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5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5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课标要求】
【重点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竞相殖民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段》,《列宁选集》第二卷
什么是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和世界大战有什么关系
根据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帝国主义是侵略和战争的根源。具体来说,垄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深厚的经济根源。垄断资本的形成,孕育着世界性战争;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绝对规律,必然导致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也预示着更激烈的全球性武装冲突的即将到来)。
——《中外历史纲要》教师教学用书(下)第205页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1 3 2 4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冲突不断
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
现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影响:后起的德国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上表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归纳帝国主义间的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列强矛盾激化的表现
英德矛盾 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
法德矛盾 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德俄矛盾 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奥俄矛盾 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目的 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表现 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影响 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3、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势日益紧张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背景
3、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势日益紧张。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冲突不断(根本原因)。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竞相殖民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二)一战的爆发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引起塞尔维亚人极大愤怒,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了大公夫妇。
两大集团利用这一事件,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一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一战的爆发
所谓帝国主义战争,是指它发生的时代——帝国主义形成时代;战争目的——掠夺别国领土、奴役别的民族、镇压革命运动、转移国内阶级矛盾和争夺霸权。
为什么说一战是帝国主义之战
1.三条战线
战线 交战双方
西线 (决定性) 英法军队VS德军
东线 德奥联军VS俄军
南线 奥军VS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2.四个阶段
阶段 概况
第一阶段 (1914年) “速决战”破产 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5日—12日)
又名“马恩河奇迹”,是1914年9月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的一次战役,持续8天,双方参战人数150多万,英法联军合力挡住了德意志帝国军队发动的攻势,“施里芬计划”破产,作战双方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
德意志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他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一战中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其要旨在于加强德军的右翼力量,取道比利时直取法国巴黎,速胜法国后挥师东进,打败俄国。
2.四个阶段
阶段 概况
①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②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伤亡惨重
③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
处于胶着状态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凡尔登战役一场战斗后德军尸体
索姆河战役中的包扎所
图为在日德兰海域作战的战舰
日德兰海战(英文:Battle of Jutland)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两国海军舰队主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展开了一场对决。
此役是有史以来参战兵力最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双方均伤亡惨重。
2.四个阶段
阶段 概况
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输出劳工和原料),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贡献,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
第三阶段
(1917年)
僵持
一战美国征兵宣传海报
大战开始时,美国宣布中立。……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仅向协约国就提供了约200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当时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于是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2月3日宣布对德断交,4月6日对德宣战。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2.四个阶段
阶段 概况
第四阶段 (1918年) 战争结束 1918年,俄国退出战争
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福煦车厢签约情景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西线
其它
第二阶段 1915年 东线 南线
1916年 西线
第三阶段 1917年 第四阶段 1918年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
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首现坦克)
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同盟国投降,战争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1.确立
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年:巴黎和会
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
1919年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
时间:
地点:
代表:
成果:
1919.1.18-1919.6.28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27个参会国。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蒙梭(巴黎会和三巨头)
签订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在欧洲、远东、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新秩序
《凡尔赛和约》(即《对德和约》)1919.6.28
1919年,德国慕尼黑3万多人抗议在巴黎和会上做出的决定
这幅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将英、法、美、意、日比做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内脏吞食殆尽。
1919年5月4日,三千多学生在北京天安门前集合并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巴黎和会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华盛顿会议
时间:
地点:
代表:
目的:
成果:
1921.11.12-1922.2.6
美国华盛顿
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共9个参会国
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以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1921-1922 华盛顿会议
构建了亚太地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九国公约》
1922年2月与会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它的签订,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
2.主要内容
(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2)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3)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4)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5)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6)建立国际联盟
3、实质
战后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是帝国主义大国对世界的重新划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4、国际联盟
国联总部:日内瓦万国宫
性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宗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所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是残缺不全的,这个国际秩序无法完成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宗旨与任务。它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束手无策,对纳粹德国的扩军备战反应乏力,对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的制裁半心半意,对被侵略国家的支持缺乏诚意。
——徐蓝 《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评价:
(1)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2)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3)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国际联盟
评价:
性质:
(1)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2)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宗旨:
请在此输入标题
【拓展提升】 多角度认识国际联盟的建立
从出发点看 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从进步性看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
从局限性看 一方面,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没有参加,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沦为了英法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最终未能制止侵略,局部战争终于走向了世界大战
列宁: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法国的联军统帅福煦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德国魏玛共和国首任总理谢尔曼:谁要是签署这样的条约,他的手就会烂掉!
