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39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重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难点:“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1956—1976年三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
(一)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
2)政治前提: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
1.成功探索
一、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我国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摘自1956“中共八大”的部分内容
(1)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矛盾?
(2)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何变化?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一、充满希望的1956年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讲话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双百方针”
地位: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一、充满希望的1956年
1956年4月25日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文集》第7卷
经济关系方面
政治关系方面
对外关系方面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二、多事之秋的1956年
国际
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破坏法制,进行大规模逮捕、镇压的罪行问题,号召在各个领域内批判、肃清个人迷信的流毒。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同年6月和10月,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动乱。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进入了大动荡的时期。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
国内
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20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30起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在农村也发生了闹退社的风潮。如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哄闹等事件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的有十多万户。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重大!
三、十字路口的1957年
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
“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整风运动: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内部)
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外部)
反右运动及扩大化:至1958年夏末运动结束时,全国被划为右派的人数达到55.28万人,绝大多数是错划的。
结果:反右派斗争及扩大化(夸大阶级斗争),动摇八大路线
1957年11月6日,赫鲁晓夫的报告中提出15年内赶超美国的口号。同时还宣称:“我们有一切根据宣布共产主义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的事情了。”正在苏联进行国事访问的毛泽东,也不甘落后,提出中国在15年内赶上英国的宏伟目标。
头脑开始发狂热
四、走向疯狂的1958年
四、走向疯狂的1958年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评价: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强烈愿望。②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实质是经济领域严重的“左”倾错误
大跃进——大炼钢铁为中心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不仅毁掉了大量山林,还影响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大跃进——以粮为纲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种个南瓜像地球,
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
地球又多一个洲,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违背了客观规律
史料: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和部分供给制。——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史料:干不干,三餐饭。
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
——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
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超越了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经济困难(1959—1961)
1959~1961年中国死亡人数和死亡率为:1959年970万人,14.59‰;1960年1693万人,25.43‰;1961年939万人,14.24‰。1959~1961年三年共死亡3602万人。按1957年正常死亡率三年应扣除2061万人,余下1541万人为非正常死亡。 ——袁永熙《中国人口》
由于饥饿而瘦小的儿童
刘少奇曾用“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为悲剧定性。
吹牛的残酷悲剧下场
俗话说“吹牛不交税”,这话错了。吹牛就是要交税。各地纷纷虚报粮食产量,也就意味着国家征购的增加,以及农民承担税收后自己口粮的锐减。在各地相继出现"缺粮"、"断粮"、"大规模逃荒"现象的情况下,一些地方领导人,仍认为农民隐藏、私分了粮食。经毛泽东批示,全国范围内掀起"反瞒产运动",强行征购。有些地方的"反瞒产运动"极为凶残,当作一场阶级斗争来搞。就全国来说,打人现象及其普遍,惩罚形式多种多样,实际上,1959年冬至1960年冬,正是饿死人最多的一年。大饥荒已经过去50余年,它已在中国人心头留下深刻的烙印。直到今天,很多人见面的问候语仍是,"你吃饭了吗 "痛苦能让人更加热爱生命。人们有理由在一个特别的日子,共同缅怀3756万死难的同胞。向死难的同胞默哀!
4.政策调整(1961—1965)
1)1961年1月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2)调整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政策。
3)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深入总结经验。
4)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
思考 面对三年经济困难,党中央怎样解决,结果如何?
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调整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和调整经济发展的速度
实质:纠正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
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拓展:修正主义:国际共产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思潮。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进行修正,故名修正主义。
1.原因:
材料1::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些已被我们识破了,有些则还没有被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根据材料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957年10月,在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影响下,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改变了八大的方针。
☆1959年8月的庐山会议上,把对彭德怀的批判,说成是“一场阶级斗争”。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指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
☆1963年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②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1966年春夏
1967年初
1971年9月
1972年
1975年
1976年
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5.十年文革(1966—1976)
认识“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
“文化大革命”时期:历史时期。我国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影 响
①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
②经济:破坏正常的社会生产,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③文化:文化战线“万马齐喑”,“八亿人口八个戏”
④教育:教育战线一片混乱,知青下乡
1
1.原因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2)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1
2.成就
(1)工业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第一线: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
第三线:西南、西北内陆地区为主。
第二线:一三线之间的地区。
“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
防苏
防台
防美
防印
1)背景: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2)内容: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备战、备荒、为人民”
3)作用:①增强了国防力量;②改善了工业布局;③推动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线建设
1
2.成就
(2)科技和国防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1970年6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意义:
① 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
②提高了国际地位;
③振奋了民族精神。
1
(3)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型杂交水稻,成功研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经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
禾下乘凉梦,
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2.成就
1
2.成就
(4)教育和医疗: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重返联合国
⑴、联合国问题的由来:①联合国成立时中国是创始国,并且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
⑵、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②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③美国霸权主义政策遭受挫折,实力受损;
(3)、意义:①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③第三世界作用越来越大;有利于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
[深化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行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1)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1)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1
合作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1.成功:中共八大、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整风运动、八字方针、“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2.失误: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3.经验教训:
(1)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
领域 主 要 成 就
工业
科技
农业
文教卫生
精神面貌
外交
从“一五”计划开始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育事业取得长是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形成了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时代精神;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涌现出一大批如王进喜、雷锋、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代表性人物。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关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营化,中日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伟大的建设成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60年代中国的外交
(1).背景:
①美国继续敌视中国,阻挠大陆解放台湾;发动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②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霸权主义,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并爆发局部武装冲突,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③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奉行相对球自主外交政策。
④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增多,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⑵.外交政策:“两个拳头打人”(两个拳头出击)既反美又反苏:“一大片”,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两个“中间地带”理论
毛泽东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 “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苏联控制”。我们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大力发展同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逐渐打破了 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困局。
1、“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它所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这里的“大会”是指(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C
2、“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58 年 D.1979年
C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的中国“革命成了为善动力,革命成了作恶外衣”。下列言论中体现“作恶外衣”的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造反有理,革命无罪”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
B
4、“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A
(2020·江苏高考·13)右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
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
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解析】1964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图中“跟前辈学习,把青春献给农业”体现出了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故选C项;宣传党的合作化运动是三大改造,时间是1953到1956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农业发展,并没有体现工业,排除B项;从图片中的人物来看,其中还有中年,并不是只有青年,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