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一、西欧的封建社会1.概况(1)建立一系列王国:“蛮族国家”(2)特征政治:封君封臣制度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文化: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2.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这些武装扈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章为什么会产生封君封臣制度?原因 ①社会:②经济:③现实:内容特点影响社会动荡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自然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一、西欧的封建社会1.概况2.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原因 ①社会:②经济:③现实:内容 ①主体:②权力和义务:社会动荡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自然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封君封臣主体 权力 义务封君封臣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封君不可对封臣超额索取)封君给予封臣土地和保护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一、西欧的封建社会2.政治:封君封臣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封君封臣制度有哪些特征?①以土地为纽带、等级森严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上卷③契约意识②双向权利义务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世界历史读本》④层级间相对独立,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一、西欧的封建社会2.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原因内容 ①主体:②权力和义务:特点 以土地为纽带、等级森严、双向权利义务、契约意识、层级间相对独立影响社会动荡;自然经济;封土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①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统治阶级;②分裂割据局面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分裂割据一、西欧的封建社会【知识扩展】对比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和西周分封制比较项 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不同点 社会形态纽带统治 我的附庸的附庸, 不是我的附庸。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相同点 封建社会奴隶社会以土地为纽带,靠契约/宣誓效忠来维系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层级间相对独立不可越级统治天下共主,天子是最高统治者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等级秩序森严;造成割据分裂3.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庄园有什么特点?(1) 庄园概念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单位,封闭独立经济:政治:自给自足领主独立行使权力思想:教会控制精神生活军事:防御自卫农奴制: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一、西欧的封建社会(1)庄园概念(2)内容①土地和经营者土地类型 经营管理者 权力及义务 领主自营地 领主 农民份地(来自领主,自耕自收) 自由农份地 自由农农奴 份地 农奴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向领主缴纳租税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法律上自由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3.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与古代的奴隶身份相比,农奴的地位稍为高些。农奴的日常生活要遵守村社的习惯,他在村社有发言权。最重要的是这些习惯保证了他拥有自己土地的权力,并且可以把土地传给继承人。——【美】布莱恩·蒂尔尼 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租税和劳役3.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1)庄园概念(2)内容①土地和经营者②庄园法庭(庄园制下)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立字人某某,谨致崇高庄严之某某大人阁下:如众所周知,我因衣食缺乏,无以为生,请求大人本笃信上帝之虔诚,与慈爱为怀之善心,准许我委身于大人监护之下,我已如此做了。以后您必须供给我衣食,予我以帮助与救济,我将尽我的力量为您服务,不负您的援救与保护。——《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庄园的二重性:限制农民自由,也提供一定保护日耳曼人的南下匈奴人1、基督教的统治克洛维接受洗礼法兰克人克洛维是第一个接受基督教的日耳曼部落首领西欧封建社会政治的二元政治形态,即一个是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罗马教权,和一个以国王为首的世俗王权王权教权二、中古时期的教会、王权与城市教会的分裂Great Schism :立奥九世还试图干涉东部教会,把权威扩张至拜占庭,东部教会一直以正统教会自居,自然不买帐,而且公开谴责西部教会的信条和教规,终于引起东西教会矛盾的大爆发。教会第一次大分裂1054年,立奥九世把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开除教籍,后者也宣布开除列奥九世的教籍,东西教会自此正式分裂。东部教会称东正教(或希腊正教)Orthodox;而西部教会则称为“罗马公教” (或天主教)Catholic。教皇权威的扩张加洛林王朝与教会“矮子”丕平公元741年,矮子丕平继承父位,担任了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掌握了实权。丕平的使者问教皇:“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让真有实权的人做国王好?”教皇答复道:“在我看来,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掌权者应为王。”751年11月矮子丕平废黜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 ,建立起了加洛林王朝。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涉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由此,王权和教权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阶段变得日益密切。公元756年6月,丕平为酬谢教会,将罗马周围被征服的土地交给教皇统治,史称“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世俗权力查理大帝跪在教皇利奥三世(公元795-816年在位)面前接受加冕,称“罗马人的皇帝”,他的帝国也被称为“罗马帝国”丕平之子——查理大帝查理加冕称帝,受到了教皇的隆重接待,其中体现的“君权神受”原则,王权和教权各有所得。但是,却为以后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占据上峰打下了基础“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教皇英诺森三世表现:①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税;②政治: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③思想: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婴儿接受洗礼什一税收缴图Ⅰ僧侣教阶制度卡诺莎之辱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和德皇亨利四世争权夺利,教皇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掀起反亨利浪潮。同时,德国一些贵族宣称,如亨利不得教皇宽恕,将不承认他君主地位。德皇被迫妥协,去向教皇请罪。教皇故意不予理睬,去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德皇在卡诺莎行宫前站了三天三夜,受尽精神侮辱后,教皇才恩赐给德皇一个赦罪的吻。1077年1月前往意大利卡诺莎城堡觐见教皇以求宽恕,这就是历史上的“卡诺莎觐见”,外国文学作品中,常把“卡诺莎觐见”作为忍气吞声,屈膝投降的代名词卡诺莎觐见足以表明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且也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其后,教权进一步膨胀,到13世纪时,教皇已经基本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为西欧中世纪封建统治的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二、中古时期的教会、王权与城市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同意他与王后离婚为由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 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至尊法案》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继位后依靠武力将许多伯爵领地并入王室,成为法国第一个专制君主。