疫病爆发的影响?
大批政府官员死亡,导致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和草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从经营传统农业到经营商业性畜牧业。
间接: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
直接: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这场瘟疫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深刻: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
经历黑死病的洗礼,医疗体系同样受到很大的冲击,开始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医院的药物发生了变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客观:推动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黑死病是欧洲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契机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纵然历史存在必然性,但是突如其来的疫病暴发也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下列史实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①伯罗奔尼撒战争时的鼠疫,使雅典政治转向②亚历山大染疫病而亡,其帝国随之土崩瓦解③14世纪欧洲鼠疫流行,基督教权威更加巩固④明朝末年鼠疫横行,客观加速明清政权更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问题探究
疫病的流行会改变历史进程,但人类并不是坐以待毙的,而是能够认识规律,对许多疫病进行防治的。
中世纪黑死病期间,威尼斯人规定:每艘进入威尼斯港停泊的船只都必须经过四十天的隔离期。“四十天隔离期”的意大利语是quarantagiorni,这便是quarantine的来源,这是当前海外媒体报道中翻译我国“封城”政策时使用的词。这反映了(  )
A.黑死病阻断了中西方商贸 B.人们积累了疫病防治相关经验
C.文艺复兴推动了医学进步 D.我国借鉴了欧洲疾病防治措施
C
B
驱瘟辟疫,精诚仁术
——古代疫病的防治及中医学成就

快速阅读课本第二目,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梳理中国古代中医药成就。
时间 人物 医学著作 成就
战国 扁鹊
战国—汉代
东汉
东汉 张仲景
东汉 华佗
东晋 葛洪
唐代 孙思邈
唐代 政府
北宋
明代 李时珍
“望、闻、问、切”
《黄帝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
提倡辩证施治,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麻沸散”“五禽戏”
《肘后备急方》
总结晋以来医疗发展方面先进成就
《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颁行的药典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千金方》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
出现针灸铜人作为医学教具
中医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重视临床经验,推崇辨证施治
③重视经验积累,留下大量医典;
④强调整体观,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⑤以草药为主,讲究药食同源,注重养生;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的新生
1、创新:
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总结临床经验,使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传承:
(1)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2)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3、成就:
(1)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中医药成就
1.古代疫病的防治
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明朝中期广泛使用
未病先防
净化环境
古罗马排水系统
宋朝的排水系统
古罗马医院收治病患
唐代寺庙病坊和养病坊
建立救治机构
古人有哪些防治措施值得今天借鉴?
公共卫生观念(清理污水、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
依赖中医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对疫病形成一定的经验;
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
教会的战疫方式:忏悔法、鞭笞法
时期 人物 成就 意 义
战国
望闻问切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
总结秦汉经验,以阴阳五行解释,阐明人
与自然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东汉晚期
提出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唐朝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北宋
使用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建立在经络学基础上,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中外欢迎
明朝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清朝
西医传入并逐渐发展
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中医诊断的四种基本方法
扁鹊
不详
华佗
张仲景
“麻沸散”、“五禽戏”
《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
《千金方》
政府
尊称“药王”、临床百科全书
李时珍
东晋
葛洪
《肘后备急方》
记载了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2.辩证施治:中医学成就
思考点:中医药有何特征?
重视临床经验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讲求辩证施治
形成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
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快引发了艾灸在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流行。中医一度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调理、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东方知识丰富欧洲医学研究 B.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互补性
C.中国医学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宗教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载体
东汉张仲景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自虑吉凶,护命惜身。”这些论述(  )
A.推崇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B.批判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C.体现了医者济世救民情怀 D.开启了勤恳踏实的学风
A
C
学习拓展
我要竭尽全力……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和危害……
——《希波拉誓言》
两段材料均强调医生的高尚道德,要求医生对患者负责,对职业负责,尊重患者,不计私利。
防患未然,西医东渐
——近代疫病的防治及西医传入中国

