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课程标准】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能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并运用其分析问题;2、时空观念:能够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段以及发源国和在全世界的扩展;3、历史解释:结合教材中以及提供的史料和信息,能够解释垄断主义、圈地运动等等;4、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能够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何谓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革命性的变化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机器时代工厂时代蒸汽时代早期的家庭纺织业工业革命前的纺织业手工作坊工业革命时期工厂机器生产生产方式:手工生产→机器生产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机器工厂概念:工业革命是由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P57)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蒸汽时代)时空坐标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9世纪中后期英国德、美、英、法、俄一、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背景——首先在英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政治前提)(2)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圈地运动)(3)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4) 英国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5)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基础。(1624年英国议会就制定专利法,保护专利,鼓励发明。)(6)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最根本的动因或驱动力)【特别提示】英国圈地运动的影响1、进步性①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②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了产量。③加快了英国城镇化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加之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大增加。④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新贵族,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阶级基础。⑤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2、局限性: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政府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从这个角度来说,圈地运动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2、进程(1)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2)完成的标志:19世纪中叶,英国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3)扩展: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4)主要成就:棉纺织业 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工厂出现 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动力革新 1785年经过徒工瓦特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标志性成就交通工具 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14年、1825年、1863年、19世纪中期时间 成就 发明、改良者 国别1765 珍妮纺纱机 哈格里夫斯 英国1769 水力纺纱机 阿克莱特 英国1779 骡机 克隆普顿 英国1785 水力织布机 卡塔莱特 英国1785 改良蒸汽机 瓦特 英国1807 汽船 富尔顿 美国1814 蒸汽机车 史蒂芬孙 英国19世纪中 机器制造业诞生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3、特点:(1)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技术来源: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3)开始部门: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以轻工业为主。(4)范围:最先兴起于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逐渐扩展到欧美其他国家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1、条件:(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①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②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角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金 圈地运动、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的积累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积累市场 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国内市场的统一和扩大,如美、德;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原料 国内资源丰富,海外掠夺 殖民地和海外掠夺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 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废除封建等级制技术 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 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成果政治 前提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政局稳定2、成就领域 主要成就 历史意义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 (1)1866年,德国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2)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和电动机被制造出来; (3)19世纪80、90年代,美国爱迪生等人发明的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涌现。 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 的创制 和应用 (1)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相继在德国问世; (2)1885年,戴姆勒、本茨各自独立制成以汽油内燃机为引擎的三轮汽车; (3)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内燃机创制带来的新式快速交通工具的诞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具深远影响的成就。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1)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 (2)1899年,意大利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 新的通讯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化学工 业的兴起 (1)人们不仅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2)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化学工业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造旧 产业部门 通过新技术改造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 使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1870年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飞机试飞成功1877年爱迪生发明电灯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3、特点①技术来源: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结合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②范围: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进程也各具特色,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③时间: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④重要部门:侧重于重工业和电力工业、能源工业领域,具有较强社会改造能力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生产 生产经验的总结,科学技术与生产未紧密结合 科学技术与生产经验紧密结合,以近代科学为基础动力 蒸汽时代(蒸汽机) 电力时代(电动机、内燃机)能源 煤炭 电、石油中心 英国 欧美多国,美德最为突出时序 从英国向外扩散 欧美多国同时进行三、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两次工业革命)2、生产关系: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工业革命:手工工场——工厂)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投资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工厂——垄断)3、生产关系或阶级结构: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工人运动兴起)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前)工厂制度(中小企业为主)(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大企业(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跨国公司垄断组织概念: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目的:获取更大的利益途径:兼并或相互联合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实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②管理方式的变革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所谓“标准操作方法”泰罗制福特制1913年,福特创立了全世界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这种流水作业法被称为“福特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垄断组织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根本原因实质19C晚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1933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4、城市化: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科、教、文卫、体等)、女性地位发生变化。5、消极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推动)6、世界格局: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逐渐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7、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① 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②竞争意识、时间、纪律观念增强。③ 民族主义、女权主义兴起。④浪漫主义逐渐被现实主义取代。⑤经济思想方面:自由主义思潮兴起,但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日益渗透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作用。【史学理论】一、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1、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不仅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且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2、 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革命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3、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4、经济理论转型:使主要的经济思想由重商主义向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转变。5、 生产组织形式转型: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先后成为生产组织形式。6、 社会形态转型:①经济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②政治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③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二、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影响:1.形成原因(1)工业革命:①机器大生产使用;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②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明;③国际分工日益明显,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2.形成过程(1)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迫切要求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亚非拉广大地区建立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2)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3.评价(1)积极性: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③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消极性:①加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分化;②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③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矛盾加剧,驿站)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1)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或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2)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分工也更具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3)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它促进了国际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4)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2、过程第一阶段,通过新航路开辟,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第二阶段,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列强纷纷加入殖民扩张行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三阶段,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进行全球性的扩张,掠夺原料,抢占市场(商品输出),从而把全世界落后的自然经济地区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四阶段,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瓜分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美国、德国崛起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亚非拉国家或地区在被卷入世界市场的同时,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全球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西班牙、葡萄牙崛起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逐步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开始交融殖民掠夺武力侵略商品输出瓜分世界资本输出3、影响(1)对资本主义国家:A、积极: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亚、非、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资本输出场所。)B、消极:经济危机的世界性、传染性、破坏性增强。(2)对亚非拉国家:①消极:加剧了亚非国家的贫困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②积极:A、冲击了当地传统落后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B、传播了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生活方式;客观上为当地资本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社会生活政治思想阶级经济两次鸦片战争、双半社会;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西学器物层面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衣食住行风俗观念的近代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思想经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出现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救亡图存运动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反思:在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第二次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过程中,中国社会的状况如何?有何启示?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闭关锁国,爆发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重。主动融入世界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坚持科技创新。课堂检测1.(2025·河北承德高三11月模拟·13)瓦特所发明的“复动式蒸汽机”是此后一切新工业的基础。它先影响了棉花及羊毛的制造,继而又影响了生产煤、铁的工业。到了19世纪初年,机器的势力在英国本土乃至在欧洲各国,如春草一样,广蔓深入于他们的穷乡僻壤。据此可推知,这一发明( )A.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B.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发展C.促使世界市场得以最终形成D.推动了工业城市的兴起D2.(2024·河北邢台一模·15)图3为1874年到1900年英、美、法、德四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据图可得到的结论是,这一时期( ) 图3A.科技创新影响经济发展B.德国成为欧洲头号强国C.英国工业经济日益衰退D.西方工业化发展较均衡A3.(2024·河北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Ⅳ·14)19世纪初,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渡过海峡,来到大陆国家。“在法国见到鲁昂棉纺厂的主要领班是兰开夏人;你在比利时、荷兰和列日附近也会碰到从那里来的人。”维也纳纺织厂的“经理人员和领班,主要是从格拉斯哥和曼彻斯特工厂来的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这些人口流动( )A.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B.助推了工业革命的扩展C.推动了共和理念的传播D.消除了国际贸易的壁垒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