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3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讲读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的重大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以及拿破仑战争,理解这些战争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战争在文化碰撞中的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通过学习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认识文化侵略的危害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应,认识到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以及拿破仑战争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战争在文化碰撞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认识文化侵略的危害以及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知识点一: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洲文化
背景 ①在北美洲共同生活着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和当地的印第安人 ②欧洲人排斥、压迫印第安人和黑人等 ③殖民地不断开拓
特征 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表现 ①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 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⑤“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⑥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2)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的发展
背景 ①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②1787年的联邦宪法,北美大陆出现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
表现 ①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评价 发展种植园经济 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知识点二: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
①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
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主要语言。
③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2)表现
①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②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③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
(3)发展
①除海地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②独立后的西属拉丁美洲和葡属巴西都颁布宪法,取消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③战争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二、自学讨论
思考1:结合课本68页历史纵横,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对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清教因素,例如“契约思想”“上帝选民”“民主政治”“注重个性 ”“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
(2)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动力。
思考2:结合课本68页思考点,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美国 拉丁美洲
相同点 背景 都受到欧洲殖民侵略、黑奴贸易影响,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美洲文化遭破坏
构成因素 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多元性。
共同缺陷 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不同点 主导文化 英国文化为主 西葡文化为主,保一部分原生文化
血统 多源,并不是混血社会 多源,混血社会
宗教 多种信仰 多种信仰,天主教为主,印第安人的多神信仰仍存在
语言 美式英语为主 拉丁语族的西葡语,印第安语
政治文化 权力制衡原则;民主法治 考迪罗独裁权力
三、检测巩固
1.清教在美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影响了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源于16世纪瑞士日内瓦 B.倡导自由平等、勤劳勤俭等
C.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宗教使命感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答案】C
2.在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保留的传统文化,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也有欧洲白人的天主教,还有非洲黑人带来的音乐舞蹈等因素。对该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 B.欧洲殖民者驱赶印第安人至偏远地区
C.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D.拉丁美洲文化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相同
【答案】D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知识点一:拿破仑战争
背景 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过程 受到欢迎: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了庞大帝国,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遭到反抗:拿破仑的压迫,引起欧洲各地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不断高涨
影响 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知识点二:欧洲文化重构的表现
俄国 1825年12月,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波兰 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德意志 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
自学讨论
P70【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答案】
(1)政治制度:欧洲封建秩序受到冲击,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的步伐;欧洲国家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
(2)政治观念:对内: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对外: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争取民族独立。
(3)阶级力量: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大,他们要求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P69【学思之窗】结合课本69页学思之窗的材料,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答案】
(1)十二月党人是贵族,在当时的俄国社会,贵族与人民的社会地位悬殊;
(2)十月党人能够接触启蒙思想,搞秘密组织策划并发动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3)十二月党人是贵族革命家,他们虽然起义失败,但传播了革命主张,作出了榜样;(4)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1905年俄国革命,可视为十二月党人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标的维续。
三、检测巩固
1.拿破仑通过一系列武力战争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播了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
②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受到被征服地区革命者的欢迎
③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普遍诉求
④被压迫地区的民族意识觉醒与反抗是拿破仑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2.1807年普鲁士颁布土地改革敕令,规定“不得以家庭出身或婚姻,或以承继农奴地位,抑或以契约创设新的农奴制关系”“那些由继承,或由其自身权利,或由永佃、或由公簿持有而占有其农地的农奴及其妻儿的各种现有农奴制关系和一切相互的权利义务,均应完全停止”。关于普鲁士的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比较彻底地废除了封建制,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B.受到拿破仑战争的影响,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C.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一定的自由、平等思想
D.为普鲁士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
【答案】A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知识点一: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含义:殖民国家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结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3.表现
中国 (1)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2)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印度 (1)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2)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3)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 (4)种姓制度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埃及 (1)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2)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二、自学讨论
P71【问题探究】结合本课内容与所学知识,想一想: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有哪些表现形式?如何看待它们的客观影响?
