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清远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中段三校联考高一历史科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策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策标号。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巴比伦王纳布尼德(前556一前539年在位)在境内多个城市开展城市复建工程,工程以神庙的复建、修复为主。他热衷研究所发现的古物,“我取出古老的泥板和写字板,复原了从前书写的镶嵌版”,根据出土文献记录修缮乌尔辛神庙中的“禁地”。纳布尼德的这些做法旨在A.创立楔形文字B.彰显君主权威C.维护城邦利益D.探寻历史真实2.过可是印度种姓的一个阶层,他们是生产阶层,是普通的雅利安人。他们要布施、纳税,他们养的猪、羊,往往成为祭品,他们的身份比较低,受到压迫和剥削。这个阶层是A.婆罗门B.首陀罗C.吠舍D.贱民3.波斯帝国建立后,借鉴了近东国家的先进经验,大力兴建了覆盖广泛、里程较长的国家道路,并对此前的邮驿体系进行了完善,从而构建起一套相对成熟的通讯网络。这反映波斯帝国A.对外贸易空前繁荣B.治理体系得到改进C.疆域版图范围扩大D.割据势力受到管控4.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一世为了颂扬自己的战绩,命人用埃兰语、古波斯语和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撰写铭文,并以当时通用的楔形文字刻在悬崖上,史称“贝希斯敦铭文”。这表明A.帝国区域内的文化多元B.区域性扩张促进文明发展C.多种文化呈现竞争格局D.波斯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5.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与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地区有显著不同,这里面临浩瀚的地中海,地域狭小,岛屿众多,土地有限,农耕条件不佳。这些地理条件A.使古希腊文明基本独立发展B.体现了早期文明扩展的艰巨性C.制约了雅典民族精神的培育D.推动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发展【高一第二学期中段三校联考历史卷第1页(共6页)】5382A6.在古代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宗教献祭和起誓也是法庭审判的一部分,以发誓裁决纷争被写入许多民族的成文法之中。由此看来,发誓A.是一种解决纠纷的重要机制B.监督与惩处者都依赖神灵C.是古代希腊的法治手段之一D.作为承诺具有相当可信性7.下图所示历史事件欧洲+路线疆界洲界培拉。风小亚细亚地高加来拉亚海波斯亚历山巴比伦河波斯波利斯印波斯阿拉伯度非洲河阿拉伯海一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8.下表为班图人迁徙概况。据此可知.班图人大迁徙路线概况西线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南线直至抵达南非,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东线瓦希里人A.破坏了南非地区的生产方式B.促使南非地区形成统一国家C.颠覆了桑海在西非霸主地位D.促进非洲文明朝多样性演进9.8一10世纪,巴格达地区出现了一系列被归于柏拉图名下的著作,比如关于魔法的《牝牛之书》和关于炼金术的《四部曲之书》。这一现象反映出A.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碰撞B.文化的传播融合过程存在复杂性C阿拉伯文明强调文化的自主性D.地理区位决定对异域文化的态度10.高丽成宗时代(981一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箸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C.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D.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高一第二学期中段三校联考历史卷第2页(共6页)】5382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