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海岸地貌》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海岸地貌》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海岸地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学生能够准确阐述海岸地貌的概念,区分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的核心差异。
⑵熟练掌握海蚀崖、海蚀平台、沙滩、沙嘴等典型海岸地貌的特征,并能结合地理原理分析其形成过程。
⑶学会运用卫星影像、等高线地形图等资料,识别不同海岸地貌类型,提升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2.思想方法目标
⑴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思维,从波浪、潮汐、地质构造等多要素分析海岸地貌的形成机制。
⑵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不同海岸地貌的演化规律,掌握 "现象 - 成因 - 影响" 的地理分析框架。
⑶强化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和案例探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结合三亚亚龙湾等案例,认识不同海岸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⑵综合思维:从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海岸地貌的动态演化过程。
⑶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模型制作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海岸地貌的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能力。
⑷人地协调观:探讨人类活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观念。
二、课标教材
1.课程标准
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海岸地貌,说明其景观特点与形成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了流水地貌、风沙地貌后的延伸。教材通过典型案例和直观图片,系统介绍了海岸地貌的类型与成因,强调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亚龙湾等案例的引入,为学生理解海岸地貌的演化提供了具象化素材。
3.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①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②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的形成机制。
⑵教学难点
①运用地理原理分析海岸地貌的动态演化过程。
②区分不同海岸地貌的主导影响因素。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貌认知基础,但对海岸地貌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学生对直观的影像资料兴趣浓厚,但在抽象原理的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学中需通过情境创设、实验模拟等方式,将 "波浪侵蚀"" 泥沙堆积 " 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地理过程,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5 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海南三亚亚龙湾的航拍视频。
展示细腻沙滩、陡峭海蚀崖、形态各异的礁石等景观。引导学生观察地貌特征,提问:"三亚亚龙湾的沙滩为何如此细腻?海边的礁石为何形态各异?" 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记录典型地貌特征,尝试结合已有知识解释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兴趣,将抽象的海岸地貌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场景,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问题导学(3 分钟)
教师活动:发放导学案,布置预习任务:
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的形成动力有何差异?
三亚亚龙湾的沙滩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其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标注关键词,初步构建知识框架。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三)新知探究(10 分钟)
1. 海岸地貌的形成机制
教师活动:展示波浪作用示意图,讲解波浪侵蚀与堆积的原理。播放动画演示海蚀崖、海蚀平台的形成过程,强调 "溯源侵蚀 - 崩塌 - 磨蚀" 的动态演化。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绘制海蚀崖演化过程示意图,标注关键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将抽象的地质过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侵蚀地貌的形成机制。
2. 海岸地貌的类型
教师活动:分组展示海蚀崖、海蚀柱、沙滩、沙嘴等地貌图片。
引导学生对比特征。组织学生完成《海岸地貌特征对比表》,归纳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差异。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填写表格,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深化学生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认知,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四)深度学习 —— 亚龙湾海岸地貌分析(12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亚龙湾卫星影像、等高线地形图及实地景观图,提出探究问题:
亚龙湾的海岸地貌以哪种类型为主?其分布有何规律?
推测亚龙湾沙滩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
分析亚龙湾海蚀崖的形成过程,判断其主导风向。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结合资料分析问题,绘制地貌剖面图,派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素养。
(五)当堂应用(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青岛石老人海蚀柱、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的图片,要求学生:
识别地貌类型,分析形成原因。
结合当地气候特征,预测地貌未来变化趋势。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书面作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即时反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核心内容。
(六)归纳总结(3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调 "动力 - 过程 - 地貌" 的逻辑链。通过板书梳理海岸地貌的类型、成因及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补充笔记,完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七)拓展提升(2 分钟)
教师活动:介绍人类活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如珊瑚礁破坏、海岸工程建设等。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开发滨海旅游的同时保护海岸地貌?"
学生活动:小组辩论,提出保护措施,形成书面建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板书设计
常见地貌类型 —— 海岸地貌
一、概念:海岸在波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二、类型及成因
1海蚀地貌
⑴海蚀崖:波浪侵蚀 + 岩石崩塌
⑵海蚀平台:长期磨蚀 + 溯源侵蚀
⑶海蚀柱:海蚀拱桥崩塌残留
2.海积地貌
⑴沙滩:波浪堆积 + 泥沙沉积
⑵沙嘴:沿岸流搬运 + 地形阻挡
3.案例分析
亚龙湾:沙质海岸的形成与保护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绘制海蚀崖演化过程示意图,标注关键环节。
2.提升作业
设计实验模拟沙滩的形成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3.拓展作业
⑴研究亚龙湾旅游开发对海岸地貌的影响,提出保护建议。
⑵查阅文献,对比分析不同气候带海岸地貌的差异。
七、教学反思
1.教学成效
⑴情景引入与案例分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高。
⑵实验模拟与小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协作精神。
⑶分层作业设计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巩固了知识掌握。
2.存在问题
⑴部分学生对 "波浪折射"" 沿岸流 " 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需增加动画演示。
⑵深度学习环节时间稍紧,部分小组讨论不够深入。
3.改进措施
⑴增加 "波浪作用" 的模拟实验,如用沙盘演示侵蚀过程。
⑵调整教学节奏,为小组讨论预留更多时间。
⑶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沉浸式观察海岸地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