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市区新浦中学、开发区高级中学等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市区新浦中学、开发区高级中学等七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答案】1.D 2.C 3.B
4.①“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②“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③“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5.①文章引用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结构上采用递进式结构,主体部分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层次清晰,层层深入。
③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含“木叶”的实例,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
【知识点】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理解重要句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含义的能力。
A.“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错误,说法绝对,原文“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带有推测语气;
B.“文章先立后破”错误,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接着批驳,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先破后立;
C.“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错误,原文“‘木’就是‘树’”“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强调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以偏概全。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里的差别”错误,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木落雁南度”的“木”写木叶渐脱,北雁南飞的秋季景象,与“木”带有落叶因素和疏朗的清秋气息相同,适用于材料二;
B.“古木阴中系短篷”中的“木”写春季的高大古树,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说明“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也表明“树”和“木”没有大的差别,可以反驳林庚的观点,适用于材料一;
C.“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树”写初夏水面上的柔枝婆娑,树荫深绿,与“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不同,适用于材料二;
D.“庭中有奇树”中的“树”写春天庭院嘉美的树,满树绿叶,茂密花朵,生气勃勃,没有“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没有“木叶”的疏朗的清秋气息,适用于材料二。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最后一段由“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的内容,可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至于古人……”可以概括为:“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调子短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第二层,“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木叶”在语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
第三层,“更为重要的是……‘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得出第三个原因:“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不仅使诗歌显得古雅,而且增添诗歌的文化内涵。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从行文思路来看,第一段,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六自然段,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第七段总结,一字之差,差别千里。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从论证方法来看,运用举例论证,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运用对比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答案】6.C 7.A 8.(1)直接原因:①宝玉结交戏子,得罪忠顺亲王,祸及贾政,令贾政震怒;②金钏儿跳井之事,被贾环添油加醋告到贾政处,令贾政气极;③宝玉荒疏学业,不谋仕途经济,于国于家无望,令贾政失望乃至绝望。
(2)根本原因:宝玉与贾政间思想、价值观的冲突,宝玉离经叛道,鄙弃功名利禄,厌恶仕途经济,是传统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与作为封建“卫道士”的贾政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9.①从情节结构上看,是对前文金钏跳井、王夫人赏银子打发等情节的照应与强调,并为下文贾政将宝玉往死里打做了蓄势铺垫。②从刻画人物上看,宝玉着急而婆子耳聋,聋婆子一再听错宝玉的话,更能突出此时宝玉求告无门而心急如焚的心理。③从艺术效果上看,紧要关头却出现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使情节出人意料、张弛有度,更富曲折性和艺术性。
【知识点】《红楼梦》
【导语】《宝玉挨打》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展现了贾宝玉因与戏子琪官交往及丫鬟金钏儿投井事件而遭父亲贾政毒打的情节。通过贾政的愤怒、贾环的告密、宝玉的无辜与惊恐,作者曹雪芹细腻地刻画了封建家长制的严酷和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聋老婆子的插曲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和戏剧性,突显了宝玉的无助与绝望。整体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充分展示了《红楼梦》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描写。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便刻画出了长史官恭敬、有礼的形象”错误。由上下文中“未及叙谈,那长史官先就说道”“冷笑道”“未及开言,那长史官冷笑道”等处及长史官话语可知,长史官并非真的“恭敬、有礼”,而是用这样的姿态逼迫贾政,实则傲慢无礼。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B.“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错误,应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C.“文中对贾环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错误,选文中没有贾环的心理描写。
D.“作为贾府第二代男丁”错误,应该是“第三代”;另外“欲教训儿子却力不从心”于文中无据。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忠顺王府里来人,说是贾宝玉结交忠顺王府中的戏子琪官,琪官已经有三五日没有回去,来贾府和贾宝玉索取琪官,贾政听了这话,又惊又气,认为贾宝玉做出这等无法无天的事,丢尽了贾府的颜面,会祸及到自己,所以引发贾政的震怒。
贾政送走亲王府人,回来要审问宝玉,又碰上贾环。然后贾环趁机进谗言说因为宝玉调戏金钏未遂造成她跳井身亡,经过贾环口里加油添醋一说,就成了“宝玉强暴金钏未遂,导致金钏投井”,贾政听了自然生气。
贾政希望宝玉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贾宝玉却结交戏子,不读道德文章,鄙弃功名利禄,不走仕途经济之路,所以贾政认为宝玉荒疏学业,于国于家无望,令贾政失望乃至绝望。。
