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华中学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2025.0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 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 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 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 鉏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 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 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
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 以文运事”,后者是“ 因文生事”。
(摘编自汪正龙《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材料二:
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就是“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 说“史皆文也”,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对于后现代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
高一语文试卷( 150分钟卷)第 1页 共 9页
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 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
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非常深刻地揭露出叙述和 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你看,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 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
再次,接下来要追问后现代历史学的就是,它是否承认自己的历史书写也是一种权力,也是隐含了权力的话语,隐含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而且需要追问,是否承认在某个阶段,权力话语下的叙事,是有意义和必要的。比如安德森,他说国家只不过是“想象的共同体”,但这个想象共同体一旦存在,它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是否就具有了正当性与必要性?。
(摘编自葛兆光《历史是虚构作品吗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并非是完全隔离的,而是有着诸多的关联之处,但不能过度夸大历史的文学性。B.怀特认为,历史学家通过重建历史叙事,昭示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的关系,赋予生活事件以意义。C. 一些学者不大认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父子的评价,认为司马迁在叙事时主观色彩太浓烈。D.殷墟遗迹的存在,为相关历史叙述提供了客观依据,所以目前学界对殷墟的研究与认识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性的强弱程度是区分被叙述的事件在文化形态上究竟是属于文学还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B.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历史学家或许存在阐释的差异,这瓦解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C.后现代历史学在叙述历史时,也会受到意识形态影响,所叙述的历史也是自己视野中的历史。D. 葛兆光不认同安德森对“国家”的理解,认为“国家”并非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事实存在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与材料二作者态度立场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清代学者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评价《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我们可以把它当成历史来看。
B. 列宁指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C.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其作品总序中写道: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书记……这样我也许能写出许多历史家没有想起写的那种历史,即风俗史。
D.历史学家安克斯密特认为,过去是混沌的一片,本身没有意义,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逻辑将支离破碎的历史残片组织起来,构建出叙事实体。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文中论辩艺术尤为精彩,而在《春秋》中对这段历史的描述仅有一句
话“晋人、秦人围郑”,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这种叙述差异。(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相见时难王蒙
