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青春之光》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青春之光》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七下15《青春之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春之光》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新增第15课,是一篇报告文学,这篇课文从5年前黄文秀遭遇暴雨山洪的牺牲现场追忆,回顾了“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扎根大山,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感人故事。按照单元导言的要求,本单元学习略读,要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体悟并践行其中蕴含的中华美德,同时要在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学期基础和本文的文本特质,拟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以“觅青春足迹 沐奉献光芒”为主题,按照“知青春之事”“感青春之魂”“传青春之志”的流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了解黄文秀的主要事迹,感受人物精神,并思考其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运用跳读、寻读等方法快速把握小标题结构,通过批注法品析关键语句。
思维能力:梳理典型事件逻辑链,建构人物精神图谱,发展分析与综合能力。
审美创造:鉴赏多维度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文学语言的审美意蕴。
文化自信:理解黄文秀精神与传统美德的传承关系,树立新时代青年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研读语段,品析典型写法及表达效果,充分感受人物品质。
2.勾连生活,结合日常生活和个人理想,传承人物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聚焦细节,分析意象隐喻和深层含义,深入思考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感动中国黄文秀颁奖词,齐读,畅谈感受。
颁奖词——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报告文学《青春之光》,看看黄文秀到底做了什么,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赞誉。
二、速读,知青春之事
1.速读课文,尝试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每一章节的内容。
预设——
第一节“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主要讲述了黄文秀初到百坭村,从不被信任到融入群众,逐步使工作走上正轨的经历。
第二节“我心中的长征”,主要记述黄文秀带领乡亲们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历程。
第三节“仿佛她还在一样”,记述黄文秀牺牲的消息传来后,村民们的哀痛和怀念。
2.再读课文,说说黄文秀在百坭村扶贫期间,主要做了哪些事?
(引导学生先勾画出表示时间的句子,明确黄文秀做驻村扶贫干部的时间。然后勾画出其他带数字的句子,明确百坭村里贫困户多、路程远、时间紧,但扶贫成效显著。最后可以让学生用“虽然……但是……”的句式表述其事迹。)
示例——
从2018年3月26日到2018年年底,虽然只有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但是黄文秀带领全村88户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她刚上任时的22.88%下降到了2.71%。
三、品读,感青春之魂
1.黄文秀的扶贫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有自己的新路历程,圈画出表现黄文秀心理变化的句子,反复朗读,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预设——
①我觉得心里憋屈,搞不懂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老百姓们却对我这么排斥……(茫然无助)
②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信念坚定)
③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奉献精神)
④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坚定决心和顽强毅力)
⑤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坚守初心,埋头苦干,奉献精神)
2.扶贫路上,黄文秀的心里有过变化,但也有不变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这一走来,黄文秀有哪些“不变”的东西?
预设——
①初心使命的永恒坚守:即使面对村民最初的质疑(如“女娃娃来镀金”),她依然以行动践行诺言,将个人理想与脱贫攻坚的国家使命深度绑定。这种“饮水思源”的初心,贯穿了她的扶贫生涯。
②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无论是推动砂糖橘种植从1000亩扩展到2000亩,还是修建5公里通屯硬化路、安装47盏路灯,她都注重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③亲民为民的情感温度:她为先天性脑病儿童申请低保、给留守老人送压岁钱,甚至在暴雨夜冒生命危险返村防汛。这些细节印证了她“把群众当亲人”的信念。
④攻坚克难的信念底色:无论是三顾茅庐劝说班统茂担任致富带头人,还是12次走访韦乃情家落实养老补贴,她都展现出“铆足劲儿与时间赛跑”的执着。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在工作群中发送防汛视频,将职责坚守到最后一刻。
四、拓展,传青春之志
1.补充黄文秀扶贫日记,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黄文秀?
日记——
2018年4月2日,这是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周,内心十分激动,也倍感鼓励,之前与担任过第一书记的同志交流,他们都说压力非常大。我能不能坚持下来,我心中也十分疑惑,但既然选择了,唯有坚持。
2018年5月30日,我还不够勇敢。从3月26日到现在一共67天(注:实为66天),我还是没有想到我成了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第一书记。
2018年8月15日,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
2018年8月22日,驻村这么长时间以来,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幸福?真正的幸福就是——上学、看病有保障,生活环境良好,就如中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
2018年8月23日,扶贫要扶志、扶智,当下社会条件如此好,只要勤快,真的不会有生活不好的。
2018年9月1日,扶贫工作关键就是要让群众明白政府对农村发展的关心与支持。
预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2.在精准扶贫已经完成,乡村振兴正在逐步走向纵深的今天,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黄文秀,请说说他们的事迹。
(开放性问题,联系课文言之成理既可,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人的高贵品质,如学生无法说出,可适度指导,另起明白,坚守岗位认真履职就是最大的奉献。)
五、小结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前行,我们现在所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黄文秀”用自己的辛劳给我们换来的,愿我们都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努力做好当下所能做好的一切,将来也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布置作业
1.小练笔:黄文秀,我想对您说
2.课外搜集黄文秀的事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人不可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期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的青春熠熠生辉。
二、研读,感受光芒
1.课文结尾写道,村民们不会忘记黄文秀的双肩包,不会忘记她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不会忘记她的微笑,那么你呢,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最不能忘记的是哪个细节?为什么这个细节会让你难忘?
