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 —— 风沙地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学生能够准确阐述风沙地貌的概念,清晰区分风沙侵蚀地貌与风沙堆积地貌。⑵熟练掌握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沙丘等典型风沙地貌的特征,并深入理解其形成原因。⑶学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不同地区风沙地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提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2.思想方法目标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综合思维,从气候、地形、植被等多个要素综合分析风沙地貌成因的能力。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究风沙地貌的类型差异与共性,掌握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⑶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⑴区域认知:通过对不同地区风沙地貌的学习,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的独特性,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⑵综合思维:从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提升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素养。⑶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活动,增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践探究精神。⑷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风沙地貌的影响,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理念,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二、课标教材1.课程标准运用视频、图像,识别风沙地貌,说明其景观特点与形成过程。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后,对地表形态塑造的进一步深入学习。风沙地貌作为常见的地貌类型,与气候、植被等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对于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案例,直观地展示了风沙地貌的类型和特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3.教学重难点⑴教学重点①风沙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典型特征。②风沙侵蚀地貌和风沙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⑵教学难点①运用地理原理,解释风沙地貌形成的复杂过程。②分析不同地区风沙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及其差异。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抽象的地理原理和复杂的地貌形成过程理解起来仍有困难。他们对直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兴趣浓厚,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在综合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风沙地貌的概念容易理解,但在区分不同类型的风沙地貌及其成因时会存在混淆,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和讲解。四、教学过程设计1.情景引入(5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一段哈密魔鬼城地貌的高清视频,视频中呈现出形态各异的风蚀城堡、风蚀柱等奇特景观,同时播放呼啸的风声。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奇特的地貌景观,在新疆哈密地区非常有名,被称为哈密魔鬼城。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些神奇的地貌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被奇特的地貌景观所吸引,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是风的作用,也有学生可能会提出其他想法。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精彩的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风沙地貌。(二)问题导学(3 分钟)教师活动: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风沙地貌的概念是什么?风沙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这些类型的风沙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的风沙地貌又有哪些典型的特征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 —— 风沙地貌》的内容,找出答案。”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在教材中圈画关键信息,尝试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学,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为后续的新知探究做好铺垫。(三)新知探究(10 分钟)教师活动:讲解风沙地貌的概念: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详细讲解风沙地貌的概念,强调风沙地貌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同时,展示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风沙地貌的分布范围。介绍风沙侵蚀地貌:教师展示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等风蚀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地貌的形态特征,并提问:“大家观察这些风蚀地貌,它们在形态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讲解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的形成原因,重点强调风力侵蚀作用在不同岩石部位的差异,以及岩石的岩性、结构等因素对风蚀地貌形成的影响。讲解风沙堆积地貌:教师展示沙丘、沙垄等风沙堆积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沙丘的形态,如新月形沙丘的形状、坡度等特征。提问:“同学们,这些沙丘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形状呢?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教师结合动画演示,向学生讲解风沙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重点讲解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风向、风速等因素对沙丘形态的影响。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对风沙地貌概念的讲解,观察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布图,了解风沙地貌的分布范围。仔细观察风蚀地貌的图片,小组内讨论风蚀地貌的形态特征,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观察沙丘等风沙堆积地貌的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观看动画演示,理解风沙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图片展示、小组讨论和动画演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系统地学习风沙地貌的概念、类型和成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突破教学重点。(四)深度学习 —— 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12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卫星地图、等高线地形图、景观图片等资料。向学生介绍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概况。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观察图片和地图,沙丘所在河谷有什么特征?推测该沙丘的沙源地可能在哪里,理由是什么?根据沙丘的形态,推测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是什么?”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小组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肯定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地形、河流、植被、气候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问题,完善答案。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各种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从河谷的地形起伏、河流的流向和流量、周边的植被覆盖情况以及当地的气候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尝试找出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推测沙源地和主导风向。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相互交流意见,分享自己的想法,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接受其他小组和教师的提问和点评。设计意图:通过对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这一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突破教学难点。(五)当堂应用(5 分钟)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图4.14-图4.15)。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和资料,运用所学的风沙地貌知识,分析判断风沙地貌的类型和成因,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描述图示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河谷变宽,河道弯曲,谷底平坦,分布有河漫滩和沙洲。)(2)推测沙丘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沙源:江心沙洲与河谷、河漫滩。理由:①此处河道弯曲,泥沙沉积;②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③冬春季气候干旱多大风;④地表缺乏植被保护。)(3)推测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东南风)(4)简要说明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①每年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②气流携带沙丘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设计意图:通过当堂应用,及时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内容,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六)归纳总结(3 分钟)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风沙地貌,谁能来总结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重要知识呢?” 邀请学生发言,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通过板书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将风沙地貌的概念、类型、成因等重点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学生活动: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积极发言,总结所学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强化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七)拓展提升(2 分钟)教师活动: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人类活动对风沙地貌的影响,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垦导致土地沙化,风沙地貌面积扩大;而植树造林、生态治理等措施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风沙地貌的发展。然后提问:“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保护生态环境、防治风沙危害贡献自己的力量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介绍,思考人类活动与风沙地貌的关系,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想法和建议。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提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五、教学板书设计常见的地貌类型 —— 风沙地貌一.概念: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二.类型及成因1.风沙侵蚀地貌⑴风蚀蘑菇:上大下小,岩性差异,风力侵蚀⑵风蚀城堡:似城堡,岩石垂直节理发育,风力侵蚀⑶风蚀柱:柱状,垂直节理,风力侵蚀2.风沙堆积地貌⑴沙丘:新月形,风力搬运、堆积,迎风坡缓,背风坡陡⑵沙垄:长条状,风向稳定,风力堆积3.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分析⑴河谷特征⑵沙源地推测⑶主导风向推测六、分层作业设计1.基础作业绘制一幅风沙地貌的示意图,标注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提升作业撰写一篇短文,介绍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风沙地貌,要求包含地貌特征、形成过程等内容。3.拓展作业⑴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防治风沙危害的方案,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方面进行规划,并制作成 PPT 进行展示。⑵阅读相关地理书籍或文献,进一步深入了解风沙地貌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撰写一篇读书笔记。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引入、问题导学、新知探究、深度学习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度较高,对风沙地貌的相关知识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图片展示、视频播放、动画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在深度学习环节,通过对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的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讨论不够深入,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和关注还不够。在时间把控上,新知探究和深度学习环节时间稍长,导致后面的拓展提升环节时间紧张,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同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流动沙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