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授课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授课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 ——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
环境、物种的天然限制
第 4 课
伊斯兰教
文化圈
儒家文明
文化圈
与当时的中东和南亚的穆斯林世界相对应的是东亚的儒家世界。正如穆斯林世界为奥斯曼帝国、萨菲帝国和莫卧儿帝国所统治那样,儒家世界为中国所统治;其外围朝鲜和日本。
——斯塔夫阿里诺斯《全球通史》(下册)第297页
穆斯林世界 儒家世界
大食与大唐:“怛(dá)罗斯之战
高仙芝
“[伊历133年] 双方在怛罗斯河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伊斯兰通史著作《历史大全》
一、阿拉伯帝国
我们(以部落为单位)以劫掠为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阿拉伯民谣
先知穆罕默德传教(穆罕默德意为声望很高的人)
须知每个穆斯林都是其他穆斯林的兄弟,现在你们都是同胞。
——《古兰经》
1、从混战到“圣战”
一、阿拉伯帝国
2、帝国统治
(1)宗教:伊斯兰教
(2)政治:最高统治者_ _____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
(3)经济:①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②阿拉伯商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③城市繁多,都城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文化:①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
②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造纸术
印度数字
哈里发
巴格达
如果1500年一位观察者在月球上观看地球,他对穆斯林世界的印象一定会比对基督教世界的印象深刻得多。
——《全球通史》P285
一、阿拉伯帝国
课堂探究
1、阿拉伯帝国何以能战胜强大的唐帝国?
2、此战之后,阿拉伯帝国并没有乘势向东扩张,是出于什么考虑?
3、指挥这场战争的大唐将领怎么会是一位高丽人?
一、阿拉伯帝国
公元732年,普瓦提埃之战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公元7-11世纪,发生在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战争从穆斯林的扩张开始,经过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等时期,到11世纪中期结束。
拜占庭
一、阿拉伯帝国
1096—1291年,基督教世界针对阿拉伯世界发动了9次争夺耶路撒冷的战争。
十字军东征
一、阿拉伯帝国
1453,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
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14世纪中期
1453年
16世纪后期
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3世纪
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
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
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文艺复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拜占庭帝国的学者逃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咽喉,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推动了欧洲开辟新的商路,揭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
3.欧洲社会的进步:在对抗奥斯曼帝国进攻的过程中,欧洲很多国家走上了民族国家的道路,君主专制强化。火器和火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欧洲进入火器时代。
4.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使该地区的民族宗教成分更加复杂,逐渐演化成欧洲的火药桶。
1.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过程
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政治:
政教合一
经济:
文化:
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
2.奥斯曼帝国的发展概况
阿拉伯政治体制的继承者
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东 起波斯湾和高加索
西 达摩洛哥
南 自尼罗河中游
北 至奥地利和俄罗斯边界
15—16世纪,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的商品征收重税,严重阻碍东西方贸易,为新航路开辟埋下伏笔
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政治:
政教合一
经济:
阻隔传统商路
文化:
继承与创新
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阿拉伯帝国:采取交流、吸收和融汇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两大帝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
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2016·上海高考·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D
15-16世纪一度繁荣,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2.奥斯曼帝国的发展概况
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1.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 ②都信仰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 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哪个国家政权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关( )
A.阿拉伯帝国 B. 奥斯曼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俄罗斯帝国
3.奥斯曼帝国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请你列举几个类似的国家名称。
B
A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
小试牛刀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前27年—395年
395年—1453年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区域 阿拉伯半岛 小亚细亚
侵略 扩张 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定都 先以麦地那为都城,后都城为巴格达 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建立 帝国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统治措施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 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政治体制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
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 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地位 中古时期的西亚地区,先后形成了两大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这两个帝国的对外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这两大帝国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前14世纪,
雅利安人入侵
前6世纪—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
前4世纪
亚历山大入侵
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帝国,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1世纪—4世纪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
4世纪—6世纪 笈多帝国
13世纪—16世纪 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
三、南亚的国家
  佛教因不能很好地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而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更能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印度教。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融合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思想,又吸收收了印度其他民间信仰而形成的。印度教形成的过程很长,从4世纪的笈多王朝开始,中经8~9世纪商羯罗的改革,成为在南亚次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笈多王朝处于印度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雀帝国是古印度著名的奴隶制王朝 ,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的政权。
三、南亚的国家
1.孔雀帝国和笈多王朝
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
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长官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穆斯林统治者原来是想把印度伊斯兰化的,但其所能做到的只是确立了穆斯林上层的政治统治权和对土地的封建占有权,建立了伊斯兰教对印度教的统治地位,印度教上层的政治、经济权力仍部分地保存,印度教依然是印度第一大宗教,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依然保持。
——摘编自林承节《印度史上的断裂、改变和延续》
三、南亚的国家
2.德里苏丹国
大和
公元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本土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县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
仿唐制度;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部落的氏族时代
四、东亚的国家
1.东亚的日本
天皇制
国郡里制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1)大化改新
背景:
743年。政府颁布“垦田永世私财发”,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天下诸人竟为垦田,势力之家驱使百姓,贫穷百姓无假自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A.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经济:随着新土地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C.社会: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形成:
12世纪末,赖源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
(2)幕府统治(1185-1868年)
源赖朝(1147—1199)
日本武士:卫士或随从,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活动
四、东亚的国家
1.东亚的日本
特点:
A.中央: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B.地方: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C.外交: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
天皇虚权,幕府实权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2.东亚——日本
(2)幕府统治(1185-1868年)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地方管理制度等
经济:先进的农耕经济生产技术,土地国有制等
文化:儒家思想,汉字汉文文化等
学习中国的表现
2.东亚的朝鲜
四、东亚的国家
1592—1598年壬辰倭乱(万历朝鲜战争)期间,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壮烈牺牲。由于帮助朝鲜人民对抗日军船舰赢得数场海战胜利,
龟船的威名远播。
中朝两国友谊历史悠久,珍惜友谊
2.东亚的朝鲜
四、东亚的国家
西亚:伊斯兰教文明 南亚:多教并存文明 东亚:儒家文化文明
特点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多宗教并存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1、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在改革过程中,特别关注了采邑上的基督徒农民状况,确定了他们应缴纳的什一税和牲口税,使他们逐渐摆脱了农奴或雇农的悲惨境地。显然,相比于同时期的欧洲,他的政策有一定的相对优越性。这一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封君封臣的体制
B.为征伐拜占庭提供了兵源
C.授予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D.有助于缓和宗教间的矛盾
D
随堂练习
2、有中国学者评述说:“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该学者旨在说明日本在学习外来文化时( )
A.接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但并没有全盘接受
B.广泛地传播了中国的儒家经典以及辞章之学
C.建立起了一整套独特的幕府政治统治机制
D.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中国之外国家的影响
A
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