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人物弧线”或曰“人物弧光”,译自英文 Character Arc,在罗伯特·麦基看来,“是人物的路线,是人物本身性格的发展轨迹或是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从出发点到目的地,人的发展和变化将形成一条轨迹”。在以成长励志、救赎重生、畸变黑化等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中,既需要展现人物个性,也需要勾勒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轨迹,因此人物弧线表现的顺畅完美与否,就决定着人物形象立得住或崩塌,决定着影视叙事的成败。“人物弧线”的理念滥觞于文艺复兴时期,成长于启蒙文学时期,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中日渐成熟,在 20 世纪被电影人所吸纳,被罗伯特·麦基予以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中,对塑造富有艺术魅力的丰盈人物形象至关重要。在西方文学史上,人物塑造经历了从扁平人物到圆形人物的蜕变。在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英雄形象,其性格往往是刻板定型的。而在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等作品中,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和美狄亚等都是性格鲜明但一成不变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们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流动性。如在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由一个单纯而充满理想的人文主义者,到父亲被杀后由于局势不明,犹豫多疑延宕,及至通过“戏中戏”证实了叔父确是杀父仇人,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及至恋人自杀,被迫与其兄决斗,中毒临死时杀死仇敌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复仇心路变化,体现出一道令人信服的弧线。18 世纪德国启蒙主义戏剧理论家莱辛,也认识到了戏剧创作中人物性格流动的意义,随着典作《浮士德》等横空出世,才打破了人物形象单一的局面,出现了丰满立体、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至近代,美国戏剧理论家 B·贝克索在《戏剧动力》中提出了类似于“人物弧线”理论的“动态人物”理论,及至德国“成长小说”的出现以及福斯特“圆形人物”理论的出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物弧线”理论的完善。在今天,表现“人物弧线”已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们司空见惯的写作技巧。百年电影发展史中,“人物弧线”备受重视,特别是当罗伯特·麦基在 1997 年出版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对电影弧线做出界定后,是否表现了人物性格发展轨迹或变化,就成为衡量很多作品优秀与否的圭臬。人物弧线的唯一特征就是变化,而性格缺乏变化或变化趋近于静态的人物被称为扁平人物。扁平人物几乎是大多数商业类型电影的标配,如《007》和《碟中谍》系列等冒险片、《侏罗纪公园》等恐怖片,主角都是被事件和矛盾冲突推着往前走的扁平人物。而与之相对的圆形人物,强调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可分为静态的圆形人物和有人物弧线的动态的圆形人物。静态的圆形人物尽管性格丰富立体,但在同一部作品中,他的性格基本没有变化,如电影《复仇者联盟》系列中的反派灭霸等。而有弧线的动态圆形人物,指人物随着际遇的不公与处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物的塑造也一样,弧线人物因为性格的峰回路转,从而使故事产生跌宕起伏的叙事魅力。而人物弧线变化要有内在联系与逻辑,否则会使人物的弧线流畅性和完整性受损,以致角色行为浮夸失真,剧作叙事线断裂,结构坍塌,成为有硬伤的作品。人物弧线变化要符合人性遭变的逻辑,真实可信。也即是说,要用充足的铺垫来逐步地表现人物心路历程,细腻而有层次地表现其变化缘由,不能让它一蹴而就。国产现象级作品如《大鱼海棠》《长津湖》等,由于迫使主角性格转化的原因铺垫牵强甚至不足,致使人物弧线顺畅度差强人意而成阿喀琉斯之踵。人物之所以有“弧线”,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时时刻刻改变和雕塑着人的性格。如《小丑》中小丑之所以由善良纯真变得癫狂残酷,充满暴力和仇恨,就是因为哥谭市冷漠的生存环境、社会的疏离和病态的文化氛围导致他好梦成灰。需要注意的是,人物弧线的变化要与环境影响合辙,恩格斯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一现实主义文论的主张。就此而言,影视作品塑造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即是对现实环境促使人性变化的展示和描摹。(摘编自杨晓林《影视人物弧线论》,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人物弧线”是指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流动轨迹,关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的成败,是许多优秀作品的标配。B. 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弧线”理论在 20 世纪被电影人吸纳,经罗伯特·麦基总结后,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中。C. “文似看山不喜平”,塑造弧线人物的性格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让故事跌宕起伏,充满叙事魅力。D. 国产现象级作品《大鱼海棠》《长津湖》等作品中人物弧线的顺畅度欠佳是因为人物弧线的发生变化与环境影响不合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开篇引用专家学者的观点对“人物弧线”的内涵进行阐释,为后文论述提供了事实依据。B. 文章采用横向式结构论述“人物弧线”理论的形成过程,让读者见识了文学作品中许多“鲜活的圆形人物”。C.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来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进行论述,以突显人物弧线的特征。D. 文章结尾通过引述恩格斯的观点,阐明了影视作品要塑造个性突出、有弧线的“圆形人物”的原因和意义。3.依据文本,下列不属于扁平人物的是(3分)A.《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专横跋扈,趋炎附势,狡猾善变,寡廉鲜耻。B.《窦娥冤》中的窦娥正直刚强,宁死不屈,顽强斗争,震撼人心。C.《鸿门宴》中的项羽重情重义,豪放直爽,刚愎自用,寡断少谋。