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斯图亚特 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阿拉伯清真寺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印度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家日本朝鲜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5-15世纪)【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中世纪的世界中心 ,神奇的东方天堂纲要下·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中国唐宋元明时期三洲五海之地商业地理环境商路受阻自然环境多沙少水环境恶劣生存之争信仰之争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反映阿拉伯人劫掠生涯的古诗一、阿拉伯帝国1.伊斯兰教的创立(1)背景: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2)概况①发源地:阿拉伯半岛②时间:7世纪初③创立者:穆罕默德穆罕默德自称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宣扬顺从安拉的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这就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和平”“顺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顺从者)”,经典是《古兰经》。穆斯林公社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雏形。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2.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伊斯兰教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7世纪初迁居麦地那(1)建立政权622年穆罕默德时代穆罕默德去世半岛基本统一(2)统一632年(3)对外扩张:7世纪中期起正统哈里发时代倭马亚王朝时代倭马亚王朝(4)建立帝国: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比鲁尼9世纪后帝国逐步分裂、衰弱,1258被蒙古军队所灭一、阿拉伯帝国3.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统治(1)政治稳定6326611258750四大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鼎 盛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政教合一)下设各部大臣哈里发为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或“代理者”。一、阿拉伯帝国3.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统治(2)经济繁荣①手工业和商业;②城市(3)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①翻译古典著作;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花刺子密:天文学家、数学家,曾对本初子午线一度之长进行测量,据此推算地球的圆周和体积;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表”。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拉齐斯:巴格达国立医院院长,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著有《天花与麻疹》《医学集成》等重要著作,对西方医学产生很大影响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齐世荣 《世界历史》②东西方文化的桥梁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材料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思考点】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1.文化遗存: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并加以创造改进2.政治:相对稳定;3.经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4.思想语言:统一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与通用的阿拉伯语言提供有利条件5.统治者:重视文化和招贤纳才6.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对文化拥有开放宽容的态度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帝国的兴起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政治方面最高统治者苏丹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军事封建帝国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封建军事专制的、具有伊斯兰教性质的君主神权国家,也是一个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国家。“苏丹”(又译作“素丹”)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最初是阿拉伯语中的抽象名词“力量”、“治权”、“裁决权”,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伊斯兰国家世俗君主的称号,被这种苏丹统治的地方号称苏丹国。作为奥斯曼帝国最高的世俗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宗教领袖,拥有“哈里发”的称号,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大权于一身,自称“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对臣民拥有无限的权力。政教合一等级森严2、帝国的统治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2)经济方面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伊斯坦布尔地处东南欧与亚洲以及地中海与黑海之间,系东西方之间过境贸易的交汇点。……关税和贸易税的征收构成苏丹政府的重要财源。……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扼守东西方之间传统贸易的十字路口。——《奥斯曼帝国史》2、帝国的统治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影响①东西方贸易:奥斯曼帝国扼亚非欧三大洲要冲,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促使西欧国家致力寻找新的商路,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②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带来了灾难。③地区局势: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④文化传播: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推行民族同化政策, 试图消灭被征服地区原有的语言和文化,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3、帝国的影响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三、南亚的国家1、笈多帝国:(公元320—540)(1)建立经过:4 世纪初,笈多王朝(320年~540年),笈多王朝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国君主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兴起于恒河中游,后来统一了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北印度广大地区。超日王(380年-415年)笈多帝国的第三代君主时期,国势达到极盛。(2)政治经济状况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3)宗教文化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今天有80%的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兴起(宗教宽容政策);印度教的神圣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在这一时期编成。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出现全面繁荣的同时,印度文化也趋于成熟和定型。中国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求法,目睹了王朝的繁盛情况。他在归国后撰写的《佛国记》中,称赞笈多王朝统治者施仁政,"人民殷乐"。三、南亚的国家1、笈多帝国:(公元320—540)那烂陀寺:佛学讲坛有3万名学生,这一数字令人惊奇。别称阿兰陀寺、那烂陀僧伽蓝,位于印度比哈尔邦,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根据义净在七世纪末的记述,它如一座方城,四周围有长廊,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砖建造,寺的屋顶、房檐和院落地面,都用特制的材料覆盖,曾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玄奘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听讲《瑜伽论》、《顺正理》、《显扬》、《对法》、《因明》、《声明》、《集量》等经书,兼学婆罗门学。5世纪以后,笈多帝国遭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国势衰落。540年笈多帝国统治结束,其后虽有戒日王统一北印度,但时间极其短暂。印度北部陷入了长达500年之久的分裂时期,直到德里苏丹国的建立。三、南亚的国家1、笈多帝国:(公元320—540)2、德里苏丹国:1206-1526(1)征服经过公元11世纪,突厥人(已接受伊斯兰教)远征北印度,当时北印度长期分裂,小国林立,突厥人挑选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灭或臣服了大部分北印国家,13世纪初,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帝国——德里苏丹国。德里苏丹国共存在了320年,是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由于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而且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1526年,德里苏丹国被莫卧儿王朝(1526-1857年)取代。三、南亚的国家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2)统治2、德里苏丹国:1206-1526三、南亚的国家时空观念秦汉之际古代日本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发展6-7世纪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开始“大化改新”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一)日本1.兴起与发展三、东亚的国家相关史料(1)背景①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②唐文化的影响(2)时间:646年(3)特点: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孝德天皇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645年即为大化元年,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4)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大化改新(一)日本三、东亚的国家相关史料日本平城京与唐长安城建筑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部分假名与汉字遣唐使船队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2.大化改新(一)日本三、东亚的国家3.幕府统治中央集权开始瓦解贵族、神社和佛寺等广占土地生产力提高开垦新土地形成庄园保护财产,蓄养打手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脱离生产,专侍武职(一)日本三、东亚的国家形成背景 ①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②经济: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③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建立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实权:将军为首的幕府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结束 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3.幕府统治(一)日本三、东亚的国家武士道精神:名,忠,勇,义,礼,诚,克,仁。武上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宣传利用。3.幕府统治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家族与主从双重关系掌握实权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效忠将军,纳贡和兵役等义务(一)日本三、东亚的国家(2)仿效唐制10C初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3)李氏王朝建立14C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4)共抗侵略16C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政权建立7C末新罗遗迹名将邓子龙◎政治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文化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二)朝鲜三、东亚的国家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巴黎)西亚伊斯兰文化圈南亚印度文化圈东亚儒家文化圈课堂小结文明的多样性《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警醒。历史上“闹钟”闹过了多次,中国也被惊醒了多次。请结合材料和所学,就你如何认识中日关系,写一篇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400字。汉:倭奴国王金印,公元57年中国东汉光武帝赐(1784年在日本志贺岛发现)唐:遣唐使 仿唐大化革新明:倭寇--日本海商与海盗集团(中国史记载明朝的东南沿海抗倭斗争)近代前期: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二十一条”“近代后期:抗日战争现代:中日关系正常化当代:钓鱼岛问题、靖国神社的问题等等拓展探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