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内江市第一中学高2027届高一年级下期
半期历史试题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萧致治在《鸦片战争史》一书中写到,“就社会制度而言,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晚期,比起世界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大大落后,成为束缚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和文化科学进步的桎梏。”作者意在强调( )
A.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进步
C.社会制度决定战争成败 D.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
2.在变法开展之前,康有为就公开表明与旧官僚体制为敌;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帝召见时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尔! ”这反映了维新派( )
A.态度坚决措施彻底 B.缺乏策略急躁冒进
C.准备充分斗志昂扬 D.握有实权雷厉风行
3.晚清时期,东北北部的东清铁路采用俄式1.524米轨距,运费按卢布结算;东北南部的南满铁路采用日式1.435米轨距,运费按日元结算;西南的滇越铁路,采用法式1米窄轨距,运费按法郎结算。这一状况( )
A.阻断了国内南北之间商品流通 B.导致了地方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C.是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折射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4.从魏源提倡“师夷制夷”到清政府兴办“洋务”,不过20年左右;从洋务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过20年左右;从早期改良思想到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不过十年多的时间;从维新变法失败到民主革命的高涨,不到十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到十年。这说明(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充分 B.中国近代救国思想已达成社会共识
C.社会急剧变化加速思想更新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
A.防止袁世凯的专权 B.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C.弘扬民主共和理念 D.完善宪政制度建设
6.胡乔木说:“中共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这里的“伟大事变”是指中共一大(  )
A.促使先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B.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7.1928年,国民政府通过《海关进口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七类,其税率为7.5%—27.5%不等;1931年1月,又把进口货物分为十二类,最高税率提高到50%;1933年更是把最高税率提高到80%。关税也由1913年占财政总收入的21%,上升到1931年的51%。这表明当时( )
A.列强扩大商品输出以抢占国内市场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C.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D.关税自主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8.1939年2 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关于发展生产运动的紧急通知》,动员边区人民参与生产,实现自给自足。当年4月,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 激励边区人民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由此可知,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
A.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适应了正面战场的战争需要
C.巩固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D.体现了中共七大的工作要求
9.如图为一定时期在华日军战死、病死和负伤的人数【数据源于日本学者井上清《日本五十年》(1979年出版)】据此可推断当时( )
A.日本全面侵华进程受阻 B.日军素质难以适应战争需要
C.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0.如图是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
国共两党正在进行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
B.《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C.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D.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11.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被誉为史诗般的建筑经典,北是正面,为“胜利渡长江”,在它的两旁,有两幅主题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浮雕。对浮雕解读正确的是( )
A.人民军队与人民鱼水情深 B.南京临时政府失去民众支持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D.国民革命运动取得基本胜利
12.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1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历史活动,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A.根源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实践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C.是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总结 D.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理论成果
14.下图为1980-2000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示意图。关于图中两个峰值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两个峰值的形成都得益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B.第一个峰值的出现得益于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C.第二个峰值的出现得益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两个峰值的形成说明中国已经完成经济体制改革
15.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时有17艘大船,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1500人,船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这( )
A.开启了世界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B.反映了葡萄牙扩张的商业性目的
C.对推动美洲社会开发有一定作用 D.说明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资本主义
16.15世纪中叶,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认为:“强健的体魄、丰厚的知识与良好的品德是进行博雅教育的目的,体育对于人的教化的重要性仅次于德育,并强调进行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体魄和精神和谐发展,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一主张( )
A.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平民化
C.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D.适应了工业化的社会需求
二、非选择题:共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对外商战”和“对内振商”的内外夹击下,商人主导了1904~1911年间的“收回利权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1910年,日本和美国的实业团主动向中国商会提出访华要求,并经中国商会的邀请来华访问。1915年,中国实业国开始了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实业界人士为主、有组织的走出国门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北洋政府认为中国实业团访美“虽系国家交际上应有之酬昨,亦国民外交上难得之遭逢。”在抵制“二十一条”活动中,商人团体上书北京政府,宣布“举国商民誓不承认”。巴黎和会期间,民间经济外交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基于主动参与外交的价值认同,上海成立了“中华民国全国各界联合会”。
——摘编自于文浩《近代中国民间经济外交观念的发展演变及特征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简称贸促会)于1952年5月应运而生。1956年4月,国际商会亚洲与远东事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委员会邀请了台湾商会代表、贸促会副秘书长舒自清向会议提出抗议,并且决定不参加会议。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贸促会已同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以及亚非等国建立和发展了民间贸易联系,同意大利、智利、奥地利的有关组织相互在对方首都都设立了商务代表处。与此同时,中国贸促会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商会或工商会,同已与中国建交各国的贸易团体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商会“继续为国家的外交、外经贸战略服务”。
——摘编自成亚曼《新中国商会外交的特点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至民国初年民间经济外交的特点及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民国初年的民间经济外交相比,新中国成立后商会外交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
红色精神 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等。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等。 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等。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 雷锋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等。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等。 改革开放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持之以恒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任一红色精神的精神内涵作出历史解释。(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吴楚芳:(1952年)解放军工作组驻在村里,斗那些地主恶霸。……群众意见大的就斗他们(村里的保长、甲长),然后把田地分给农民。……田地是按人头分的,我们家分了四五亩田,劳动力包括我爸妈、我,还有两个弟弟。
吴华发:1954—1955年龙塘村成立互助组,分3个互助组。互助组开始时,都是十家八家一组。……我家是1955年年尾入组的。……1956年年头就联组了,成立一个低级社,就是初级社。
何沛良:1981年村里开始尝试分田到户。我们夫妻俩有8亩水田、5亩蔗地、1亩多花生地,每年要交2200斤左右的余粮,很辛苦。农闲的时候我还是会去做木工。
——摘编自万向东主编《珠海红星村口述史》
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的一种生产关系调整,分析其意义。(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口述史的史学价值。(3分)
参考答案
B B D C A
6-10. D C C C D
11-16 .A D A B C A
17.【答案】
(1)特点:由被动逐渐走向主动;组织性增强,活动方式多样,规模日益扩大;民间经济外交与国家政府外交相结合;民间经济外交与救亡图存相结合。(6分,任意3 点即可)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的增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的推动;美日民间经济外交的影响。(9分,任意3点即可)
(2)变化:外交地位由屈辱抗争到相互尊重,争取共同发展;外交对象由西方国家到整个世界,走向开放包容。(4分)
意义:国家外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推动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6分,任意3点即可)
18.示例:井冈山精神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长沙受阻后,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来到井冈山后,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依靠群众建立红色政权,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的精神。
19.(1)调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到1956年,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逐渐建立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分田到户,自负盈亏。
(2)【示例】
选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3)史学价值:口述史以口头史料为研究对象,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但口头史料具有一定主观性,需要与其他类型的史料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