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2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2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导言:
时空观念: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习建议:
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雅克萨之战等史事,认识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培养家国情怀。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知道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增强文化认同。
了解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期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世界形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建议: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by 哈啦
一、明朝的建立
材料:“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材料反映出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吏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农民起义
(红巾起义)
朱元璋
一、明朝的建立
(一)背景:
任务一:根据材料和P86,梳理明朝建立的相关内容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吏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二)概况: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府(今南京)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迁都:1421年,明成祖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北京
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继位,采取“削藩”政策。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
二、强化皇权——官制改革
材料一: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元史·百官志》
根据材料,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
(君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朝臣权力过大
地方分权
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为巩固统治(目的),他在积极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一)背景:
皇帝
丞相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皇帝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二)内容:
1.在中央:
材料:“今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训 祖训首章》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说说明太祖为什么强烈反对设立丞相
防止朝臣专权,
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胡惟庸案
胡惟庸任相期间“生杀黜陟(chù zhì官员的升降),或不奏径行(直接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藏不以闻。
任务二:根据材料和P87-88,梳理明朝强化皇权-官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二、强化皇权——官制改革




设丞相:
独相
三省六部制:
群相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群相
明太祖
废丞相
说一说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
君权不断增强
丞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二)内容:
1.在中央:
材料:P87《相关史事》
文渊阁
②设内阁
内阁实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和支持。
任务二:根据材料和P87-88,梳理明朝强化皇权-官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二、强化皇权——官制改革
(二)内容:
1.在中央:
③把原来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皇帝
前军
都督府
后军
都督府
左军
都督府
右军
都督府
中军
都督府
兵部
调兵权
统兵权
目的:为了分散兵权
明太祖
任务二:根据材料和P87-88,梳理明朝强化皇权-官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二、强化皇权——官制改革
(二)内容:
1.在中央:
材料: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④设立“厂卫”
朱元璋(明太祖)设立锦衣卫
明成祖
设东厂
明宪宗
设西厂
锦衣卫印
东厂标志
作用: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皇帝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特务机构)
任务二:根据材料和P87-88,梳理明朝强化皇权-官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二、强化皇权——官制改革
(二)内容:
2.在地方:
①将原来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中央
布政使司
(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
(司法)
都指挥使司
(军务)
行中书省
朱元璋
靖难之役
朱允炆
秦王 朱樉
晋王 朱棡
太子 朱标
燕王 朱棣
“削藩”
作用:
权力三分,
互不统属
作用: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任务二:根据材料和P87-88,梳理明朝强化皇权-官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二、强化皇权——官制改革
在中央
在地方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设内阁
③把原来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④设立“厂卫”
①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想一想,明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行政
军事
监察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影响:
任务二:根据材料和P87-88,梳理明朝强化皇权-官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二、强化皇权——官制改革
三、强化皇权——思想控制:科举考试的变化
三、强化皇权——思想控制:科举考试的变化
任务三:根据材料和P88,梳理明朝科举考试变化的相关内容
(一)表现:
①考试范围:
②答题标准:
③答题格式: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章句集注》
特点:
这种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做官的途径被称为“八股取士”
三、强化皇权——思想控制:科举考试的变化
任务三:根据材料和P88,梳理明朝科举考试变化的相关内容
(二)影响:
材料一: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八股文考试的规定,实际上正是考试规范化的表现,实行规范化考试,使考试标准本身减少了人为的主观因素,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这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是颇有借鉴意义的。—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
①考试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借鉴意义
②不利于选贤举能;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三: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 45(件) 28 62﹪
隋唐 45(件) 32 71﹪
宋元 67(件) 38 57﹪
明清 472(件) 19 4﹪
③阻碍了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创立
发展
完善
僵化
雏形
消亡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隋文帝依才能取士
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创立
唐太宗和武则天改革与发展科举
宋朝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实行八股文,科举日渐僵化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四、民族关系
任务四:根据P89,梳理明朝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
明朝统治者对边疆各族加强管理、发展友好关系的意义?
维护明朝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促进了边境贸易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大明律》
课堂小结
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统治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加强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东北女真——设奴儿干都司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1421,朱棣(明成祖)迁都北京
强化皇权
北方蒙古——隆庆和议
民族关系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设五军都督府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官制改革
思想控制
中央
地方
设三司
科举考试变化
(八股取士:强化思想控制)
拓展探究:明朝皇权的强化,有何利弊?
利:君主权力加强,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社会安定
材料一:朱元璋全面改革前朝的制度,使得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权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明朝初年的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国史》
材料二: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废丞相,特务机构随时可以逮捕、拘禁、处死官吏与百姓...读书人只能读“四书”...这个政权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专横暴力。
——《中国史》
弊:容易形成专权, 出现决策失误,造成社会恐怖;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下;思想僵化,阻碍社会变革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