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第十二周周测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第十二周周测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第十二周周测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25小题,共50分。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里,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汉代碑刻显示,建武中元二年(57年),蜀郡太守开辟道路“袤(长)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永平六年(63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这些史料可用于( )
A.实证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B.说明经济重心的加速南移
C.探究西汉疆域范围的扩展D.解释西南的地方治理效能
2.美国的锡拉丘兹自18世纪之后便以制盐业为主要产业,最初是用骡子驮盐包向西运往五大湖区。伊利运河的开通迅速刺激了西部对盐的需求,使锡拉丘兹成为一个巨大的制造业城市。这说明( )
A.工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B.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发展
C.市场需求促进交通的迅速改善 D.区域联系加强促进经济转型
3.19世纪80年代后,机械化交通体系的发展,扩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他们不仅能在自己家旁边的小酒馆中消磨时光,也可以去离家较远的运动场、游乐园或是舞厅中度过自己的休闲时间。这说明( )
A.交通发展便利大众生活B.工人阶级社会地位提升C.工业革命缩小城乡差距 D.休闲娱乐活动普遍盛行
4.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与天主教同盟爆发战争,法国加入新教同盟,西班牙加入天主教同盟,两者处于敌对关系。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为了使地中海与大西洋间贸易不受制于西班牙,法国( )
A.成立新型股份贸易公司B.修筑了米迪运河C.支持卡蒂埃开辟新航线 D.加入维也纳体系
5.19世纪末,清政府官员刘锡鸿等人反对修建铁路,提出“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全车皆碎”“借英法金钱修筑,列强将借机侵逼”等理由。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中国传统风水观念根深蒂固B.近代中国交通依赖列强技术
C.封建保守势力阻碍近代化进程D.清政府缺乏铁路修筑的资金
6.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中国官绅围绕是否修建铁路的问题争论不已。赞成意见主要认为方便货物、人员、信息流动,刺激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抗敌卫国;反对意见主要是“资敌、扰民、夺民生计”。这些争论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B.中国近代化停滞不前C.近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7.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由东至西;唐宋期间,漕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进一步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方向的演变主要是由于( )
A.历代封建王朝对南方财赋依赖的加剧B.小农经济下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C.商业人口汇集与运河沿岸经济带形成D.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北南分立趋势
8.元至元二十九年、三十年,航海家朱清、殷明略先后开辟了远离海岸的海上运粮航线,据《元史》记载,“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据此可知,元代海运航线( )
A.取代了京杭运河的地位B.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C.利于保障北方粮食供应 D.带动了沿岸经济发展
9.自1938年起,中国在西南地区修筑了多段铁路,如湘桂铁路、黔桂铁路、滇缅铁路等。至1945年筑路共达1900千米。此举旨在( )
A.推动交通现代化进程B.促进边疆的开发C.构筑完善的交通网络 D.应对艰难的时局
10.1872年,有中国人向法国人购买小火轮船往来广州、佛山“载人牟利”。官府认为“事并未知会地方官且火船可作兵船”,如果轮船通行,“继而效尤者必然接踵而起”,成千上万船民便无法谋生,于是下令把轮船及船主扣押。官府这一行为( )
A.有效保障了民众利益B.抵制了列强军事侵略C.迟滞了近代化的进程 D.增加了清廷财政收入
11.唐代正式确立了驿站的军事化管理体制,馆驿由兵部管辖,由军人担任驿将或驿长、驿丞,驿长、驿丞有时也由县令或县丞兼任。诸道巡院负责对驿道进行监察,粮食、马匹也由巡院配给。这一体制( )
A.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B.标志着民间通信机构的出现C.创新了边疆治理的模式 D.利于国家驿传的安全与畅通
12.元代兴起一批市镇。元延祐三年(1316)在直沽设海津镇,在直沽口设有接纳运河与海运物资的漕运机构与粮仓。刘家港本为草莽之地,成为海运的主要起运港口后,很快就发展为“番汉杂处,闽广混居”的繁荣市镇。这类市镇兴起主要是因为( )
A.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B.交通方式创新发展 C.运河取直航程缩短 D.造船航海技术发达
13.交通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1896年3月 20 日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下令所有商埠西方人私自设立的“书信馆”必须在1897年2月2日之前关闭。据此判断( )