示例——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黄文秀泥水淋漓地站在班统茂面前的场景,因为她明知被拒绝仍坚持劝说,甚至被村民调侃“女娃娃难缠得很”,却依然用行动证明“扶贫不是走过场”。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让我看到基层工作者在困境中破局的智慧与担当。
(此问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从细节处分析人物形象,避免“贴标签”。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相机渗透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倒叙与顺叙相结合;正面表现与侧面烘托相配合;整体上以客观记述为主,同时也不乏细腻的描写、精到的议论和真挚的抒情等。)
2.村民们从一开始的质疑和排斥,到后来的念念不忘,村民们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预设——
①用脚步丈量贫困,以真诚打破隔阂,如她三顾茅庐劝说班统茂担任致富带头人,即便被拒绝也“泥水淋漓堵门劝说”,让村民意识到她不是花架子。
②以实效赢得信任,用成果回应质疑,如推动砂糖橘种植面积从1000亩扩展到2000亩,打造“甜过初恋”品牌,并通过电商解决销路问题,带动88户418人脱贫。
③以关怀联结情感,用细节拉近距离,如她收起连衣裙和高跟鞋,常年穿运动装与村民同劳动,掰玉米、修水渠的举动拉近了心理距离。
④用精神感召大家,以行动唤醒觉醒,在她的带领下,村干部的凝聚力、号召力越来越强,村民们的心气干劲也越来越高。
三、聚焦,解构光芒
1.讨论:课文题目为“青春之光”,“光”象征什么?结合黄文秀的事迹和结尾段,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
“青春之光”中的“光”,不仅是黄文秀个人精神的象征,更代表了广大脱贫干部群体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会不断传承下去,激励更多人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让这“新时代光的海洋”持续闪耀、发光。
2.除了“光”这一核心意象,文章中的很多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请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
暴雨与山洪:扶贫路上的艰险隐喻。黄文秀牺牲前“暴雨倾泻,水流掀车”的场景既是自然灾难的写实,也象征脱贫攻坚的艰巨性。暴雨的“三级递进”暗示扶贫工作层层深入的挑战者。
鱼尾裙与运动服:个体牺牲的无声宣言。鱼尾裙象征都市女性的精致生活,而运动服则代表她主动选择的乡土身份。这一服饰差异隐喻她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精神升华。
砂糖橘:脱贫希望与产业振兴的火种。砂糖橘产业是黄文秀扶贫实践的具象化象征。这一作物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扶志”与“扶智”的载体。
驻村日记:初心与信念的文本见证。日记的私密性与公开性交织,既展现真实人性,又强化其作为“新时代长征”文献的价值。
双肩包与民情地图:责任与科学的双重符号。黄文秀的“双肩包”装满贫困户资料和扶贫文件,象征其“行走的使命”;手绘的“民情地图”既是调研工具,也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山路与长征:精神血脉的时空呼应。这种象征既呼应共产党人的精神传承(如红军长征),也暗示脱贫攻坚是“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同样的坚韧与牺牲。
四、颂赞,成为光芒
1.黄文秀牺牲后,村民们除了哀痛和怀念,他们还会说些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象,代表百坭村的某位村民,说一句他们最想说的话?
2.出身贫寒的黄文秀,放弃了城市了优渥生活,成了扶贫干部,活成了大家心里的光,她是怎么做到的?
预设——
从大山走出又回归的赤子情怀、长征精神的指引、社会帮助她的激励、共产党员的信仰纯度、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链接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引导学生明白,将个人理想与家国使命深度绑定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能得以升华。)
3.向往光,追逐光,成为光,你从黄文秀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你又将如何经营你未来的人生和当下的生活呢?
五、小结
黄文秀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青春路上的灯塔。希望大家能以黄文秀为榜样,将这份奉献精神铭记于心。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守初心,勇敢前行。用我们的青春,去创造价值,去照亮他人,让“青春之光”在更多地方闪耀!
六、布置作业
1.仿照2019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黄文秀的颁奖词,给黄文秀重新写一个颁奖词。
2.搜集一些新时代青年楷模的事迹,与同学分享;在此基础上,思考青少年学生应该如何践行并弘扬时代精神,放射出自己的“青春之光”,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青春之光
感受光--责任担当
解构光--初心使命
成为光--理想信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