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汉书·食货志》记载:“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该记载反映出秦汉时期(  )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 B.农业生产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C.个体小农经济形成并不断发展 D.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历史周期律”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嬗变,政治变迁遵循着相似的逻辑。例如,君主通过“外化”官员来达到对国家权力的“内化”,以强化皇权对国家的“内控”,“事事躬亲”“乾纲独断”的统治方式下,面对辽阔的疆域下纷繁的事务,专制君主势必派“近官”来实施制衡策略。下列史实符合这一逻辑的是(  )
A.汉朝中朝官员权力扩张 B.宋朝形成了台谏合一局面
C.明朝巡抚的地方行政化 D.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
3.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A.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 B.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
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 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
4.19世纪中期以来,史学研究注重考察外国历史,了解世界大势;中国民族史、边疆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开始突破传统以王朝为中心的族类记忆与国家记忆;史学不再停留于记忆与对人物、事件的褒贬评价,而是更加重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反思。史学研究的这些变化主要源于(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民族危机的加深
5.1927年后,一批知识分子聚集到上海,向当时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等观念发动了措辞激烈的文化批判,如成仿吾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中声称新文学必须以农工大众的意识为文学的意识,以农工大众为文学创作的对象。这些知识分子的主张折射出(  )
A.社会主要矛盾根本转变 B.新文化运动阵地开始转移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国民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
6.抗战时期,中共在经济上除了推进“双减双交”政策外,《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纲领》明确要求减轻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的税务负担,并帮助他们开发矿山、建立工厂。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  )
A.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争取胜利 B.积极团结工农以建设边区政权
C.贯彻“三三制”原则发展民主政治 D.发展生产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7.1979年年底,成都有2318个家庭经营着“私营商业”,一年后上升到7242个,而到1982年,更增长到16659个。到1985年年底,个体户的数量达到了123901家。这主要是由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理顺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8.2018年,我国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将原序言中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宪法的这一修改(  )
A.促进了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B.推动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践行
C.确立了法治改革的中心为立法 D.凸显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此举(  )
A.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C.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使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陪审团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英国在12世纪确立了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的起源也可追溯到罗马共和国时期,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颁布法律支持被告自己辩护或聘请律师辩护。材料意在说明,古希腊罗马的法律文化(  )
A.迎合了市民阶级的价值需求 B.是欧洲法律文化的源头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 D.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1.“城市里尸横遍野,乡村中土地荒芜,劳动力极度匮乏。许多领主不得不提高雇工的工资,甚至放宽了对农奴的人身限制。”——14世纪中叶一位佛罗伦萨编年史家的记录问题:上述材料描述的瘟疫对欧洲社会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
A.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促进了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
C.加速了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 D.引发了近代医学科学的革命
12.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德意志文坛上一批年轻文人宣扬不需要什么都学习外国的东西,不必言必称希腊罗马,更不必唯法国人马首是瞻。在这种关注的转移中,必然把人看作是日耳曼人,不是黑森人或图林根人或达姆斯塔特人。这一现象折射出(  )
A.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B.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德意志地区
C.德意志的统一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D.启蒙运动促进德意志统一的进程
13.1950年,美国主导的“文化自由大会”成立。此后,它在35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拥有新闻社,出版20多种显赫刊物,经常举办艺术展览,组织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并为音乐家、艺术家颁奖。它主导的刊物也发表一些针对美国的批评,但向来比较温和。这表明美国(  )
A.致力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B.与苏联的对抗集中于文化领域
C.借助文化活动渗透意识形态 D.国内文化发展缺乏批评性声音
14.通过立法形式对政府官员的行为予以必要的道德规范,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逐渐成为一些国家的共识。美国国会于1958年通过了《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韩国于1981年颁布了《韩国公职人员道德法》。这些举措(  )
A.完善了西方的官员选拔制度 B.有利于民主政治制度的践行
C.反映了欧美贪污腐败的严重 D.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15.联合国曾把2001年确定为“不同文明对话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包括一些发达国家,明确提出“抵抗美国的文化侵略”。据此可知(  )
A.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发展要求
B.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
C.联合国的主要任务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D.发展中国家壮大,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16.据下表信息我们可以认定(  )
人教版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 3月10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10月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关税战、货币战,相继组成了一些经济集团,这种经济战就成为政治战以至军事战争(二战)的前奏
张继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933年6月召开了世界货币会议,以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而罗斯福声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
A.罗斯福应对二战的爆发承担责任
B.罗斯福新政开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C.特朗普借鉴了罗斯福新政的经验
D.罗斯福企图通过货币战应对经济危机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1809年初,洪堡被任命为普鲁士内政部教育大臣,进行教育改革,教育事业交由内政部教育司管理,各省、县也相应设立教育局。至此,普鲁士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健全的教育管理系统。政府采取包括惩罚在内的强制性措施来推行义务教育政策。在强迫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减少宗教神学课程,增设实用知识课程等。1816年,普鲁士220万适龄儿童入学率约占60%,到1848年时,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82%。普鲁士政府还通过发展师范教育实现对师资培养的控制权,据统计,到1831年普鲁士各省都已建立师范学校。1831年规定有志于当教师者须接受相关科目考试,实行严格的教师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邢来顺《略论19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维新派在谋求政治改革的同时也阐发教育救国的思想,康有为主张“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强调体育、德育三者并重的教育。进入20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获得进一步发展。教育救国论者认为“学战”是20世纪各国生存竞争的关键,“人无教育,不能自立,国无教育,不能自强……中国偶有一线希望,全在教育。”他们极力批判传统教育的弊端,要求改革甚至废除科举制度,效仿德国和日本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时人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进行全民普及教育,以塑造新时代需要的新国民。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三
