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 4月 21 日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35分)(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近130年的历史里,电影已经遭遇过无数次来自内部与外部的挑战。面对从无声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从窄画幅到宽银幕的技术变革,在和广播、电视乃至互联网的竞争中,电影始终是 以创造更加完整的故事世界予以应对。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幻想故事,电影绘制的是一个和我们的生活世界相似但又有所差异的世界。一部好的电影之所以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是因为它在推动情节发展的戏剧“主干”之外,留下很多人物和环境的“枝蔓”,呈现了事物发展的中间过程,展现了 真正流逝的时间,营造了令人信服的情境。当我们看完一部优秀的影片,故事的情节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后淡忘,但影片所展现的生活世界和对那个世界的感受则会在印象中长久留存。在主导短视频生产的加速逻辑里,不服务于主要情节的人物、环境、场面调度都会被省略。大量短视频将只保留“高能”情节的逻辑推向极致,原本丰富的视听语言被压缩为几种高效的视觉符号。主角的情绪心理被简化为刻板的特写表情,配角更是沦为抽象的概念或脸谱。在可以随时切换 的短视频平台上,用户的观看方式也是非连续的,往往只沉迷于即时刺激。在这种媒介生态影响下,一些电影在创作中也开始“符号化操作”,甚至为了方便剪辑成短视频而刻意设计一些和影片基调 并不贴合的“可传播瞬间”。这实际上是对电影核心优势的误判。在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的时间,电影创造的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是对人们的渴望、幻想和忧惧进行总体性的回应。正如一句经 典电影台词所说,“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这种延长并不只是增加了一些刺激性瞬间,而是丰富了我们对不同情境的完整理解。要特别指出的是,不仅电影代表着影像作品在文化和艺术上所能达到的高度,电影院还是今天少有的可以和陌生人共度一段时光的公共空间。短视频的流行让人们习惯了“控制感” 的无限放大, 个体的注意力总是处在“被动捕获”与“随时逃逸”之间。无论是通勤路上的随手滑动,还是深夜 独自在床上的刷屏,短视频的观看行为往往是私人化的、分散的、独立的。用户可以随时滑动屏幕,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算法根据偏好推送“千人千面” 的视频流。虽然平台提供虚拟的互动,但缺乏一种身体性的在场。而电影院里的观看方式是“共时性体验”,无论银幕上的人物如何行动,观众都无法加速或跳过,必须在大银幕前与陌生人同时经历一段影像旅程。在电影院创造的一片漆黑中,我们面对银幕独自欢笑或哭泣的同时,也和整个社会一起欢笑或哭泣,这不仅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仪式感,也是感受整个高一语文试题第 1页(共 8页)社会身体性在场、凝聚共识和获得身份认同的时刻。2024年上映的几部反映基层劳动者的电影如《逆行人生》等,就引起社会对外卖小哥等职业群体的广泛讨论。美国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在讨论新媒介环境下的电影时,指出 20世纪的历史不但证明电影能够表达最深邃的思想、反映最真切的现实,也在电影和现实之间建立起一种本质连接。只是当下我们所处的现实已经被各类显示屏幕与数据所改写,电影需要创造新的方法来再现这一更新的现实。这种更新注定不是简单照搬,而是在电影自身的艺术和技术实践里,在作为一个个完整世界的影片中寻找方法。新媒介的元素可以成为电影的创作资源,但好的影片一定不会是一系列短视频的合集。电影并非只是短视频或其他新媒介的“母体”。在可预见的未来,电影的命运仍在于如何在新媒介的冲击下,维持自身的公共观影仪式和影像表达的完整性。正如有媒体所呼吁的,电影的本质是一种艺术表达, 不是产品经理去研究用户要买什么,而是要作为“艺术家”去探索当代人思考什么。(摘编自王昕《莫让“短视频化”损害电影艺术品质》)材料二正如今天的短视频作为新鲜事物引发各方面讨论,电影在诞生之初也曾面对过质疑。英国文学研 究者弗·雷·利维斯和奎妮·利维斯夫妇就是电影的批评者,他们认为,电影所提供的只是短浅的娱乐,无法像文学一样带来有关审美和道德复杂性的深入思考,更可能对青少年有着长远的负面影响。不过,人们更容易接受利维斯的弟子、伯明翰学派的先驱雷蒙·威廉斯对老师的反驳。威廉斯认为,电影的诞生意味着新的“感觉结构” 的涌现:随着都市新型阶层的兴起,人们对于当下时代的感觉开始汇聚,但尚未形成具体的语言,只能在艺术中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而旧日的戏剧和文学无法承担这种需求。于是,作为新事物的电影就成为彰显这种流动性的界面。所以,使得电影成为电影的,不仅在于其特有的视听艺术特质,包括以电影院空间为中心、集中观看的媒介性等,更是因为它的社会 性———电影诞生并流行于大众文化兴起的时刻,民众需要有新的语言去讲述自己的故事。(选自胡亮宇《正视大众影像崛起》)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一部好的电影在推动情节发展的戏剧“主干”之外,还留下一些“枝蔓” ,因此能让观众身临其境。B.在主导短视频生产的加速逻辑里,只要能够服务于主要情节的人物、环境、场面调度就不会被省略。C.在新的媒介生态影响下,一些电影在创作中也开始进行“符号化操作” ,以便更好地凸显电影核心优势。D.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大概与电影是对人渴望、幻想和忧惧的总体性回应有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电影的观看方式是“共时性体验” ,这是暂时忽略有人利用移动终端看电影的现象。B.新媒介冲击电影,使其如何维持自身的公共观影仪式和影像表达的完整性成为时代难题。C.相对于文学作品,电影所提供的只是短浅的娱乐,这就注定它不会把文学作品取而代之。D.使电影成为电影的主因不包括以电影院空间为中心、集中观看的媒介性等视听艺术特质。3.材料一结尾画线语句表达了对“电影的本质”的认知,下列说法与其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 电影主张自由和不可知。B. 电影让我们摆脱现实,引导我们走向思想深处。C. 电影是艺术和哲学的融合。D. 电影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和人类价值。高一语文试题第 2页(共 8页)4.短视频“符号化操作”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请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内容,概括作答。(4分)5.现在短视频相当盛行,使得电影受到挑战,有人担心短视频会取代电影。你认为电影会被短视频取代吗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 6~9题。门缝里看戏卞毓方闲来重温《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潜的想象力让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那年,我五岁半。此前不久,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 不清楚。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姐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边。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 “ 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瞅着眼热,但学不来。