红色的油漆门,门上残破的兽头和铜环。南砖塔胡同甲 14号,如今胡同的名称和号数都改了,然而,我认识它!
因为有这株槐树,三十多年来,它的风姿如旧,如同昨日。它叫做中国槐,用中国来命名,像中国一样古老、巨大、枝叶纷披、朴素。找到了这棵树就找到了她的童年,她的妈妈,她的爸爸。吊在槐树上的青虫,满地槐花。多雨的日子里,蜗牛爬过留下的白迹……
“阿姨,您找谁?您找我奶奶吗?”一个胖胖的小姑娘从敞着的深红色油漆的门里走了出来,她已经看了蓝佩玉一会儿了。她穿着小小的橘黄毛线衣,紫灯芯绒裤子,梳着两个抓曩。黑眼珠滴溜滴溜的,很有精神。
阿姨和您,这久违了的故国的亲热和文明!
她随着小女孩走进了院子。她大吃一惊,原先的幽雅而又有些败落的院子如今变得这样拥挤而且热闹。院中间是一个自来水龙头,洋灰水池子。四面都盖起了新房,房子挨着房子,房子外面又加盖了、套上了简易的小房子。左一道铁丝,右一道废电线,上一道麻绳,下一道竹竿,全是为晾衣服用的。各家房前,--还有装垃圾的木箱、装泔水的铁筒、扫把、簸箕、蜂窝煤和煤气罐并存。屋顶上有讲究的亮晶晶的鱼骨天线和自制的瘦骨伶仃的几根筋似的电视机天线。不知道是谁家的收音机正在播送相声,哄堂大笑。-“-我说您甭介啦!”“-我这儿都一个马趴啦!-”--这声调,这语气,才真有点老北京的味道。笑声,却比从前敞
亮、开放得多。--
是这儿?--
是这儿。不仅因为有门上的兽头和铜环,不仅因为有门前的大槐树,也不仅因为院里还有一个藤萝架,
这是仅有的见证了。她一进到这个院里,这里的土地,这里的空气,这里的太阳、风,这里的砖头瓦块、-石阶、木门,都有那么一股子热乎乎的味儿,都有那么一种揪人的心、勾人的魂、叫人心疼、叫人不平、--叫人喜、叫人爱的味儿。
“您找人吗?”最先出来的是一个白了头发的老太太。她打量着蓝佩玉,问得犹犹豫豫。她是从北面那高出来的正房里出来的,那就是原先蓝佩玉和她的父母居住的地方。几扇大玻璃明晃晃的,从前可没有这么多玻璃,那时候主要靠糊窗户纸。窗户纸也是从麒麟阁买的,叫做“东方纸”,买东西的时候先要招呼一声:“掌柜的……”
“啊,我来看一看,大婶。”蓝佩玉好像有点难于出口,“您知道,大婶,三十多年以前,我住在这里,就是这儿,就您住的这儿。那时候没有这么多房子,那时候院里没有自来水,没有阴沟,只有阳沟……”
①“掌柜的……”她叫得多么好听啊,她这样叫过麒麟阁的老板,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她在那里买红模子纸,买毛笔,买粘笔头的松香,买“五百斤油”牌和“金不换”牌的墨,也买过窗户纸。
“那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玻璃,……”她继续说。一个中年妇女出来了,又一个穿着运动衫、披着人造 革面夹克的小伙子出来了,又一个拿着剥开了皮的香蕉的男孩子。她的到来已经吸引了全院,人们有点好
高一语文试卷( 150分钟卷)第 3页 共9页
奇,及至听她说了几句,大家都笑起来了。
“ 就是就是,早先这儿就是有一个垂花门……”
“ 藤萝架是原来的,藤萝可不是原来的啦,后栽的。那年盖房,小工把灰水泼到藤萝根上,这不是,给烧死了,后来我们又栽的。”
“ 您这是从哪儿来?您老没来了吧?听您刚才叫‘ 大婶’ ,现在不兴了。要不您叫‘ 大娘’ ,要不您叫‘ 大嫂’,就是不叫大婶啦。”
“ 从……外国?
“ 外国?哪个国?”小伙子的眼睛亮了起来。“……美国。” ②她好像有点羞。
“ 真不近啊!大老远的,您还找了来。屋里坐,喝碗茶吧——我们也算您的前后街坊喽。再说,下回 您再来,保不齐这个院就拆了呢!
老人家是真诚的。对,不是大婶,只能说是大嫂了。转眼之间,蓝佩玉不也要变成这样老态龙钟吗?“ 谢谢,好的。” 她进了屋,老太太一家住的是原先四间中的两间,又把其中一间隔了开来,变成两小一大,一明两暗,三扇铺板。就在这里,她看见了,在她五岁生日,爸爸给她买的一串香袋,上面是一个虎 头,前额上绣着一个王字,然后是金丝线缠的纸粽子,然后是一个蓝缎子缝制的小元宝,再往下是鲜红的春桃,长长的穗,香料用的是中药,③当然,不是巴黎香水。
爸爸……她伸出了小手。 小玉……爸爸张开了胳臂。
我找到了。没有了。“ 请用点茶。” “谢谢您啦。” “ 您看这个叶子怎么样?现在好茶可难买了。现在的人就是这样,有好的就不要赖的……”
茉莉花茶,老北京,在旗?她没好意思问。香袋是没有的。④拥挤的小屋里摆设得相当殷实。高高低低的木器家具,好像还散发着清漆味儿。沙发轻便而又实用,折叠椅和躺椅都是鲜亮的。酒柜里摆着泸州特曲和中国红葡萄酒,落地式台灯的灯罩上有好莱坞影星的剧照。墙角的三角几上有一缸金鱼。
是的,老太太说,她的儿子在饮食服务公司,她的儿媳妇在中医医院,蓝佩玉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名称。这是她们的家,不是蓝佩玉的家。蓝佩玉已经远走了,她不再是这个狭小的却也是生气勃勃的房间的主人了。我再也回不来了。
她有点黯然神伤。下了台阶了,走过老架新藤,走过晾衣服的竹竿,走过自来水龙头……
1982年 4月(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因为看到这株历经沧桑仍生机盎然的中国槐,蓝佩玉确认了寻访目的地,也不禁陷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B.从“深红色”大门里走出的素未谋面的小姑娘,让蓝佩玉感觉很熟悉,也使下文进院子的情节更自 然。
C.居民们七嘴八舌地介绍小院的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中国三十多年的社会发展,引发了蓝佩玉的 伤感。
高一语文试卷( 150分钟卷)第4 页共9 页
D. 香袋的每处细节都历历在目,可见在国外的岁月,蓝佩玉仍时常想起小屋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7. 下列对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接续前文回忆,打断正常的叙事过程,呈现思绪的流动状态,产生独特效果。
B. 句子②中的“ 有点羞”,对应小伙子“ 眼睛亮”,写出蓝佩玉华侨身份带来的微妙处境。C. 句子③表达的情绪复杂,既有对多年国外漂泊经历的感慨,也有对老北京生活的眷恋。D. 句子④描写的小屋,与院子形成对比,虽然都“拥挤”,但小屋“摆设得相当殷实”。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写出了蓝佩玉看到小院后从吃惊到激动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又多处穿插使用第一人称“我”,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