贾政与宝玉的矛盾的焦点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统与非正统,换句话说,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斗争。贾政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宝玉偏偏拒绝成材。贾政要的是道德文章、仕途经济。宝玉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得过且过。宝玉的思想里充满着颓废,而维护正统者是容不得颓废的。贾政是正统,宝玉是异端,是“顽劣”“不肖”“无能”“狂痴”。贾政痛恨宝玉鄙弃功名利禄,不走仕途经济之路,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不能成为他的继承人,他痛恨宝玉的离经叛道,这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与叛逆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情节或语段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结构上看,这位耳聋的老婆子将“要紧”二字听成了“跳井”,并且说到“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对前文金钏跳井、王夫人赏银子打发等情节进行照应与强调。正因为老婆子耳聋,听不清宝玉求救的话,才没有人及时为宝玉求情,为下文贾政将宝玉往死里打做了蓄势铺垫。
再次从人物形象上看,宝玉躲不过父亲的棍棒教育,只能求人帮他给里面送信息,结果遇到了这么一个又老又耳聋的老婆子,宝玉只能干着急,突出了宝玉心急如焚的心理。
最后从表达效果上,一步步将情节推向高潮,这个小插曲出现在宝玉挨打的前一刻,就是起到一个对比和递进的作用,在宝玉心急如焚的时候,老婆子反带着一种在我们看来诙谐的语气,误将要紧听成跳井,对比出宝玉此时的急躁和无助,情节张弛有度、出人意料。
【答案】10.C 11.A 12.B 13.(1)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2)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14.①以利相诱;②设疑兵;③攻其懈怠。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史记》、史传文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臣”作主语,“起”作谓语,“下邳”作后置状语,应在“下邳”后停顿,排除B。
“陛下”作主语,“用”作谓语,“臣计”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计”后断句,排除D。
“会”作谓语,“留”作后置状语,修饰“会”,且“此”是后文主语,应在“留”后断句,排除A。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错误。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之分。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从而没费一兵一卒”错误,原文是“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从原文可知,“没费一兵一卒”于原文无据。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备”,防备;“出入”,偏义词,偏在“入”,进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
(2)“畔”,通“叛”,叛变;“恐”,恐怕,担心;“因”,趁着;“解”,通“懈”,懈怠、松懈。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依据“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可概括两点:利相诱,设疑兵。
依据“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可概括为:攻其懈怠。
参考译文:
【甲】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秘密地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 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军营,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沛公现在遇到急难之事,我逃走了,是不讲信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了,把情况详细地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考虑这些的?”他说:“鲰生劝我说:‘距关,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来,秦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所以听的。”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说:“当然不能抵挡。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邦说:“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时与我交往,他杀了人,犯死罪,我救了他;今天有急难,所以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您和他比,谁年纪更大呢?”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献上了一大杯酒,祝项伯长寿,并与他约定结为亲家,说:“我入关,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籍吏民封存仓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将我的情况详细告诉项将军,说明我是不会违背道德的。”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第二天不能不早点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吧。”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他回到项羽军营,将刘邦的话全部向项羽报告,就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轻易入关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反而攻击他,这是不讲信义的。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乙】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着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 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结果)大败秦军。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后来)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答案】15.D 16.①《古》本第一句是陈述句,不如本曲用反间句的质问语气强烈;
②《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诉求,不如本曲的直接指斥和否定有力量;
③本曲突出了窦娥不属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塑造的人物形象更鲜明丰满,主旨表达也更深刻。
【知识点】《窦娥冤》、关汉卿(1220-1300)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D.“以盗跖和颜渊分别象征坏人和好人,抒情哀怨又委婉”错,盗跖和颜渊是借代:该曲直接抒情,指斥天地,声腔悲愤高亢。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比较表达效果的能力。
围绕表现意思的差异和表现力的强弱来分析。
对两种语言形式的比较,一看句式,“何”为反问副词,“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为反问句,和陈述句“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的表达效果截然不同,从语气的强弱看,反问句更胜一筹:二看用词,“销勘贤愚”“枉做”表达的是窦娥强烈的斥责,比“负屈衔冤”“哀告”的被动柔弱更能突出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坚强不屈具有反抗精神的性格,有利于揭示反封建的主题,爱憎情感分明,富有感染力。
【答案】17.(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 其言不让 舍瑟而作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答案】18.①将树皮剥下 ②起名为“奎宁” ③可开放黄花 19.迫在眉睫 一筹莫展 汗马功劳 20.青蒿素因为能迅速控制症状和杀灭疟原虫,并对脑疟有效,所以已为世界数亿的疟疾患者带来了重获新生的福音。
【知识点】熟语(含成语)、压缩语段、情境补写、选用句式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说“树皮能治疟疾”,后文是“晾干后研成粉末”,所以该空的意思是把树皮剥下来,据此可写“将树皮剥下”;
第二空,根据后文“但疟原虫对奎宁耐药性大”可知,此处的意思是将提取出的有效成分命名为“奎宁”,据此可写“起名为‘奎宁’”;
第三空,此空要填写“又被称为黄花蒿”的原因,即青蒿在秋深时节会开黄花,据此可写“可开放黄花”。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疟原虫对奎宁耐药性大,且奎宁对人体心脏的毒性大”可知,本句的意思是寻找广谱、抗耐药的抗疟新药的任务十分紧迫。所以可用成语“迫在眉睫”,解释为: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