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火,码得整整齐齐,再过去是人家的东门,半敞着,也许有人正从门后监视,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火。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是他挖的。他好像故意激我,大呼好看。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高一语文试题第 3页(共 8页)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好无奈。身后喊喊喳喳,来了两个女的,年纪大些的,比我母亲年轻,短发,圆脸,蓝洋布旗袍,年纪小些的,比我二姐大,长辫,瓜子脸,粉红衫。柴火堆南边有块空地,两人摆开架势,一比一画,开始对唱。我不懂唱词,只听出几句“喜鹊”,但曲调婉转,声情并茂,索性倚在门上,当她俩唯一的观众。听到后来,恍然,唱的是淮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若干年后我查出那是《十八相送》的唱词: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两女子唱罢《梁祝》,像完成了一次街头演出,击掌庆贺,兴高采烈地离开。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觉得她俩是受老天爷指派,特意前来只为我表演。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这回是《秦香莲》。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 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 一线天”。中途有一位观众,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 ”听到我的话,那人移开了。《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被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 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虽然外形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有删减;选自 2023年 2月 24 日《光明日报》)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几年后才知道”“若干年后我查出那是”等语句,既表现出作者对艺术的喜爱一以贯之,更突出孩高一语文试题第 4页(共 8页)童时代接触艺术对一生的深远影响。B.“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表现出母亲的复杂心理,她本想支持其对戏曲的兴趣,但又有缺钱的无奈,又表达出孩子对母亲的理解。C.作者对门缝里看戏有着自己积极的评价,为了突出自己评价的新颖性,他介绍一般人的看法,而后从两个方面阐释从门缝里看戏的价值。D. 结尾画线句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我掏的是热泪”表达出作者对陪同的朋友的无限感激之情,“又变回了……小男孩”含蓄隽永。7. 关于文中直接讲述“门缝里看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门缝里看戏,与开头文字照应,集中写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却非常喜欢看戏的孩子的精彩表现。B. 门缝里看戏是孩子没有办法的办法,表现出他们对戏曲的好奇和热爱,语言淳朴,耐人寻味。 C.这部分文字写小时候的作者,又写个头稍高的另一孩子,这样写赋予孩子形象以典型性。D.这部分文字以成人视角写孩子的表现,表现出孩子对艺术的爱,也表现出成人对孩子的欣赏。8.“我”非常喜爱看戏并表现出良好的戏剧艺术素养,作品是如何从环境角度揭示其原因的 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9.“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出自《桃花源记》,在作品中被作者赋予怎样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戴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材料二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蜂,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 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 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高一语文试题第 5页(共 8页)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选自《左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 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公使谓之A曰B尔何知 中寿D尔E墓之木F拱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收尔骨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焉”含义和用法相同。B.“晋军函陵”和“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两句中的“军”含义和用法相同。C.“劳师以袭远”和“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含义不同。D.“蹇叔之子与师”和“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与”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烛之武为了瓦解秦晋联盟选择秦国做突破口,继而先从秦晋关系再从秦郑关系给秦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成功说服秦伯,瓦解秦晋联盟。B. 秦国没有和晋国一起攻打郑国,但后来秦国国君听取当年留戍在郑国的三位将领献言,派孟明、西乞、白乙等带兵攻打郑国,孟明是蹇叔的儿子。C.无论是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还是晋侯没有采纳子犯进言,都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社会可称得上是“有德社会” ,国家的行为受到特定价值观的规范。D.秦穆公就能否出兵郑国,一度咨询过蹇叔,蹇叔认为秦国出兵郑国是“劳师袭远” ,行军途中必然会遭到晋国的截击,但秦穆公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14.烛之武见到郑国国君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请谈谈你对这句话字面含义和目的意义的理解。(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15~16题。秋雨夜眠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溫瓶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①背景:此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诗友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色调。B.颔联,“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灯灭后”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 ,表达在秋雨朦胧的夜晚,他对美丽雨夜的赞美之情。