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 ·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高一语文试卷( 150分钟卷)第 5 页共9 页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 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 ,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二国之患,唯赐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 夫子曰:“ 辩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 颜回对曰:“ 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对曰:“ 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 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 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 夫子何选焉?” 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颜回退 IAl 而不对 IBl 孔子曰 C 回 ID 来 IEl 汝奚 F 独无 G 愿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以,文中意为因为,与苏洵《六国论》中的“ 洎牧以谗诛” 的“ 以” 意思不同。
B.何如,文中指如何,怎么样,与《鸿门宴》中的“今日之事何如” 的“何如”意思相同。 C.进,文中指走上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不能进于是矣” 的“进” 意思不同。
D. 兵,文中指武器,与《六国论》中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中的“ 兵” 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在弟子们侍坐的时候循循善诱,询问他们各自的志向,点评中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B. 子路设想治理千乘之国,使得百姓勇猛而且懂得礼仪,他的陈述并没有得到孔子的认可。
C. 曾皙描绘的暮春时节身着春服去沂水沐浴、舞雩台吹风、吟咏而归的情景深得孔子之心。
D.颜回面对老师的提问选择了退却,是因为子路、子贡的回答让他信心不足,从而知难而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2)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1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析孔子对子路、子贡、颜回三人的态度有何不同。(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高一语文试卷( 150分钟卷)第6 页共9 页
咏白海棠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薛诗首联写宝钗白天闭门保护、亲自浇灌培育白海棠,隐喻宝钗对自己美丽娇艳的容貌自珍自惜,并竭力保护自己。
B. 薛诗颔联采用倒装写法,即“ 秋阶洗出胭脂影” ,在秋日的台阶上映出美丽身影;“ 露砌招来冰雪魂” 隐喻了宝钗冷落孤寂的结局。
C.林诗颔联意在赞美白海棠花,却用“ 偷” 梨花的洁白和“ 借” 梅花的傲雪来烘托,避免了平铺直叙, 且有俏皮意味。
D.林诗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月宫仙女缝制白色舞衣来形容白海棠的素白,又借“ 怨女” “ 拭啼痕” 来 描绘它的哀愁形象。
16. 以上两首诗以花自况,表现了钗、黛二人的性格特点,结合诗句分析二人性格特点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这与《阿房宫赋》中“ ,” 两句相对应。
(2)小明同学做事总是缺少周密的考虑,事后又感到后悔,老师引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 “,两句,教导他要改变这种习惯。
(3)“ 荆轲刺秦王” 的义举流传甚广,人们对此颇多赞誉,但苏洵在《六国论》中如此评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红楼梦》给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新的甚至可以说是 ① 的观念,就是把女人当人,尊重女性。
高一语文试卷( 150分钟卷)第 7页 共 9页
在夫权当道的封建时代,恐怕鲜有男性不傲慢地认为男人比女人高贵一等。而在《红楼梦》中,我们竟然听到“我见了女儿,我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 ② 的言论;看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本就存在的美丽聪明、情韵雅洁的女性,成为曹雪芹笔下鄙弃仕途经济的黛玉、勇于兴利除弊的探春、誓不攀荣附贵的鸳鸯……这是多么了不起!这至少说明那个时代有女性已在自我觉醒,有了一定的反 抗意识。
《红楼梦》是悲剧,而且是伟大的悲剧,无论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和“-元迎探惜”,无不体现才华横溢和人格独立的女性在那个时代的伤害。- 道貌岸然的贾政、忘恩负义的贾雨村、 ③ 的薛璠……这些男人成了社会的主流,而唯一能在心底尊重和平视女性的男人宝玉,竟然成了时人口中顽劣憨 痴、无能不肖、性行乖张的纨膏,成了那个时代的“狂人”。
18. 请在文中横线的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3 分)
