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
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背景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找出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标志、内容、评价。
2.政治上: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3.阶级上: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4.组织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5.思想上: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诞生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举行
列宁主义的形成
(布尔什维主义)
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
(三)内容
1.帝国主义论
2.对俄国的认识
3.一国胜利论
4.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向俄国工业和银行投资约10亿卢布,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莫斯《俄国史》
(四)评价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马克思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胜利。
——列宁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肯定资本主义进步作用;资产阶级的灭亡与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社会主义应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帝国主义论)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对俄国的认识)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一国胜利论)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二、十月革命(1917年)
(一)背景
1.经济上: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2.政治上: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5.催化剂:一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
3.思想上:列宁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4.组织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
结合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和下列材料,归纳俄国革命发生的背景。
“为了在这一帝国主义战争中取胜,沙皇政权倾其国力投入战争,强征1500万名劳动力入伍参战,几乎占全俄男劳动力的1/2;大片土地荒芜,工厂倒闭;国债从1913年的88亿卢布激增到1917年的500亿卢布。”
——“马工程教材”《世界现代史》(上)
对点训练
1.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设想;但是,列宁于1915年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观点。列宁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基于( )
A.帝国主义阶段的新变化 B.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教训
2.1917年,列宁认为,“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为社会主义做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没有任何中间级。”列宁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强调( )
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 B.外部环境激化国内矛盾
C.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 D.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A
A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二月革命
七月流血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四月提纲
指方向
七月流血
抛幻想
十月革命
现曙光
二月革命
倒沙皇
一、十月革命
(二)过程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
任务
革命
性质
革命
领导
革命
结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推翻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
推翻沙皇制度
两种政权并存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一、十月革命
(三)建立、巩固政权: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917.11.8
2.《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3.《和平法令》:退出一战
4.《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1.选举成立新的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四)意义
1.对人类
2.对世界
3.对俄国
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之路
1848年《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年巴黎公社
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
从理想到现实
小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综 合 认 识 俄 国 十 月 革 命
1.一个过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四个变化”
(1)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
(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3.“四个特点”
(1)理论角度: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即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单独取得革命胜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革命道路:革命由中心城市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3)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
1.1917年4月,列宁指出:“我们应当巧妙地、谨慎地、循循善诱地引导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前进,从‘两个政权’进到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全部政权。”9月,列宁又提出:“布尔什维克在两个首都的工兵代表取得多数之后,可以而且应当夺取国家政权;只要立刻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两地夺得政权,我们毫无疑问一定能取得胜利。”列宁的这一变化( )
A.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途径 B.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C.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D.立足于国际政治形势剧烈变迁
对点训练
B
C
2.斯大林曾说: “革命浪潮的呼声在被压迫的东方各国发出了回响,帝国主义脚下的基地燃烧起来了。”1920年朝鲜的先进分子开始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25年朝鲜共产党宣布正式成立,同时菲律宾、越南、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先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这反映出( )
A.国际工人运动开始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B.国际局势紧张为民族独立提供了契机 C.十月革命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阶段
D.殖民地经济发展刺激了民族意识觉醒
核心考点深化:比较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异同
比较项 巴黎公社革命 十月革命
不同点 革命领导者
革命结果
革命影响
相同点 革命性质 革命方式 革命背景 比较项 巴黎公社革命 十月革命
不同点 革命领导者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自发斗争 无产阶级政党
革命结果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最后失败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影响 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开辟了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相同点 革命性质 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革命方式 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背景 都与大规模战争有关(是普法战争和一战);都与阶级矛盾尖锐有关 例:巴黎公社革命后,欧洲各国政府“感到有必要采取行动来对付危及秩序和文明的国际威胁。于是,警案进行国际性合作,剥夺逃亡的公社社员作为政治难民所应接受的保护地位”。这是因为
A.各国害怕与法国政府交恶 B.各国工人同情和支持巴黎公社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 D.巴黎公社倡导世界无产者的联合
C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
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梳理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时间、背景、措施、影响)。
3.内容
(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全面工业国有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积极性: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2)局限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采用军事和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经济体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
2.内容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粮食税
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恢复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全面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
“新”在哪里?
3.实质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影响
1925,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1928-1991)
1924年,苏联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与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 1928 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的拖拉机,99% 的耕作要靠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同志们!决不能减速!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50年至100年,我们应该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路程……没有重工业,就没有一切现代化的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选集》
1.背景
(1)经济:工农业生产落后
(2)军事:西方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加强国防的需要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1928-1991)
2.内容
(1)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农业政策
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1927)
工业政策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提供资金(1925)
经济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单一公有制
史料一 “一五”“二五”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比较
史料二 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中学历史教学》
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农业扮演什么角色?结果如何?
结果:使苏联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但也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徘徊不前。
角色: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其提供资金积累。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1928-1991)
3.评价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斯塔夫里阿诺斯
积极性: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的国家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局限性:①排斥市场经济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③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
1.注意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2.要注重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4.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遵循本国国情, 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5.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法制建设。
课堂总结
列宁主义的形成
十月革命的胜利
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理论指导革命实践
革命胜利为建设实践提供前提
1.1919年3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列宁高兴地致电祝贺,并表示“将用一切力量赶紧帮助”他们。同年3月,列宁表示“共产国际的成立是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即将诞生的前兆,是共产主义即将在国际范围内取得胜利的前兆”。这体现了当时列宁( )
A.注重扩大十月革命的国际影响 B.积极争取国际力量对革命的支持
C.对国际社会主义革命的热忱 D.客观认识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课堂检测
C
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3.(2020年山东卷)表2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答案】C
4.(2020年江苏卷)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答案】C
5.(2019·天津高考)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答案】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