A.标志着民间通信机构的出现 B.国家邮政推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C.关闭书信馆维护了国家权益 D.书信馆不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14.《宋史·食货志》记载:“江湖上供米,旧转运使以本路纲输真、楚、泗州转般仓。……汴舟诣转般仓,运米输京师,岁招运者四。”从中能够看出宋代( )
A.主要依赖陆路运输,水路运输并未得到发展B.汴河是宋代重要的转运通道
C.宋代漕运每年仅进行一次,运输效率低下D.商品运输路线受到严格限制
15.中国最早的火车出现在1876年,由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吴淞铁路试运行。随后,清政府也开始修建铁路,如京奉铁路和沪宁铁路等。1901年,第一辆汽车由匈牙利人李恩时引入中国。晚清铁路、公路运输的发展( )
A.加强了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由洋务运动积极推动C.有助于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D.促进了维新思想传播
16.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B.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交流 D.长安和罗马之间交通网络密集
17.宋元以降,孝感因地处江汉平原北端、澴水与长江交汇处,逐渐发展为南北商贸中转重镇。据史书记载:“商贾多聚于澴川,米粮、布帛、竹木之属,自襄阳、德安而下,皆集散于此。”至明清时期,孝感已形成“五街十八巷”的集镇格局,并出现专营湖广稻米、安陆棉布的专业市街。古代孝感集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水陆交通节点推动跨区域商品流通B.江汉平原农业精耕细作提供充足商品
C.官府为征收赋税刻意扶持商业市镇D.明清移民潮带来人口与手工业技术
18.20世纪20年代,“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说明当时( )
A.城市化进程受制于交通运输 B.天津交通发展水平领先全国
C.电车成为城市主要交通工具 D.交通进步深刻改变城市发展
19.1929年,汉口市开通了第一条公共汽车路线,后来因为水灾停开。1933年,汉口市长吴国祯提议恢复,并拟定《乘车须知》,规定:到站停车、先下后上、车内禁止吐痰和抽烟、要给老弱妇幼让座。这说明( )
A.汉口积极响应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B.近代交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
C.汉口的公路交通现代化开创全国之先D.汉口的公路交通发展迅速,规范
20.敖仓遗址是秦代重要战略粮仓,位于黄河与鸿沟交汇处,利用水路转运关中及北方边军。汉初仍沿用,《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载“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可见其规模。这一变化( )
A.加重了民众赋役负担B.增强了国家经济调控能力C.将救灾权收归于中央 D.促进社会救济方式多样化
21.据《汉书·贾山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这些举措( )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D.便利于各国间的交流
22.1880年,直隶总督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他在奏折中指出:中国幅员辽阔,边境防不胜防,只有修筑铁路,使南北东西呼吸相通,遇事时“无征调仓皇之虑,无转输艰阻之虞,从此裁兵节饷,并成劲旅,一兵可得十兵之用”。由此可见,刘铭传主张修筑铁路意在( )
A.完善交通 B.开展洋务 C.巩固国防 D.节约军费
23.1902年,英国谋求滇缅铁路修筑权,清政府根据相关条约“中国日后在云南修筑铁路……应由中英两国协商办理”予以拒绝,云南地方人士则倡议成立滇蜀铁路公司,向清廷请愿。这说明( )
贸易纠纷影响中英经济联系B.英国力图扩大对华商品倾销
C.中国官民积极维护国家权益 D.近代中国外交转型受到冲击
24.甲午战败后,张謇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到:“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风俗之陋,靡不尽除” 。这表明( )
A.中国社会的发展亟待加快铁路建设 B.收回铁路利权已成为社会共识
C.社会移风易俗取决于交通条件改善 D.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交通发展
25.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开通邗沟,使原来无足轻重的曹国国都定陶一跃成为“天下之中”,至战国,定陶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都会;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凿鸿沟,使大梁成为八方辐转之大都会。由此可见,这些都会的兴起得益于( )
A.礼乐制度的瓦解B.商业经济的发展C.自然环境的优越 D.交通条件的改善
二、综合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有学者推测,最晚从西周就制定了一些保护生态自然资源的禁令。《周礼》在国家行政机构中设立了专门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并明确其职责。随着秦汉时期律典形式的完备,在律典中逐渐有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法律规范。唐代时期,《唐律疏议》对生态自然和生活环境的保护作了更为详尽的规定,在《杂律》一章中规定,破坏环境者与主管负责人均应受到处罚。
——摘编自柴荣《中国传统生态环境法文化及当代价值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黄河治理以保障漕运为核心目标,采取“束水攻沙”“分黄导淮”等工程手段,短期内稳定了河道与运输,但过度依赖筑堤导致下游河床淤高、形成“地上河”;加剧洪灾风险。两朝治理凸显“保漕优先”政策下生态规律被忽视的代价,工程短期性与自然矛盾的长期性交织,成为传统治水技术局限与集权治理困境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杨曼《明清黄河治理:集权体制下的挑战与成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态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治理黄河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后,在各诸侯国道路建设的基础上修建驰道、直道,形成疏密交错的全国道路交通网。秦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溯海之观毕至”;直道等军事道路的兴修与北逐匈奴、南征岭南密不可分与。两汉进击匈奴,开发西域,离不开西北道路与邮驿的稳定运转,秦汉邮、亭、传、驿分布密集,采用步递、车递与马递等方式传递不同种类和级别的信息,皇帝制书可在郡国快速传达,郡县乡里间可实现信息交流。秦汉道路的资源调配主要供应都市消费、补给军需供应、维持仓廪储积以及赈济灾区,亦满足王朝皇室消费需要。