第二空,根据“其中的有效成分是啥?如何有效地提取?能否加热萃取?”可知,该成语的意思是科学家们想不出办法来提取青蒿。所以可用成语“一筹莫展”,解释为: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常用于形容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第三空,根据后文“已为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疟疾患者带来了重获新生的福音”可知,此处指的是青蒿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可用成语“ 汗马功劳”,解释为:原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后泛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选用句式的能力。
第四自然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话说的是屠呦呦与同事一起从青蒿中得到纯度极好且又稳定的青蒿素,这是引出“青蒿素”这一陈述对象;第二句主要是介绍青蒿素的功效和作用,即“能迅速控制症状和杀灭疟原虫,并对脑疟有效”;第三句话是说青蒿素在世界上产生的巨大作用“为全世界数以亿计的疟疾患者带来了重获新生的福音”。
题干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来表达,可将二句作为原因,第三句作为结果,即表述为“青蒿素因为能迅速控制症状和杀灭疟原虫,并对脑疟有效,所以已为世界数亿的疟疾患者带来了重获新生的福音”。
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21.D 22.在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暑期档顶流”广汉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一眼千年,定格了古蜀先人对苍穹的向往。
【知识点】辨析并修改病句、标点符号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强调突出。
B.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C.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是语序不当。
结合“暑期档顶流”广汉三星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可知,“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表处所,应放在“‘暑期档顶流’广汉三星堆”的前面,可改为:“在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暑期档顶流’广汉三星堆”。
故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在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暑期档顶流’广汉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一眼千年,定格了古蜀先人对苍穹的向往”。
23. 作文
【知识点】引语式材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作为一篇材料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比较简单,只有两句话,一句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愚蠢和聪明本是一对不兼容的词,更不能同时来表述一个人是愚蠢的聪明人或聪明的愚人。这让我们想起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大智若愚”,常用的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等。既然打破了常规来这样说,这就表明了“愚蠢”和“ 聪明”在此语境下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这里,“聪明人”更多的是指,不肯吃苦,不想吃亏,只想走捷径,整天想着弯道超车的人,而“愚人”则多指埋头苦干,只知奉献,少有索取的人。另一句话则是材料的关键句,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立意的方向,一个人要想有所所获,有所发展,获得成就,必须学会下“笨”工夫,学会做一个“笨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强大,必须有踏实勤奋的精神,摒弃好高骛远的思想,摒弃浮躁的社会风气。题干要求写出“身处这个时代的你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作文具有时代性,指向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给予明确的导向。
在行文过程中,文章可以小到写一个人、一件事,体现出”智”与”愚”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以剖析一个社会、纵观一个时代、透视一个领域,揭示出被“聪明”掩盖着的“愚蠢”和貌似“愚蠢”的“智慧”。题材可大可小,至于体裁,议论文、记叙文、哲理性散文皆可使用。
【立意】1.做一个受人民欢迎的傻子
2.有时候显得愚蠢是一种聪明
3.经过了愚笨才会变得聪明
4.什么是真正的聪明、真正的愚蠢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高一语文试题
(摘编自李春《也说“木叶”》)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材料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
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
材料一:
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
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
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
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杨其波。”
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
(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
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
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
能是干爍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
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朗的清秋的气息。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要比“树”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
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
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检、棍子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
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
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
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密层层浓阴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
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
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
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
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
“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
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
不用“树”却用“木”。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
带来了整个疏明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
别。
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在古代汉话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而不用“树叶”,“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
A.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
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
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
B.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
C.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