(1)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表现形式:
①通过教育和其它文化活动强行推行西方语言、宗教: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②强行改造被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结构;
③强行输入西方价值观;
客观影响:西方殖民侵略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带到被殖民地区,激发了被压迫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如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制度与思想等,以挽救民族危机。
检测巩固
1.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共36张PPT)
背景 ①在北美洲共同生活着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非洲黑人和当地的印第安人
②欧洲人排斥、压迫印第安人和黑人等
③殖民地不断开拓
特征 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形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表现 ①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
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等成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⑤“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⑥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知识点一:
预习反馈
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的北美洲文化
背景 ①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②1787年的联邦宪法,北美大陆出现以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联邦制共和国
表现 ①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评价 发展种植园经济 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知识点一:
预习反馈
(2)独立战争后美国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二: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
①到19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
②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主要语言。
③种族融合现象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2)表现
①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②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③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
(3)发展
①除海地外,西属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
②独立后的西属拉丁美洲和葡属巴西都颁布宪法,取消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但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③战争也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预习反馈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第 部分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两个大陆的相遇与碰撞
五月花号
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
1607年
英国伦敦公司建立弗吉利亚州
1619年,20名黑奴被荷兰人贩卖到弗吉利亚州
1620年,载有35名清教徒,14名白人契约奴和众多贫困者的五月花号来到美洲
到1733年,英国共在北美建立13块殖民地
《五月花号公约》
(一)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16C-18C)
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
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和混合,形成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一)美国文化
(2)表现:
①北美居民在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美式英语
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印第安和黑人的因素
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
⑤美利坚人意识
(3)局限:
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1)特征:
思考:概括独立战争前美国文化的特点、表现及局限性。
清教精神
融合印第安语言、非洲黑人语言
1.独立战争前(16C-18C)——
殖民地文化
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
美利坚民族初步形成:“美利坚人”已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共同的名称
1620年“五月花号”
P68页【历史纵横】思考:清教因素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清教因素(“契约思想”、“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
②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
一、两个大陆的相遇与碰撞
爆发
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
建军
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
建国
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
胜利
1781年,在约克镇击溃英军主力
结束
1783年,《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转折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
温故知新: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
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
(一)美国文化
2、独立战争后的文化重构:美利坚民族文化(各种族趋于认同的文化)
①政治特征:
纵向:联邦政府与地方分权
横向: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②文化符号:
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
(一)美国文化
2、独立战争后的文化重构:美利坚民族文化(各种族趋于认同的文化)
自由女神像(法语:Statue de la liberté,英语:Statue of liberty),全称自由女神像国家纪念碑,又名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自由岛。
1865年,爱德华·德·拉布拉耶建议,法国在美国建国100周年之际,赠送一尊代表自由的雕像。1876年开始建造,在1886年10月23日竣工。自由女神像是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美国人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
火炬象征自由
身穿希腊风服饰
受欧洲文化影响
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
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是
手拿《独立宣言》追求自由民主
冠冕七道光芒
象征七大洲
③黑暗一面:
并且新英格兰人只因他们自己耕作自己的土地,所以非难奴隶制度,而弗吉尼亚与南部的英国人在经营种植园,并且役使越来越多的从非洲来的黑人奴隶。
——《人类文明简史》
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
(一)美国文化
2、独立战争后的文化重构:美利坚民族文化(各种族趋于认同的文化)
战前文化特征:多元文化
①深受英国文化清教和启蒙思想影响;
②融入印第安与黑人文化因素;
③美利坚民族形成但存在种族歧视。
战后文化特征:多元文化
①政治上权力制衡;
②精神上追求自由;
③经济上发展种植园经济和实行奴隶制。
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
归纳总结
2.拉美文化
美国以南所有美洲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沦为西班牙、葡萄牙等拉丁语国家的殖民地,故被称为拉丁美洲。