D.《百合花》中的通讯员天真淳朴,善良腼腆,积极向上,勇敢无私。4.如今,“表现‘人物弧线’已是小说家和剧作家们司空见惯的写作技巧”,请根据材料归纳原因。(3 分)5.“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在时时刻刻改变和雕塑着人的性格。”请结合《雷雨》中鲁侍萍的性格变化说说该理论的具体体现。(4 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卧龙岗上的理想贾梦玮世人对诸葛亮的南阳生活和南阳之前的经历其实没什么兴趣,但对于我们理解诸葛亮的生命历程,这是不可或缺的。他不是一夜立志、偶然成才。他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 181 年),幼年父母双亡,跟随叔父诸葛玄先到豫章(今江西南昌),再投奔荆州刘表,未受礼遇,流落他乡。不久,诸葛玄卒,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定居南阳,过起了耕读生活。是年,诸葛亮十七岁。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男儿建功立业的理想气氛弥漫四方。当年的南阳居南北交通要冲,从京城洛阳经南阳可至襄阳、江陵,会通南北。不仅如此,从历史资料和现在的历史遗迹可以知道,当年的南阳是冶炼重镇、水利修浚的大郡,地震学、医学研究的中心,医圣张仲景、发明地震仪的张衡都是南阳人。在这样的地方,秀才才可能即使不出门,也知天下事。换在闭塞之地,再博学的秀才也无以知天下。诸葛亮好学而博闻强记,阅读了大量地理、历史、天文、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书籍。此地和周边有一批饱学之士,如徐庶、司马徽、庞统、庞德公、孟建等。①这些良师益友,与诸葛亮“晨夜相从”,对其学识胸襟也有着巨大的帮助。诸葛亮志向高远,以天下为己任,“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世人认为他轻狂,而知道他“底细”的徐庶等挚友则“谓为信然”。他不仅有此抱负,而且有实现抱负的底气。在南阳,诸葛亮娶了当地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据说黄月英是位丑女,黄头发,黑皮肤,但她的父亲、诸葛亮的岳父认为她与诸葛亮“才堪相配”。当时的南阳人以此为谈资,流传一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此丑女确实有才,有人甚至认为诸葛亮观天象、制作木牛流马、布设八卦阵,多得力于黄月英。“色”,是男女关系的功利,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夫妇之义,超越了这样的功利。诸葛亮在南阳,虽是不求闻达,但理想一直在,“自比于管仲、乐毅”就是明证,他有治世之志。如今卧龙岗的诸葛草庐,修于元代,有蒙古包的风味。“忠义”二字,不仅是汉人看重,中国文化里有“陋室”的情结,不仅有诸葛亮的“诸葛草庐”,还有刘禹锡的“陋室”、陶渊明的“田园居”、杜甫的“草堂”、归有光的“项脊轩”、张溥的“七录斋”等。其实西方人对奢华的东西也有警惕,如歌德就认为,豪华繁复的家居陈设不利于思想。苦其心志,也是实现理想的必备阶梯。卧龙岗的生活虽不富庶,但并不都是苦行僧式的,也有安闲的田园牧歌。至少,《三国演义》有这样的描写。诸葛草庐,既有励志的一面,也有其日常安闲的一面。卧龙岗武侯祠内有两组蜡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组蜡像对比鲜明,深深震撼了我。一组位于卧龙岗宁远楼,反映的是诸葛亮一家在卧龙岗耕读时的日常生活场景:诸葛亮手握锄抬头远望,弟弟诸葛均坐着,身后站着均妻林氏;站着的小孩是诸葛均和林氏的儿子诸葛望,而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则蹲在诸葛望的身边,似在和小朋友交流着什么。诸葛亮和黄月英的儿子在诸葛亮离开卧龙岗后才出生。这是一幅家庭和乐图,一派田园的闲适。明宣宗朱瞻基绘有《武侯高卧图》:衣衫宽松的诸葛亮悠闲地卧于丛竹之下。这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也是传统政治家、士子、士大夫经天纬地,安社稷,醇风俗,所要达成的理想社会。站在丽日高照的卧龙岗上,我想象:功成身退的诸葛亮又回到了往日的高岗,光影静谧,春睡迟迟,课子读书,含饴弄孙……而为了实现天下饱足安闲的理想,这样的场景在诸葛亮以后的生命历程中却再也没有出现过。卧龙岗另一组塑像有着强大的悲剧力量,颇具崇高之美。这组塑像位于南阳武侯祠的主体建筑大拜殿内。正中是诸葛亮塑像,两边分别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诸葛瞻长子),诸葛家三代共祀一殿。②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于五丈原,享年 54 岁。蜀汉景耀六年(公元 263 年),诸葛瞻与诸葛尚父子同时在绵阳战役中为蜀汉政权捐躯,父龄不足四十,子龄尚不足二十。诸葛瞻拒绝了魏军劝降许诺的高官厚禄,先是斩了来使,然后毅然出战,死于阵前。③《华阳国志》以白描笔法写诸葛尚慷慨赴死——“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何等亮烈!祖孙三代,几乎是诸葛家的全部,这是诸葛亮家为蜀汉,为历史付出的巨大“成本”。篡汉自代的曹家父子,残害曹家后人、灭魏立晋的司马父子,在诸葛亮祖孙三代面前,应是抬不起头的吧。如今的天下人,所佩服于诸葛亮者,乃因其智,而且不是大智,乃是“智谋”,是用计。诸葛亮遗留给后人的,岂止是计谋?如果说要计算历史的“利润”,那就是“义”吧。诸葛三代,倾其所有,以高昂的成本,带给中国历史如此丰厚的利润!这样的历史利润泽被后人,后人享用着其恩泽而不自知。④中国经历多次劫难而不亡,不也是多多得益于这付出了巨大成本的利润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葛亮的南阳生活及南阳之前的经历对理解其生命历程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承载着诸葛亮的人生理想。B.文本介绍了当年南阳的地理位置、历史风物、当地的贤能人士,特别是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等,这些是诸葛亮抱负实现的前提。C.文本将“陋室”“田园居”“草堂”“项脊轩”“七录斋”等与“诸葛草庐”并举,最终说明中国文化中有“陋室”情结。D.作者通过在卧龙岗上对诸葛亮功成身退后生活的想象,表明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深深遗憾和伤感。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句子①用了多处引语,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增强了文本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突出了诸葛亮的志向。B.句子②用了多个数据,具体确切地交代了诸葛家三代人为蜀汉政权捐躯的壮举,抒发了作者赞美和伤感之情。C.句子③引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趣味性、典雅性和文学性,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D.句子④由诸葛三代想到更多为了国家付出生命的人,反问语气强烈,引人深思,升华了文章主旨。8. 