英国医生琴纳1796年试用牛痘预防天花,获得成功。人类最终消灭天花。
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及1885年研制出狂犬病疫苗,战胜狂犬病,是他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1928年英国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
1.近代疫病的防治
医学精密仪器
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
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生理与临床相结合,创立实验药理学
2.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明末清初影响有限
1600年以前,西方的医术已渐次中国。一些传教士把解剖学、生理学知识带到中国。如邓玉函的《泰西人身说概》……这些译著曾引起当时中医药的注意,但反响不大,仅寥寥几人有所回应。——郝先中《清代中医界对西洋医学的认知与回应》
“反响不大”的原因:
专制主义制度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儒家思想
鸦片战争后传播迅速
西式医院建立
西医院校建立
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传播迅速”的原因:
①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
②西方文明的传入;
③洋务运动的兴起;
20世纪后
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普及公共卫生知识
推广自来水、
改善食品卫生状况
处理垃圾与粪便
西医传入中国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鸦片战争后
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西医院校建立,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公共卫生观念的形成
西式医院建立,凭借医疗设备进行诊断、治疗
医疗技术传入(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
阅读教材:通过梳理西医在近代中国传播的表现,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医疗机构的近代化
医疗技术的科学化
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
西学东渐
在近代前期,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进行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该变化体现了(  )
A.中国近代医学体系已经完善 B.中西医结合有助于医学发展
C.“中体西用”思想日益盛行 D.中西文明在碰撞中逐步融合
D
在中西医之争上,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是“新旧之争”;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中西之争”。为了应对“科学主义”的威胁,争取民意和更多政治上的优势,中医药界把中医存废问题上升到三民主义的政治层面:一曰民族主义;二曰民权主义;三曰民生主义;政治角度的话语权为中医赢得了一定的局面,挽救了自身灭亡的命运。
——姜连堃等:《从话语权的争夺透视近代中西医之争》
3.中西医之争
中医万能论:
“中医制本”
“中草药没有毒副作用”
“某某药方包治百病”
中医无用论:
“中医没有科学依据”
“中医已经落后于时代”
“中医根本就是迷信巫术”
中医药学当代价值:
①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
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西医结合方针,团结协作,不断提高养生保健和治疗水平。
4.中医的价值
我要竭尽全力,
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和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如果我能严格遵守上面誓言,请求神祇让我的生命和医术得到无上光荣。
——《希波克拉底誓言》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
定志,无欲无求,先发
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孙思邈:《大医精诚》
思考:上面两段材料有什么共性?它们对医生的伦理道德提出了什么要求?
中西医都重视医德教育,均强调医生的高尚道德,要求医生对患者负责,对职业负责,尊重患者,不计私利。
苍生大医 普救含灵
尊重病患,拯救生命是古今中外医者的共同追求
殊途同归
葛又文从《伤寒杂病论》中吸取智慧拟定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颗粒在加拿大获批非处方药上市,成为我国首个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抗疫中药。
瑞典海关实验室对连花清瘟进行了检测,声称其成分“只有薄荷醇”,该药品对于新冠病毒“没有作用”。新西兰、瑞典、美国、意大利禁止连花清瘟入境。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勇于创新,自成体系
——现代医学成就及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956~2010年中国重大医疗成就
1.现代防疫成就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
新冠疫苗
抗疫精神
2.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体系 西方 中国
基本医疗
卫生体系
医疗服务体系
药品供应体系
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20世纪中期许多西方国家
表现:各种医疗机构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很大进展;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建立:新中国成立后;
表现: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法律法规;计划免疫;防治传染病;安全监督。
日益完善,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纳入公共卫生服务。
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
很多西方国家推广现代医疗保障制度;
美国医疗保障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从摇篮到坟墓)
20世纪60年代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成各种医疗保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大量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得到缓解
3.医疗卫生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
①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为保障我国人民身心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现代医疗方面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就有(  )
①开始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
②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③人工瓣膜、试管婴儿等技术领先世界
④平均预期寿命达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开始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在中国近代出现,京师自来水公司的来水亭建于1908年。
D
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开办了121所公共卫生学院,1984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已增至214所,遍及五大洲54个国家。这表明(  )
A.各国着手联合发展卫生事业
B.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
C.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
D.环境污染现象引起各国重视
C
公共卫生
个人卫生
爱国卫生运动
③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预防意识
监管意识
宣传意识
心理健康意识
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构建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另一方面也帮助人们重视心理健康,实现身心幸福。
公共卫生观念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关系
构建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要加快建立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标准化体系,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健康科学只是,推动健康文明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引导广大群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强化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要针对妇幼、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量身定做服务和管理措施,坚决不让一个人掉队。



古往今来,瘟疫和人类文明一直如影相随。
人 与 疫病
一部防疫史,是一部医学发展史,更是一部人类的进步史。
疫病使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使亚历山大帝国土崩瓦解,
人类最终定能走出疫病致衰论的循环!
面对新的疫病,我们能做什么?
促使欧洲从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疫病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相信人类能够再一次经受住锤炼和考验,取得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的最终胜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