20. “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姑请贾宝玉饮用的香茶和美酒。请结合小说内 容,从修辞的角度对这两个短语加以赏析。(5 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大家用完饭一般会说“吃完了”,而陕西话与河南话则可能会说“吃毕了”或“吃毕咧”。普通话里大多将“完”“毕”连用,或单取“完”字,很少搭配使用“毕”字,但①。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这里“毕”表示“完成”,“寿毕”即“祝酒完成”。而杜牧挥洒自如写下的《阿房宫赋》里,亦有“六王毕,四海一”之句为证。由此可见,陕西、河南的朋友真是开口就有“古人之风”。
古语是别于今语的存在,方言对标的则是普通话。 ② ,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只要我们留心 一瞥,就会发现今天方言中的古语确实很多。
古语的方言不仅有趣,还很美,甚至能够打破各地方言的刻板印象。“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江南烟雨之感,在活泼可爱的四川朋友口里, ③ 。如此诗意的叫法,实则来自《诗经·采薇》所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飞飞”即“霏霏”,就是描述毛毛雨之细小的情状。此外,还有类似“纸飞飞儿”的说法,指碎纸或小纸片。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6 分)
22.《红楼梦》中的方言词语表现力极强,请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现力。(3 分)
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岂不好?”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来。(第十五回)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在现代社会,高清纪录片可呈现热带雨林的繁茂、极地冰川的壮丽,虚拟现实设备能模拟漫步山间、 泛舟湖海的惬意,打开手机就能欣赏美景直播……然而,仍有许多人执着于亲身奔赴自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高一语文试卷( 150分钟卷)第 8页共9页
要求:1. 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字。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D
  2.C
  3.B
  4.材料一开篇点明文学与历史联系紧密,接着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两方面阐述二者的相通之处;然后指出怀特夸大历史文学性,强调历史具有低度文学性,关键在于历史对象是实在的,文学对象是虚拟的;最后总结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是以虚拟为基础的创造。
  5.《左传》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叙述更具文学性,详细描述论辩艺术,体现了历史叙述的想象性与叙事技巧;《春秋》仅用 “晋人、秦人围郑” 一句叙述,更注重历史事实的记录。这种差异符合材料一观点,即历史具有低度文学性,材料二也强调历史叙述受客观事实制约,《春秋》的简略叙述更贴合历史的客观性。
  6.A
  7.D
  8.通过对小院环境变化的描写,从 “拥挤热闹”“左一道…… 下一道竹竿” 等,体现蓝佩玉的吃惊;再用 “这里的土地…… 叫人爱的味儿”,直接抒情,表达出她内心的激动。
  9.第三人称叙事使文章叙述客观,展现蓝佩玉的经历更全面;多处穿插第一人称 “我”,能直接表达蓝佩玉的内心感受,增强情感的真实性与感染力,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两种人称结合,丰富了文章叙事层次。
  10.颜回退而不对 / 孔子曰 / 回 / 来 / 汝奚独无愿乎?(涂黑 B、D、E)
  11.A
  12.D
  13.(1)治理国家要遵循礼,(可是)他说话却不谦虚,因此我笑他。
  (2)尽管如此,还是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吧,年轻人,你说。
  14.孔子称赞子路勇敢,但认为他不够谦逊;认可子贡善辩;高度赞赏颜回的德行,认为他的志向符合 “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 的标准。
  15.B
  16.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出对自身品质的追求。不同点:薛诗通过 “珍重芳姿昼掩门” 等,体现宝钗稳重、自矜、理智的性格;林诗用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等,展现黛玉敏感、细腻、多愁善感且孤高的性格。
  1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8.①颠覆性;②惊世骇俗;③荒淫无度
  19.《红楼梦》是悲剧,而且是伟大的悲剧,无论是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还是 “元迎探惜”,无不体现才华横溢和人格独立的女性在那个时代受到的伤害。
  20.“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运用谐音双关,“窟” 谐音 “哭”,“杯” 谐音 “悲”,暗示众多女子悲惨的命运,营造出悲剧氛围,体现《红楼梦》的悲剧主题,富有艺术感染力。
  21.①陕西方言和河南方言常单用 “毕”;②方言中保留古语;③会说成 “雨飞飞儿”
  22.“猴” 在这里是像猴子一样,生动形象地写出宝玉在马上的活泼、顽皮状态,使人物形象更鲜活,体现出方言词语独特的表现力。
高一语文试卷(150分钟卷)
第9页共9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