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就是你的(共1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就是你的(共16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转折与新路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课标要求: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一、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决策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拨乱反正。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重大问题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5)意义:实现了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选1P25)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
(2)时间:1978年12月
(3)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内容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思想理论准备。
2.“拨乱反正”工作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6)
(1)平反冤假错案: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科学总结: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修订宪法: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思考1: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1)背景
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城市:计划经济体制对城市企业发展的束缚。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使用。
实质: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材料1: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思考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包干到户、包产到户
收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均分配变成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作用:(1)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材料2:人民公社时期:“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材料3:改革开放时期:“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3: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10)
1.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4.结果: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实行厂长负责制改革。
3.原则:政企分开、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
思考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如何开展?有何效果?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土地 改革 农业社会 义改造 人民 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所有权
经营权
集体
农民
集体
集体
集体
集体
农民
农民
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的演变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推进。[开放体系]
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开放。
2.对外开放的过程
1982年
1987年
1992年
1997年
2002年
2007年
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课题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三大
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六大
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基本经济制度。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七大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促进深化改革
2001年
加入世贸
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0年
十五届五中全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世界
1991苏联解体
80s末,东欧剧变
“社会主义失败论”
“共产主义消亡论”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1.背景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前进?
(1)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迅速发展
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1992年)
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1991年《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
1985年9月23日
(2)国内:改革遭遇困境
有人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的”,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变成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共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被写入党章,并被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被写入党章,并被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被写入党章。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指(  )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记载:“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C
课堂检测
1.(2023·湖南高考·10)右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2.(2022·山东高考·9)图1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