材料二 亚述帝国在两河流域修建了最初的国家级干道并设驿站。波斯帝国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道路,其国家级干道统称为“御道”,覆盖帝国主要地区,通往东方行省的主干道联结着丝绸之路上的东、西亚。大流士时期,形成较成熟的邮驿系统,驿站完全沿御道布置,驿站仓库备有葡萄酒、面粉、饲料等各类物资;快速信差逢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公函,大王书信主要传至行省总督一级,范围对象有限。波斯帝国的军事防御体系亦沿御道部署,险要处设关隘。波斯帝国的赋税、贡物依靠御道网络和邮驿体系定期向上输送至王室,由王室集中调配资源。
——以上均摘编自刘雪飞《波斯帝国御道与邮驿体系功用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王朝交通建设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与波斯帝国交通建设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古代道路交通建设的启示。
28.漕运对古代中国社会有一定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漕运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将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秦朝与西汉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秦朝利用黄河及其支流把关东的粮食运往咸阳,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时也开凿灵渠运粮;楚汉之争时,汉军借助漕运为前线提供了粮食和大量战略物资。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达到每年600万石,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
材料二 隋唐与北宋时期,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唐朝前期,东南运道长期失修,影响了长安的粮食供应,安史之乱前后,裴耀卿、刘晏等人进行漕运改革,疏浚运道,保证了首都地区的粮食供应。黄巢起义后,东南漕运要道中断,加剧了唐王朝的危机。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
材料三 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为推翻元朝统治提供了后勤支援。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明清时期黄河改道和决口给漕运制造了很大的障碍,潘季驯、靳辅等人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对运道进行清理,以保障漕运的畅通。
——整理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等
(1)依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漕运方向发生的变化和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漕运的保障条件,并分析漕运变化体现的本质问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时期江南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隋朝又经常需要出兵北方突厥和高句丽,因此开凿一条沟通政治中心洛阳和江南富庶之地的人工水道,既能使北方的政治中心得到南方粮食和物产的补给和支持,又能加强南北方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西延伸至长安,向东南延伸至太湖流域,向北达河北平原,整个河道呈“人”字形。隋朝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修建了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南北大运河,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张翠英《大运河文化》
材料二 漕运对于元朝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有效控制广阔的草原,元朝在草原和西域地区长期驻扎几十万大军。元大都的官僚机构人员及其家眷、大批军队、大批商人每年也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元朝必须每年从南方调运足够多的粮食到北方。在前人贯通的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元朝将运河截弯取直,变成了南北方向上的京杭大运河,比原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千米的航程。元运河从华北平原上的元大都(今北京)一直通往曾经的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周边,把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中心更加便捷地联系起来。
——摘编自白波音《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大运河修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运河截弯取直的重要作用。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工业革命时代,东西方不同的资源和产品是交通往来的动因,而东西方政治体的交流愿望则推动着交通的发展,使水陆交通呈现出阶段突破性的特征。这一时期的交通发展和突破较为集中的时期分为三个:公元前后;7--11世纪;15—16世纪。其中公元前后表现为一、陆路交通的发展与突破1.秦朝的交通2.罗马的交通3.丝路的开通。