——《中国百科大辞典》
▲里约基督山
▲拉丁舞
“美国愿意为拉美做任何事情,就是不愿意理解它。”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詹姆斯·赖斯顿(JamesReston)曾写道
“跨越(美墨)边境就是变换文明。美国人是宗教改革的子孙,诞生于现代世界;我们墨西哥人是西班牙帝国的后裔,它所捍卫的是反宗教改革--一场反对新现代性却以失败而告终的运动。”
——墨西哥桂冠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Paz)曾如是写道
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
①族群:
②政治:
③经济:
④语言:
⑤文化:
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西、葡封建性的殖民统治
农奴制、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
(1)独立运动前——
偏远的内陆地区:
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原生文化)
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欧洲移民活动区域内:
①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②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拉丁舞成为拉美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美国以南广大美洲,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主要语言
城市
山区、高原
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
2.拉美文化
思考:阅读P68,指出美洲独立
前拉美文化的特点及其背景。
拉丁舞
圣马丁
玻利瓦尔
建立15个共和国
1、背景: 拉美独立运动,进一步传播了自由、独立、平等的观念。
二、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文化:
①法属海地独立:
1804年,黑人杜桑·卢维杜尔领导独立,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②西属拉美独立:
在土生白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西属拉美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建立了15个共和国。
③葡属巴西独立:
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建立了君主制。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
2、影响:
拉美独立运动进一步传播了自由、独立、平等的观念。
①表现:
颁布了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废除教会特权,鼓励自由贸易;
②弊端:
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也促成了战后独裁权力(考迪罗)的形成。
考迪罗(Caudillo),亦称考迪罗主义、考迪罗制度,原意是首领、头领。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
二、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文化:
一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
P68页【思考点】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美国 拉丁美洲
相同点 背景 构成因素 共同缺陷 不同点 主导文化
血统
宗教
语言
政治文化
都受到欧洲殖民侵略、黑奴贸易影响,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美洲文化遭破坏
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多元性。
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
英国文化为主
多源,并不是混血社会
多种信仰
美式英语为主
西葡文化为主,保一部分原生文化
多源,混血社会
多种信仰,天主教为主,
印第安人的多神信仰仍存在
拉丁语族的西葡语,印第安语
权力制衡原则;民主法治
考迪罗独裁权力
1.清教在美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影响了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源于16世纪瑞士日内瓦 B.倡导自由平等、勤劳勤俭等
C.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宗教使命感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能力提升】
C
2.在拉丁美洲文化中,既有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保留的传统文化,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也有欧洲白人的天主教,还有非洲黑人带来的音乐舞蹈等因素。对该现象理解不正确的
A.体现了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 B.欧洲殖民者驱赶印第安人至偏远地区
C.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D.拉丁美洲文化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相同
D
俄国 1825年12月,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
波兰 1830年11月,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德意志 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
背景 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过程 受到欢迎: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了庞大帝国,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遭到反抗:拿破仑的压迫,引起欧洲各地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不断高涨
影响 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知识点一:
预习反馈
拿破仑战争
知识点二:欧洲文化重构的表现
第 部分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拿破仑战争
是指1803年—1815年爆发的各场战争,这些战事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拿破仑战胜第五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直接或间接统治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地区。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奥地利、普鲁士臣服于法国,俄罗斯也委屈奉迎以求自保。但在1812年侵俄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
——谢国良《 拿破仑战争 》 1985
一代雄狮拿破仑(1769-1821)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一、拿破仑战争前欧洲的基本情况
拿破仑战争前,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
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15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君主设法限制封建贵族的势力,力图建立强大的王权。但是这种加强了的王权仍然是封建性质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王权与特权,打破宗教禁铜,解放人们的思想。特别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以前,已经不断扩散到欧洲以及美洲地区。
政治:分裂割据的封建统治;
15世纪后期封建王权加强,神权与专制统治;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
14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发展;
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14-18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近代科学的兴起。
问题思考: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拿破仑战争前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基本特征。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P69页,分析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政治文化有什么重要影响?拿破仑是“革命者”还是“侵略者”?