“文革”结束后,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邓小平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将发展教育作为科技进步的基础性工程,核心思想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根本要求,即教育要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服务,为参与全球新技术革命竞争服务,为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三个面向”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指明了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文路。教育现代化战略充分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体系与具体构架,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提出做了理论铺垫。
——摘编自何晓芳《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普鲁士洪堡推行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举措。(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救国”思想。(8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的背景和重要意义。(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朵洁白的棉花,串联起横跨数百年的世界近现代史。棉花产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空间关系不断变化。公元11世纪之前,世界上只有南亚、东非及美洲中部生产棉花,此时棉花产业发展非常缓慢。15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的推进,一个由欧洲人主导的,将亚洲、非洲、美洲紧密联系起来的贸易体系逐渐形成了。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带来棉纺织技术革命,到了1860年,整个欧洲,特别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19世纪末,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棉花资本主义”的扩张,帮助殖民主义掠夺了全球南方的资源和劳动力,但它也激发了全球南方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并开启了新兴国家积极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特别是印度、中国等国,当地的资本家更是将棉花视为民族主义振兴的象征。当棉花在亚洲再度兴起之时,欧洲的棉花产业开始走向衰落。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围绕材料,就材料整体或某一方面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9.【美国人口迁移】(14分)
材料一
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国是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特别是1848年欧洲革命以后,移民浪潮一潮胜过一潮,移民人数呈现递增态势。在这些移民中,以西欧和北欧为主,其中爱尔兰人和德国人数量最多。对于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历史学家称其为“伟大的人类迁徙运动”。欧洲移民大量迁往美国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迅速发展,这些发展迅猛地冲击着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同时,欧洲许多封建国家盛行政治和宗教迫害。为逃避这种迫害,不少人漂洋过海,历经险阻来到美国。不过,单纯因政治原因而移民美国的并不多。在德国移民中,1848年德意志革命迫使约五千名欧洲革命者逃往美国,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卡尔·舒尔兹和约瑟夫·魏德迈。
——摘编自陆月娟《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亚洲移民美国的历史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美国因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廉价劳动力,吸引了亚洲人前往美国。1785年,3名中国水手跟随从广州起航的美国商船抵达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这被视为亚洲人移民美国的开始。1847年,加州发现黄金后,以及太平天国动乱,引发了大规模的华人移民潮。1869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也吸引了大量华工。美洲的文化和种族也发生了改变,全世界的移民带着他们的家乡美食、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来到美洲,并从中得到了相似的安慰。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不断向美国移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美国的亚欧移民浪潮的影响。(8分)
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4 BCAD 5~8 CADB 9~12 ABCD 13~16 CBAD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26分)
(1)举措: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利用国家强制措施推行义务教育;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顺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发展师范教育,加强教师的培养。(8分)
(2)评述:“教育救国”思潮是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严重背景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进行的救亡探索的主张思想。该思想试图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塑造国民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意义;该思想引进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批判旧制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近代化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教育救国思想实践需要制度保障和社会支持,在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情况下,其救国的目的难以实现。(8分,定义2分,积极意义答到两点给4分,局限性答到一点给2分。)
(3)背景:文革结束后,实行拨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国推行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的联系。(4分)
意义: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转型;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教育保障和人才支撑。(6分)
18.【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棉花的发展史既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史,也是一部民族独立运动史(2分)
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对外殖民扩张之路,18世纪拉丁美洲已经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加快对外经济侵略的步伐;19世纪后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非拉的广大地区和人口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打断了亚非拉的发展进程,使亚非拉国家成为欧美工业化的经济附庸,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迫使亚洲各国重视发展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如伊朗的立宪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典型代表。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发展。(8分)
综上所述,棉花的发展史反映了欧洲各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它既是人类的曙光又是人类的灾难。因此,它既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史,也是一部民族独立运动史。(2分)
(示例只供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考生拟定其他论题,阐述合理即可得分)
参考论题
①论题: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不断形成
②论题:近代西方的崛起是建立在对亚非拉殖民掠夺基础上
③论题:西方殖民扩张引发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④论题:棉花的发展史体现东西方“中心—边缘”结构的逐渐瓦解
19.【答案】(14分)
(1)原因:欧洲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欧洲革命运动的失败与战争的频繁;欧洲大陆的政治和宗教迫害;美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美国相对宽松的移民环境。(任意3点6分)
(2)积极性表现在:增加了美洲的劳动力,促进了美洲大陆的开发,有利于美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促使美洲出现了新的族群和新的文化认同,形成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任意3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消极表现在:造成了移民地国家人力资源的流失,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冲击了美国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其公民的就业空间;给美国带来了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等社会问题。(任意1点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