材料二 铁路和航线的发展拓宽了传播渠道。香料、茶叶、丝绸、棉布、棉花、橡胶等商品在港口之间流动,联结起腹地与港口。旧大陆移民就是通过轮船经由大西洋或太平洋前往新大陆。……新的交通工具能够大规模、远距离运输士兵,使跨区域战争和征服成为可能。而这种现代工具催生的帝国想象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一些关于世界的新理念也随之而出,如建立在铁路基础上的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建立在航海技术上的马汉的“海权论”。又如达尔文,在环球航行和探索之后发展了对人类起源的新看法。1884年,各国在华盛顿召开了国际会议,决定以伦敦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天文台作为本初子午线的所在位置,以此根据经度线划分各个时区,伦敦时间成为基准,时间标准化体现了铁路和航海的交通变迁对于时空观念的影响。
——上述材料均摘自朱明《全球视野下水陆交通变迁》
(1)概括出后二个历史时期交通发展和突破的主要特征及其表现,请按所提供的范例,以章节的形式加以列出。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时代水陆交通变革对世界面貌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B C D D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C B C A A D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C A D
26.(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政府重视;设立专门机构;注重立法保护;体制不断完善;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的和谐。
(2)积极: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运河漕运,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治水技术的进步,为后世治理黄河提供借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消极: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加剧洪灾风险,给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27.(1)原因:国家统一的完成;封建经济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推广;中央到地方有一以贯之的官僚系统;巩固、拓展边疆的军事需要。
(2)异同:
同:都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交通建设覆盖地域广泛;道路网络与邮驿、军事防御紧密结合;都具备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功能;都有专门服务皇室;道路输送内容多元;都由中央(国家)主导。
异:秦汉道路密集且干线支线疏密交错,波斯以国家级干道为主;秦汉在中央与各级地方信息交流方面相对更为频繁通畅,波斯统治者文书传输范围有限;秦汉交通建设同时服务于皇家与国家,波斯帝国交通建设主要服务于皇家;秦汉信息沟通内容相较波斯更为丰富;秦汉资源调配上的能力强于波斯帝国;秦汉道路和邮驿体系的使用效率优于波斯帝国。
(3)启示:道路交通建设要与国家组织体系、经济水平等因素相适应;交通建设是密切国内与国际联系的重要载体;交通建设利于联结、黏合和凝聚多元民族;交通建设提升了远距离交通能力;交通建设对国家治理是一把双刃剑。
28.(1)变化及原因: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黄河流域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汉朝与匈奴的战争需要粮食物资;汉朝利用黄河开凿漕渠。因此,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东西方向,从关东向关中。隋唐和北宋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以及开封,而此时经济重心逐步南移;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唐代后期漕运中断(如黄巢起义)加速唐朝崩溃,凸显漕运对政权存续的重要性。因此,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东南到西北。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元朝重修运河。因此,河运和海运是从南向北运输。
(2)条件:国家统一;中央政权对水上交通建设和维护是漕运的重要保障。本质:漕运方向的演变本质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空间关系调整的结果;这一过程既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权力对资源调配的强力控制,也体现了自然地理、经济格局和技术条件对政权运行的深刻影响。
29.(1)历史背景:政治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强化需求;南北经济交流与物资运输的迫切性;既有工程基础的利用与扩建;统治者个人意志与工程推动。
(2)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运输用来供养军队和官员的粮食物资的需要;大大缩短了航程,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更加密切了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起到了加强统治的作用。
30.(1)示例:二、水路交通的发展与突破1.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与繁荣2.阿拉伯帝国的对东西贸易的桥梁作用3.唐宋海上丝路的繁荣
三、大航海与全球航路的开辟1.郑和下西洋的壮举2.全球范围新航路的开辟3.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贸易的繁荣
(2)商贸繁荣;人口迁移;战争规模扩大;思想和理念发生变革;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