谈到人生理想,曾皙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本文中,诸葛亮的理想与曾皙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 分)9. 学校文学社要为此文写一则有关卧龙岗的文学短评。经社长甄选,提出两组关键词。第一组关键词:悠闲,治世;第二组关键词:忠义,“利润”。请任选一组,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3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节选自《说苑·贵德》)材料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饥者 A 则食 B 之 C 寒者 D 则衣 E 之 F 将之养之 G 育之 H 长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季氏将伐颛臾》)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D.“树之以桑”中的“树”与“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武”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B.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C.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4分)(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 分)14.“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4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15--16 题。夜坐(其二)龚自珍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① ②壮岁始参周史 席,髫年 惜堕晋贤风。③功高拜将成仙 外,才尽回肠荡气中。④万一禅关 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即李聃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能而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髫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己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B.颔联写诗人人至壮年却只能在国史馆工作,是因为他早年堕入晋贤狂放不羁的遗风,“惜”字表达了他对自己年少无知的懊悔。C.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D.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炼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16.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6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2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 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使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慨叹六朝历史一去不复返,此时只剩凄凉秋色,昔盛今衰,表达词人吊古伤今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吞吐日月,写出了它浩瀚壮阔、无比恢宏的气象。(4)《谏逐客书》中,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 ,”。(5)《念奴娇 过洞庭》中“ , ”表明了诗人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6)《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关于拥有封地的诸侯和士大夫所担心的问题的阐述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这两句话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4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着多少( A )的故事与情感。他乡遇故知,偏偏又是在“落花时节”。人们由暮春时分的落花之景联想到青春流逝,正是由自然景物猝发的生命感受。青春以比年华,花红借寓红颜,皆是诗文常用之典。《红楼梦》别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批阅于悼红轩,“悼红”二字亦点其题。书中描写大观园女子们占花名行令,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了人的性格、命运。春光美好却短暂,鲜花娇艳难保鲜,恰如妙龄女子红颜易老,年华易逝。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悼红”的一个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林黛玉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阕《葬花吟》诉尽( B )之情。黛玉葬花,以物体人,安葬的是花魂,悲悼的却是即将夭亡的自己。前生为护花使者的贾宝玉,如今是爱红的公子,在贾府中却常常因多情呵护而给身边的女子们带来不幸,往往因“爱红”而致“悼红”,就如挚爱黛玉却不能守其一生,_______①_ _____,_ ② 。同为葬花,林黛玉安葬落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表明自己的生命观;贾宝玉则更多是感于失去的遗憾,为“护花”的无能为力而懊丧、痛惜。18.请依次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19. 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 分)20.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A. 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C. 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D. 丧失视觉和听觉的海伦·凯勒学会了用手指“说话”。21. 根据上文提示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两句话。要求选例恰当,并与前一句构成排比。(4分)四、作文(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对自身价值的笃定坚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则体现了一种谦逊。