C.颈联,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 ,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D.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16.请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6分)高一语文试题第 6页(共 8页)(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孔子抛出问题后,子路率先回答,但是孔子却基于“ , ”的观念并没有给他积极的评价。(2)曹操《短歌行》中的“ , ,以虚拟语气、热闹场景表现出 对贤才归附的渴望。(3)黛玉葬花以“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悲泣春花,哀叹命运。在古诗词中,不乏含“ 花” 字且借以抒发悲凉之意的佳句,比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鲁侍萍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①你贵姓 鲁侍萍我姓鲁。周朴园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鲁侍萍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周朴园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周朴园(沉思)无锡 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鲁侍萍哦,好地方。周朴园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 鲁侍萍是,老爷。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②鲁侍萍哦。周朴园你知道么 鲁侍萍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周朴园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 ,到现在 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不过也许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锡有一家姓梅的。鲁侍萍姓梅的 高一语文试题第 7页(共 8页)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 甲 ) ,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 ③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周朴园 哦。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周朴园哦 你说说看。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周朴园(苦痛)哦!18. 文中标明序号的三个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3分)①②③19. 下列句子中的“ 好像” 与文中加点的“ 好像”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好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B.当时我说你的答案好像是正确的,最后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C. 生命有了希望,就好像鸟儿有了翅膀。D.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20. 疑问语气是我们学习语言要特别留意的“ 必备知识” ,疑问句有设问句、反问句、询问句、揣测句等分别。下列问句和“ 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 ” 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A. 君安与项伯有故 B. 技盖至此乎 C. 否,吾何快于是 D.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其为是者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8个字。(4分)22. 话剧剧本的语言由舞台说明和人物台词两部分构成,二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请概述你的理解。(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调解者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庖丁的这些解牛之道对我们如何发展阅读能力和素养具有怎样的启迪作用呢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高一语文试题第 8页(共 8 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答案 1.D 2.C 3.A 4.①只保留 “高能” 情节,省略不服务于主要情节的人物、环境、场面调度;②丰富的视听语言被压缩为几种高效视觉符号;③主角情绪心理简化为刻板特写表情,配角沦为抽象概念或脸谱。 5.电影不会被短视频取代。①电影能创造完整故事世界,呈现事物发展过程,带给观众对不同情境的完整理解,这是短视频无法做到的。②电影院提供 “共时性体验” 和仪式感,让观众感受社会身体性在场,凝聚共识,而短视频观看行为私人化、分散化。③电影在文化和艺术上达到较高高度,代表着影像作品的艺术表达,其本质不是追求用户喜好,而是探索当代人思考的内容。 6.D 7.D 8.①生活环境:小镇有剧场且常有演出,为 “我” 接触戏剧提供了机会。②家庭环境:虽家庭经济不宽裕,但家人未完全阻止 “我” 对戏曲的热爱,如母亲虽未给钱,但 “我” 仍有机会去接触戏剧。 9.①象征着孩子对戏剧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剧场的门缝就如同 “小口”,透过它能窥探到别样精彩的艺术世界。②代表着孩子在困境中发现希望,如 “我” 在无法正常进入剧场看戏时,通过门缝找到了观看戏剧的途径。③寓意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就像 “我” 对戏剧的热爱,即便历经沧桑,再次回到家乡,仍对戏剧充满热情,如同武陵人对桃花源的向往。 10.B、C、F 11.A 12.B 13.(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14.字面含义: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没有能力做什么了。目的意义:一方面是烛之武对自己多年不被重用的感慨与牢骚;另一方面是欲扬先抑,为后文答应出使秦国、成功劝退秦师做铺垫,突出其深明大义。 15.B 16.①以景结情,通过描写 “霜叶满阶红” 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②借景抒情,诗人借满阶的霜叶,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感慨。 1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8.①表示声音延长;②表示话题转换;③表示话语中断。 19.B 20.D 21.甲:很贤惠 乙:也未必 22.舞台说明为人物台词提供情境、动作、表情等方面的补充,帮助读者理解人物台词的含义和人物此时的心理状态;人物台词则通过对话展现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与舞台说明共同塑造出完整的戏剧场景和人物形象。二者相互配合,使话剧剧本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