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普通高中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普通高中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泸县普通高中共同体2025年春期高一半期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A(3分) 2. C(3分) 3.D(3分)
4. 总分结构:开头先指出百家争鸣时代各家有关于平等的共识,然后分别从儒家、墨家、道家三个角度阐述其平等思想,层次分明,条理清晰。(1分)
对比阐述:在阐述儒家思想时,将其 “人格平等” 思想与法家极端派别对比;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平等时进行对比,突出观点。(1分)
语言表达特点:
严谨准确:如在阐述儒家 “爱有差等” 时,用 “一般是指”“在基本生存的层次上,或者说,在恻隐的层次上” 等表述,限定范围,使语言准确。(1分)
引用论证:多处引用孔子、孟子、墨子、道家经典语句,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1分)
5.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 “保民” 思想主张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强调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权利。中国式现代化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平等,同样重视人民的基本权利。(3分)
体现人格平等: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等思想体现了人格平等精神,把他人视为与自己在人格上平等。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权利平等,体现了对人民人格平等的尊重 。(3分)
B(3分)
B(3分)
8.天真活泼:从六月和五月的拌嘴,如 “六月说,啥时供呢,还等月亮上来吗?”“六月白了五月一眼,跑掉了” 等语言和动作描写,可看出其天真活泼的孩童特点。(1分)
善良有爱心:摘到最后一只梨时,六月说 “还是给树留一只吧”,这一想法体现了他的善良和对自然的爱心。(2分)
性子急:嚷着要吃梨,好不容易等到中秋,爹说供完月亮才能吃,他就觉得月亮不通情达理,表现出其性子急的特点。(1分)
9. 以 “月亮” 为例
象征团圆:中秋之夜一家人一起供月、赏月,月亮升起,一家人静静地坐在院台上,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睦。(2分)
蕴含美好情感:月亮照到万家,孩子们对月亮充满好奇与想象,如守着水中月等情节,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分)
具有文化内涵:供月的仪式以及父亲所念的话语,体现了中秋这一传统节日中与月亮相关的文化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美德的传承。(2分)
以 “团圆” 为例
家庭团圆:中秋这天一家人一起摘梨、供月、赏月,虽中途有劳作等,但最终相聚在院中,展现了家庭团圆的温馨场景。(2分)
邻里和谐:孩子们给村里十二户人家送梨,村民回赠各种食物,这种互动体现了邻里之间的友好互助,是乡村人际关系团圆和谐的体现 。(2分)
人与自然的和谐:六月想给树留一只梨,父亲讲梨树成长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也是一种广义上的 “团圆” 。(2分)
10.ACF(3分)
11.D(3分) 12.B(3分)
13.(1)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1分)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1分)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抗秦却没有坚持到底。(2分)
(2)天下的百姓,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险,(2分)只能够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1分)这就是我所说的最大的隐患。(1分)
14.相同态度:都认为不应畏惧敌人,要积极应对战争。(1分)
不同措施:甲文主张六国联合起来,用赂秦的土地封赏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礼遇奇才,合力对抗秦国;乙文主张让士大夫崇尚武勇、讲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授行军布阵的方法,对缉捕盗贼的差役传授打击刺杀的技术 ,让百姓练习作战。(2分)
B(3分)
16.自然层面:指秋夜菰蒲等植物在风雨中发出的声音,营造出萧瑟、孤寂的秋夜氛围。(2分)社会层面:象征着国家动荡不安,战乱频仍,暗示时局的艰危。(2分)
情感层面:寄托了词人对中原沦陷、两宫被掳的悲痛,以及自己壮志难酬、孤臣泣血的悲愤之情。(2分)
17.(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
(3)鼓瑟希;异乎三子者之撰。(每句1分,有错别字就不再得分)
18.D(3分)
19 .①句 “向来素有‘川南小峨眉’之称”,“向来” 和 “素” 语义重复,应删去 “向来” 。修改后为:方山,素有 “川南小峨眉” 之称。(2分)
④句 “不仅方山以云海闻名,还有唐代‘黑脸观音’石刻”,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分句主语都是 “方山”,应把 “不仅” 移到 “方山” 后面 。修改后为:方山不仅以云海闻名,还有唐代 “黑脸观音” 石刻。(2分)
20 “活化石” 原指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至今仍存在的生物种类。在文中,“活化石” 般的建筑指泸州的张坝桂圆林、方山建筑、尧坝古镇等。(2分)
这些建筑承载着泸州的历史,如张坝桂圆林的古树诉说百年沧桑,尧坝古镇的青石板路、吊脚楼藏着盐商马帮故事等,它们见证了泸州的发展变迁,像 “活化石” 一样保留着历史的痕迹,同时又在现代社会中存在,与现代元素相互交融,所以 “活化石” 在文中指泸州那些承载着丰富历史且依然存在于现代的建筑 。(2分)
21 对联常识: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协、内容相关。
(1)秦氏房内《海棠春睡》联,“芳气袭人是酒香” 中 “芳气袭人” 是主谓结构,“是酒香” 是动宾结构。“嫩寒锁梦因春冷” 中 “嫩寒锁梦” 是主谓结构,“因春冷” 是动宾结构,且内容与秦氏房内氛围契合,所以此处应填⑧.(1分)
(2)薄命司的门联,“花容月貌为谁妍” 中 “花容月貌” 是并列结构,“为谁妍” 是动宾结构。“春恨秋悲皆自惹” 中 “春恨秋悲” 是并列结构,“皆自惹” 是动宾结构,且 “春恨秋悲”“花容月貌” 都与薄命司中女子命运相关,所以此处应填①。(1分)
