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主线:人类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的演变集镇出现原始社会末期城市出现并发展前3500-前3100村落产生距今1万多年城市化进程加快近代以来原始社会奴隶与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四单元1.村落的产生 2.集镇的出现3.城市的产生 4.世界各地的民居1.城市化的演进 2.居住条件的改善3.基础设施的发展4.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新课导入◎四合院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标要求:(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2)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第 部分壹古代的居住环境一.从聚落到村落1.聚落:筑巢而居(原始社会)穴居巢居半穴居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最初以采集和渔猎等简单劳动为谋生手段。为了不断获得天然食物,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居住地点既不固定也不集中。为了利于迁徙,人类或栖身于可随时抛弃的天然洞穴,或栖身于地上陋室、树上窠巢,这些极简单的居处散布在一起,就组成了最原始的居民点——聚落。下列条件中,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A.地形崎岖,气候寒冷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C.资源贫乏,气候干旱D.水源匮乏,地形崎岖B中国古代的民居远古时期: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巢居:穴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此种建筑通风防潮,也防蛇、虫、洪水、等的侵害,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黄河流域(北方)干旱、风沙大、 气候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抵挡风沙、保暖。先秦以来:理念:布局:结构: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四合院是民居当中古代礼制最充分的体现。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友以义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明朝以后:结构:类型: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2.村落:聚族而居(农业出现)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位于阿萨德湖底,上世纪70年代当局兴建水坝,堵截幼发拉底河水,湖水干涸后遗址才被发现,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之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釆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1050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 )A.叙利亚是黑麦的发源地 B.气候突变导致农业出现C.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人口增长改变居住形式C“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同一地方......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产生了原始的农业村落。”——杨林《中外经济史》村落产生的原因:农业的出现村落的概念: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原始村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耶莫遗址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兴隆洼遗址华夏第一村第 部分贰从集镇到城市二.从集镇到城市1.集镇:从筑垒设防到专门分工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张虎林《中国农村经济学》农村集镇的形成是和农村集市的发展相联系的。农村集市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修道路、盖房子,提供固定的商品交易场所,并且为了方便交易者,还要开旅馆、饭店,发展公用事业。随着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多样化,这种集市就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功能的农村集镇。——魏世恩《区域发展的探索与思考》出现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和军事功能的需要;农村集市的发展;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形成的过程:原始社会末期集镇雏形北魏至五代军镇北魏六镇:“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两宋时期工商业集镇行政集镇元朝:漕运与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很多工商业市镇。元朝工商业集镇发展明清出现专业分工明清四大名镇:汉口、朱仙、景德、佛山《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有如下记载:“晚唐以来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下列关于“商业镇”的说法合理的是( )A.随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而产生 B.具有政治、军事、宗教等功能C.为人们的定居繁衍提供了保障 D.两宋时期商业镇出现专业分工A明中期汉水改道后,汉口逐渐转变为良港,各处商民集聚,逐渐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业分工趋于弱化 B.汉口交通条件的改善C.抑商政策日益松弛 D.集镇经济功能的增强汉口汉阳武昌D发展趋势:性质变化、规模扩大、专业分工◎明清时期全国四大名镇2.城市:多功能中心区域乌尔城邦大神庙遗址苏美尔城市复原图产生:公元前3500-前3100两河流域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中国古代城市:西方古代城市:周王城平面图古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古罗马城市平面示意图古罗马地下排水道特点:布局工整;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特点:①城市布局不苛求对称;②有公共广场,呈开放式格局;③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古代希腊城市呈现出非对称分散式的群体空间布局,并且建设广场、剧院,而中国古代城市一般严整规矩,中轴线明显,公共空间有限。这种差别反映了二者( )A.经济水平的高低 B.艺术品位的不同C.国家形态的区别 D.政治文明的差异D城市产生的影响:城市产生的影响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的集中,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古代的城市一般都有城墙,增强了安全防御。城市庇护了各种各样的非农业专业人士(包括文化精英),促进了文化、技术的发展。城市为人们参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体育和艺术等方面的群体生活创造了条件。1324村落 集镇 城市经济人口规模功能手工业、商业较多较大经济、军事手工业、商业多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农业较少较小经济关系: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人类三种主要的居住环境:三.世界各地的民居形态区域 建筑材料 布局特点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罗马印第安人1.世界各地的民居特点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为主,使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每户的建筑结构基本相同。大多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椰子叶铺成屋顶。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得到普及。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核心。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野牛皮、木头两河流域民居自然环境:特点: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①材料:用黏土和芦苇制成的砖块,用木材作栋梁。②结构: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三.世界各地的民居形态古埃及的民居建筑材料:特点: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具有防晒保温功能;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古埃及民居复原图古埃及民居平面构成示意图三.世界各地的民居形态核心建筑材料建筑特点发展影响古希腊罗马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A.3世纪,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B.4世纪时,罗马城中的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罗马复合式公寓拱券建筑的集大成之作——罗马万神殿三.世界各地的民居形态古代北美民居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一块地耕作两三年后便会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三.世界各地的民居形态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原因两河 流域古埃及古代 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印第安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墙壁贴着墙壁;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泥和木材、椰子叶庭院、院落有柱廊;防晒和保温木、砖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严格的等级观念及长幼有序木、石、砖、混凝土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野牛皮、木头圆锥形帐篷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尼罗河水的泛滥,土地极其肥沃;气候炎热,降雨量少自然环境、王权政治、经济水平、文化习俗罗马帝国扩张,人口剧增,外来人员增多平原、雨林、狩猎、迁徙自主探究:结合课本概况世界各地民居的情况?思考:从各地民居使用的建筑材料看有什么共性?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2.中国古代的民居形态中国南方潮湿多雨—巢居中国北方干燥少雨—穴居茅草房砖木结构的民居陕北窑洞四合院徽派民居福建永定土楼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四合院以北房为尊,两厢次之,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中华文明含蓄内敛的精神品质。江南多雨潮湿,把外墙涂白,利于反射阳光,也利于防潮;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还具备完善的防御功能。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民居因社会、种族、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经济及物质环境等因素交互作用而各有差异。地位: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是人类三种主要的居住环境;关系:村落为集镇、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集镇、城市的出现也带动了村落的发展。经济越来越多元人口越来越众多规模越来越庞大功能越来越复杂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进程;更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知识归纳:古代的村落、集镇、城市的对比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阙”起着“标表"的作用,用来标示建筑组群的隆重性质和等级名分,同时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堂”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由此可知,它们都( )A.是具有纯粹礼制功能的建筑 B.代表中国古代社会建筑水平C.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民族性 D.体现强烈的等级性和阶级性王公已下,凡有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 ——《唐会要 舆服上》思考:你如何理解唐朝房屋建造的规定?C统治者为统护统治秩序,用法令的形式对居住的房屋建筑规格作出明确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根据教材,思考古代中西方城市的异同及原因中古西欧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不 同 点 目的 经济、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政治功能更突出,兼具其他功能布局 布局较为随意 整齐对称体现王权、礼制、等级规模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功能 以“市”为主 以“城”为主基础 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管理 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 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相同点 ①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 ②都是政治中心;③都有经济功能古代中国: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重农抑商;③儒家礼制的影响。古代西方:①民主政治,城市自治;②工商业发达;③公民精神与法治理念。小 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