英国凯恩斯: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这幅刊登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将英、法、美、意、日比做一只五头怪兽,它贪婪地将德国踩在地下并将内脏吞食殆尽。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②无视损害弱小民族的利益,导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矛盾尖锐;
①帝国主义各国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
③对德国为首的战败国的过分掠夺,使得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
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
进步性:
②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促使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局限性: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月(1914.7—1918.11.11)
参战国家 三十三个国家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2/3
新式武器 飞机、潜水艇坦克、无线电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1000万人死亡,2000万受伤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德意志帝国被摧毁;奥匈帝国废墟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独立的国家;土耳其的所有属地被剥夺,处在痛苦的呻吟之中;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寿终正寝,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占地球陆地1/6 的土地上进行试验;英国的鲜血已流干;法国躺在手术台上。
——熊伟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
2.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编》
3.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这场大屠杀使英国付出昂贵的代价,削弱了控制它的实力。……英国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它在中东的地位了。同样,英国也无力保持它的海上优势了,美国和另一个潜在对手日本向它挑战,并且最终超过了它。……从俄国革命的种子里长出一个大帝国,它借助另一次世界大战徐徐登上世界列强的宝座,这个帝国比英国所知的任何帝国都更为强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战争在收获的季节来到欧洲……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兴高采烈……哲学家罗素评论说,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指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 当欧洲国家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的人们在街头跳舞。当先遣队奔赴前线的时候,人们向士兵投以鲜花,希望他们很快凯旋归来。
——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4.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1916年英国宣布征兵后,有16500人拒绝服兵役……前线士兵中也有高昂的反战情绪。1917 年5月底,法国西线士兵的哗变扩大,3万多名法国士兵离开战壕,回到后方,……在一个城市 ,哗变者宣布成立反战政府。尽管哗变被残酷镇压,但还是不断扩大。
——徐蓝《一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二)大战的影响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
(2)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4)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
一战爆发
战线
一战进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一战影响
课堂检测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面对俄国与法国结盟,为避免两线作战,德国军事家设计一个速决战计划:法国动员比俄国迅速,德国必须在六星期内,调动大部分军力快速击败法国。待击败法国后,立即东调,全力对付数量庞大但动员缓慢的俄军。这一战术基于德国在当时拥有( )
A.系统的高速公路 B.便捷的铁路交通
C.快速的空军运输 D.高效的海运系统
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时间是在1914年以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路交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工具,符合德国当时的史实,B项正确;德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1932年建成的,A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飞机是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美国1909年才交付使用了第一架军用飞机,对于后制造飞机的德国,不可能在一战前形成快速的空军运输,C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德国的地理位置是位于西欧的内陆,没有高效的海运系统,排除D项。故选B项。
2.丘吉尔描述20世纪初的世界:“世界上弥漫了一种奇怪的情绪:因未能从物质上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说明世界大战的爆发( )
A.与世界市场形成有关 B.与新旧文明冲突有关
C.与极端思想观念有关 D.与资本主义扩张有关
C
解析:据材料“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可知,这些都是极端思想的表现,说明一战的爆发与极端思想有关,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极端思想的影响,并不是世界市场,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新旧文明冲突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极端思想,并不是资本主义扩张,排除D项。故选C项。
3.一战期间,英国和法国政府达成共识:要维持民众士气,就必须满足普通民众的基本需要。两国政府都经常干涉经济以确保工人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粮食库存的公平分配。因此战争期间法国和英国雇佣工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上述材料说明一战( )
A.推动英法政府职能转变 B.提高了工人的经济地位
C.得到了英法民众的支持 D.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A
解析:材料表明一战期间英法两国使用政府权力干预经济保证工业生产,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工人工作环境,产品的分配等,政府干预经济即政府职能的转型,战争推动工业发展即经济转型,工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A项正确;提高了英法工人的经济地位,并且B项不全面,排除B项;一战初期得到英法民众支持,排除C项;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出现于罗斯福新政,排除D项。故选A项。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在全国举办庆祝活动,甚至还去国外巡演。这个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的新内容。这反映了( )
A.娱乐活动丰富了民众生活 B.经典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
C.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影响 D.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美怀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举办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的庆祝活动,并在国内外巡演。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这一新的内容,体现了战争期间爱国主义成为时代需求,即反映了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时局的关系,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目中的重点在于这些作品如何被重新解读和再创作以适应当时的政治环境,而不仅仅是它们的经典性,排除B项;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关怀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一战后,对国联发送的有关为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等函件,美国均未回复。然而,美国官方代表几乎每次列席国联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 )
A.国联具有普遍性与权威性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
D
解析:根据材料“一战后,被殖民地区一批受过教育的杰出人物拥护这样一种思想,即每个民族都应当有自己独立的国家”和所学可知,一战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唤起了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意识,在此基础之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反映出一战激发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和迅速发展,排除A项;殖民体系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将世界瓜分成各自领地并实行殖民和半殖民统治与控制的国际格局,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殖民体系这一国际格局,排除B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的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参与者具有广泛性,社会各阶层都有参加,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