他为了统一法国和对英国作战的需要开始向神职人员收税,与教皇矛盾升级。1302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宣布世俗君主无权对教会和神职人员行使权力,史称《一圣教谕》成为法国和教皇国梵蒂冈之间的导火线。 而腓力四世则针锋相对,索性禁止法国货币处境,随后,法王又于1301年将法国大主教以叛国罪投入监狱,1303年腓力四世又派人攻打了教皇住所,将卜尼法斯八世凌辱殴打致死。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一名法国主教当上教皇,取名克雷芒五世。 由于惧怕意大利人的反对,克雷芒五世始终未能去梵蒂冈,并与1309年将教廷迁至法国控制下的意大利北部紧靠法国边境的阿维尼翁。与此同时,教皇同意法国国王有权向教会和神职人员征税,解散拥有大量财产的圣殿骑士团,并宣称世俗国王有上帝直接设立的,法国人如同旧时代的以色列人,是神的选民。此后70年间的教皇都是受国王干预的法国人,且依附于王权,且将整个教廷和红衣主教团都置于法国的控制下,尤其是阿维尼翁教皇大都贪婪无度道德败坏,这一时期是教皇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彼特拉克鄙称之为“全世界的臭水沟”阿维尼翁之囚阿维尼翁之囚成为教权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阿维尼翁之囚,使教会权一蹶不振,直到席卷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把罗马天主教对西欧统治的一统天下彻底打破一直到1377年,教宗格列高里十一世排除万难,终于重回罗马,但是教宗始终无法恢复以前的威望与权力 ,因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王权的加强必然导致教权的衰落。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王权与教权斗争的实质是西欧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围绕权力和财富的争夺。其历史影响为:①教皇作为西欧最高效忠对象的地位消失,王权的加强,民族意识的萌动,是西欧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王教之争,在历史上曾阻碍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进程,导致了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11世纪末,在罗马教廷的倡导下,西欧教俗封建主以及部分大商人组成联军,以向进犯“圣地”伊斯兰教教徒展开“圣战”的名义,对地中海东部地区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侵略性军事远征。由于远征部队每个成员在衣服上饰有基督教的十字标识,故名十字军。十字军运动的失败,教会内部腐败等问题的层出不穷,使其倡导者天主教会威望大降。公元13世纪末期以后,教权逐渐衰落;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迫切需要消除封建割据,加强王权。2.王权的加强(1)背景:①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②11世纪后,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2)表现: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二、中古时期的教会、王权与城市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是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国家形态。其基本要素有:①有统一的领土疆域;②有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③有统一的全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共同体;④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中世纪后期封建领主为争夺领地和经济利益不断发动战争,而英法百年战争起源于诺曼征服(1066 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格兰,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史称“诺曼征服”),其目的是争夺封建领地和经济利益,客观上则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此为政治因素);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此为经济因素);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此为文化因素)。英国的玫瑰战争又对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即削弱了传统旧贵族的势力,有利于都铎王朝强化专制统治,有利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崛起。3.城市的自治(1)背景:①经济发展: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②领主剥削: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③城市一般地处交通便利之处。(2)方式: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市民的权利:①合法买卖土地;②拥有经营工商业的自由,财产权受法律保护;③不受领主或其他市镇司法机关的审判。二、中古时期的教会、王权与城市国王更将商人视作重要的筹款工具,他们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国王成为城市和商人的长期盟友。——武寅主编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第226页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3)影响:①经济: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②文化:一些城市兴办大学;③政治: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如何理解“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 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3.城市的自治二、中古时期的教会、王权与城市中古西欧暗中有光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王权强化,议会兴起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城市兴起,市民自治神权至上,束缚人性大学兴起,思想解放西欧中世纪在缓慢发展中孕育着新的因素,承接着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政治经济文化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黑暗光明三、拜占庭和俄罗斯拜占庭文明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而它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欧洲中世纪史》在他的努力之下,罗马法的丰富遗产才被整理成一个和谐的法学体系。…后来从《民法大全》也发展出欧洲各国更成系统的法学体系。……在中世纪晚期、现代早期的西方,《民法大全》支持王权专制的兴起,起到了与限制君权的观念相抗衡的作用。——《欧洲中世纪史》13世纪中期金帐汗国臣属9世纪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建立统一国家16世纪初1547伊凡四世加冕沙皇17世纪末俄罗斯帝国地跨欧亚三、拜占庭和俄罗斯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王权强化,议会兴起经济: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城市兴起,市民自治思想:神权至上,束缚人性大学兴起,思想解放本课小结西欧东欧拜占庭俄罗斯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巩固训练1、“七宗罪 ”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天主教,指的是会引起人们犯下诸多罪恶的七种重大罪行,切罪行都是由七种原罪引发而成的。基督教会根据严重程度将人类恶行由高到低分为七宗,即傲慢、嫉妒、暴行、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B.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C.推动了西方法律的发展D.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D添加题巩固训练2、中世纪前期,贷款主要是教会对穷人的一种接济,无需利息。中世纪后期,尽管教会极力反对,有息贷款仍得以在社会上盛行并被人们接受。这一变化( )A.源于商品经济发展B.反映教会日益腐败C.利于救济民众生活D.体现人文主义复兴A3、伊凡四世登基之初,有人向他进献的书籍记载了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庭的情况。书中说由于拜占庭贵族们的自私和对国家不忠,使得皇帝无法抵抗入侵;奥斯曼君主则按照功勋而非血统选拔官员和将领,并采取严厉的手段立威施政。伊凡,四世执政措施中,集中体现上述内容的是( )A.创立中央行政部门B.没收教会所有土地C.实行特辖领地制度D.打开国门学习西方对点训练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