在生活舞台上,“自信”与“谦逊”影响着我们对自我的认知、目标的追逐及幸福的体悟。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参考答案1.D2.D3.C4.(3 分)①表现“人物弧线”,可以动态展示“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变化的轨迹”,让人物形象更丰盈。(1 分)②表现“人物弧线”,让故事情节更跌宕起伏,增加叙事魅力。(1 分)③表现“人物弧线”,可以揭示人物性格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使作品对现实的观照性更强。(1 分)5.(4分)①年轻时,身为周家女仆的鲁侍萍和周家少爷周朴园相爱并未婚生子,体现了她天真单纯、对爱情充满幻想。(1分)②被周朴园无情抛弃后,鲁侍萍无奈投河自杀,体现了她的软弱、绝望。(1 分)③被人救起后,承担起生活的重担,独自抚养儿子,变得隐忍坚强。(1 分)④三十年后重回周公馆,与周朴园重逢后,认清了周朴园的伪善,体现了她的成熟清醒。(1分)6.C7.C8.(4分)①曾皙的人生理想是在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基础上的身心自由。(1分)②诸葛亮的人生的理想境界是安社稷、醇风俗,达致理想社会。(1 分)③两者都能体现对太平治世的追求和对安适生活的向往。(2分)9.(6分)第一组答案示例:①文本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饱足安闲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卧龙岗武侯祠内日常生活场景的蜡像以及《武侯高卧图》都可以体现这一点。(2 分)②文本体现了诸葛亮治世志向,诸葛亮常“自比于管仲、乐毅”,证明了他志向高远。(2 分)③悠闲的生活和治世之志两者相得益彰。只有在治世下,悠闲的自然生活才能成为可能。文本借助洗练的语言,娓娓将其道来,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 分)第二组答案示例:①文本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治世之志,及诸葛家族的家国情怀。文本第二组塑像所展示的诸葛家三代人为蜀汉尽忠尽义,扣人心弦。(2分)②诸葛家族忠于蜀汉的初心、为国牺牲的大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2 分)③文本借助反衬,引用等手法,突出了诸葛家的忠义,丰富了文本内涵,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文本的震撼力。(2分)10.CFG11.B12.B13.(9 分)(1)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4 分)(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5 分)14.(4 分)①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2分)②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2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总担心他不能长大成人。齐桓公北伐山戎氏,他的军队取道(经过)燕国,燕国国君走出国境迎接桓公。桓公问管仲:“诸侯之间迎接一定要出国境吗?”管仲说:“不是天子就不出国境迎接。”桓公说:“这样的话是燕国君主畏惧我而有失礼仪了。我不讲道义,致使燕国国君有失礼仪。”于是将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诸侯听到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贺。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年老的人背负柴草面带饥色。景公很同情他,叹息说:“叫官吏奉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欢贤能之人而哀怜无能之人,是保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景公听了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圣贤之人就喜欢圣贤之人,见到无才能之人就哀怜无才能之人;我现在请求把那些年老羸弱无人供养的人,那些没有家室的鳏男寡女,按照等级供给他们生活用品。”景公说:“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养,鳏男寡女有了家室。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打渔的人诚恳地向孔子献鱼,孔子不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炎热,远离鱼市,卖鱼又无人购买,原想扔掉它,不如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让弟子打扫尘秽,将要祭拜鱼,弟子说:“人家将要扔掉这鱼,现在先生将要祭拜他,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现在接受圣人的赏赐,能不祭拜吗?”材料二: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能赡养父母,向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着国君走。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畜养鸡、小猪、狗、大猪等,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称王,还从没出现过这样的事情。15.B16.(6 分)①庄子用“砉然”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轻快分离的声音,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庖丁技艺的纯熟。(2 分)②本诗用“砉然”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表现渴望打破社会束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愿望。(2分)③本诗中“砉然”在结构上照应首联“沉沉心事”,引出下文“美人如玉剑如虹”。(2分)17.(12 分)(1)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4)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5)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6)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18.(4 分) 耐人寻味 伤春惜红19.(4 分)“猝发”改为“触发”;“借寓”改为“借喻”;“批阅”改为“披阅”。(每找对一处并修改正确给 2分)20. A21.(4 分)例:怜爱晴雯却无法保其平安(2 分),喜欢金钏却无力护其善终(2 分)22.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