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
①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②在反抗法国征服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欧洲各地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民族意识高涨。)。
③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2)革命性(解放者)
(1)侵略性(侵略者)
欧洲文化的重构
战后文化特征:
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
战前文化特征:
封建专制统治
地区 表现 结果
俄国
波兰
德意志
①普鲁士改革:处于分裂状态的德意志,普鲁士与拿破仑的战争中战败,失去了大量土地,进行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
②德意志1848年革命: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十二月党人”起义:
一些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1825年12月发动了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武装起义,被称为“十二月党人”。
起义失败,但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推动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华沙起义:
俄国统治的波兰地区,1830年,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革命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反对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度
争取民族解放
要求改革与争取国家统一
课堂活动:结合教材及所学,完成下列表格,了解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文化重构的具体表现。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重构的具体表现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重构的具体表现
【合作探究】
P69【学思之窗】
(1)如何理解“圈子狭小,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
(2)“事业”指的是什么?
(3)该如何理解“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事业”:“十二月党人”能接触启蒙思想,成立秘密革命组织,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
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
“十二月党人”是贵族,与人民的社会地位悬殊,缺乏群众基础,因此起义最终失败。
“没有落空”:起义虽然失败,但传播了革命的主张。冲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对后世农奴制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深远影响。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1905年革命是十二月党人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标的继续。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1.拿破仑通过一系列武力战争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播了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
②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受到被征服地区革命者的欢迎
③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普遍诉求
④被压迫地区的民族意识觉醒与反抗是拿破仑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能力提升】
B
2.1807年普鲁士颁布土地改革敕令,规定“不得以家庭出身或婚姻,或以承继农奴地位,抑或以契约创设新的农奴制关系”“那些由继承,或由其自身权利,或由永佃、或由公簿持有而占有其农地的农奴及其妻儿的各种现有农奴制关系和一切相互的权利义务,均应完全停止”。关于普鲁士的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比较彻底地废除了封建制,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B.受到拿破仑战争的影响,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C.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一定的自由、平等思想
D.为普鲁士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
【能力提升】
A
中国 (1)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2)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印度 (1)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2)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3)印度的传统文化顽强地保留下来
(4)种姓制度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埃及 (1)埃及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2)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1.含义:殖民国家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结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3.表现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知识点一:
预习反馈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第 部分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亚非的文化重构
(1)文化侵略:在欧洲的殖民侵略中,文化侵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1、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概念: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2)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方式:
①通过教育和其它文化活动强行推行西方语言、宗教: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②强行改造被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结构;
③强行输入西方价值观;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比先灭其文化。
——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
日本在大举侵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中国的学校实施毁灭性破坏。……殖民奴化教育对中国孩子来说,如同噩梦。在东三省,中小学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称,每天上课前向日本国旗致敬,遥拜日本国旗,学习日语。
——王向远的《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
1、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概念:
(3)结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材料1:英国人到印度的时候,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应该完成双重任务。第一个是摧毁性的,是把原来的鬼佬的陈旧的过时的制度给予破坏。第二个任务是建设性的,是在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新印度。
——《欧洲文明十五讲》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破坏及建设)
(4)影响
①一方面,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给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一场灾难;
②另一方面,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受
中国
印度
埃及
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印度教、伊斯兰教、种姓制度扮演重要角色;
君主立宪制
向西方学习器物(技术、教育)、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英语、法律、政府体制、文官制度
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如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都得以保留。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2、亚非的文化重构
课堂活动:结合教材及所学,完成下列表格,了解亚非地区的文化重构概况。
P71【问题探究】
结合本课内容与所学知识,想一想: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有哪些表现形式?如何看待它们的客观影响?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表现形式:
①通过教育和其它文化活动强行推行西方语言、宗教: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
②强行改造被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结构;
③强行输入西方价值观;
(2)客观影响:
西方殖民侵略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带到被殖民地区,激发了被压迫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如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制度与思想等,以挽救民族危机。
1.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能力提升】
B
近代战争与文化扩张
①摧毁封建制度;
②民主、自由、法治;
③独立(统一);
①中国:西学东渐(学西方器物、制度、思想),传承儒家;
②印度:学西方政治;保留传统等;
③埃及:学西方政治,保留传统;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与拉丁美洲文化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
文化的重构
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美国文化:战争前后的文化表现
拉丁美洲文化:战争前后的文化表现
美国文化与拉美文化的异同
课后思考:学习完本课,你对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怎样的理解?
认识:
①战争为文化交流碰撞提供了契机,但我们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②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
③我们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④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