(3)贾宝玉拟蘅芜院的景联,“睡足荼蘼梦亦香” 中 “睡足荼蘼” 是动宾结构,“梦亦香” 是主谓结构。“吟成豆蔻才犹艳” 中 “吟成豆蔻” 是动宾结构,“才犹艳” 是主谓结构,且内容与蘅芜院景致相关,所以此处应填③。(1分)
22 ①处,根据后文 “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是对楹联风格的列举,所以此处可填 “风格也多姿多彩” 。(2分)
②处,根据后文所举太虚幻境宫门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营造出浓烈悲剧氛围,可知此处应填 “情感上的悲戚哀怨” 。(2分)
③处,根据前文 “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结合后面所举太虚幻境联蕴含哲理,可知此处应填 “又以它的哲理发人深省” 。(2分)
23.范文
驭 AI 之马,行人类之途
在科技的浩荡浪潮中,AI 技术如同一匹脱缰野马,以风驰电掣之速闯入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能妙笔生花地写诗,能绘出美轮美奂的画卷,能在医疗领域精准分析报告,也能在教育场景中辅导作业、优化交通。面对 AI 的迅猛发展,有人忧心忡忡,认为它将取代人类;而我却坚信,AI 只是工具,真正的能力仍属于人类,我们应驭 AI 之马,行人类之途。
AI,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质上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每一次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新的工具,而这些工具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发明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如今的 AI 亦是如此,它为我们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在医疗领域,AI 可以快速分析大量的医疗数据,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在交通领域,AI 能优化交通流量,减少拥堵。这些都表明,AI 是人类拓展能力的有力工具,而非取代人类的 “敌人”。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部分人对 AI 取代人类的担忧。随着 AI 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能力,一些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确实可能被 AI 取代。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会被完全替代。人类拥有独特的创造力、情感和道德判断力,这些是 AI 无法企及的。以艺术创作为例,AI 可以生成诗歌和绘画,但它无法真正理解艺术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达,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探索,这需要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再如道德决策,在面对复杂的伦理问题时,人类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做出判断,而 AI 只能按照预设的程序运行,缺乏真正的道德意识。
为了更好地驾驭 AI 这匹 “野马”,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和掌握 AI 技术,让它为我们所用。在教育中,应该加强对 AI 相关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培养人类独特的品质,如创造力、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 AI 时代保持竞争力,不被技术所左右。
同时,社会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引导 AI 技术的健康发展。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确保 AI 的使用符合人类的利益和价值观。例如,在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等方面,需要有明确的规定,防止 AI 被滥用。
AI 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不应恐惧,而应积极拥抱。让我们驭 AI 之马,充分发挥它的工具价值,同时坚守人类的本质和优势,在科技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属于人类的辉煌篇章。泸县普通高中共同体2025年春期高一半期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春秋末到战国结束,是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时代,也是一个为后世提供了主要思想资源的“轴心时代”。数百年间,各家各派各抒己见,并多有交锋,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为同处这一时代的各家所共同享有的一些东西。这些共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世袭制解体的社会变动的积极推动、适应或至少消极的认可。而我们列出这些言论也可以说明,后世的平等趋向并不只是简单地顺应时势,而是还有一种深厚的价值资源,这种平等的趋势并不只是由下层本能地推动,而是在社会上层,在“大传统”中也有一种动力的支持。
儒家在意识到人有差别的同时主张人格的平等,这特别深刻地表现在孔子以“忠恕”为核心规范的仁学思想中,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由上面的话可以看出,“忠恕”的要求必须是在把他人视为与自己在人格上平等的前提下才能成立,才能做到,所以,在它后面隐含着的是一种“人格平等”的精神。我们甚至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忠恕一贯、人格平等的精神在儒家那里是其所有社会政治主张的核准。正是由于这一点,防止了儒家像法家中的极端派别那样将某一方面的平等推到极致,而使之变成丢失人乃至戕害人的东西。而儒学之所以要求视人如己,平等看待,又是与儒学恻隐仁爱的价值核心分不开的,这一点,可明白地见之于孔子的“仁者爱人”与孟子“恻隐为仁之端”的思想。儒学中又有“爱有差等”,仁爱要从“亲亲”开始的命题,但这一般是指比较积极意义、目标较高的爱,在基本生存的层次上,或者说,在恻隐的层次上,儒家主张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认为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对每个人的痛苦都有必要关心,每个人也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在墨子那里,“人格平等”则表现为一种摆脱了“亲亲”色彩的“兼爱”精神,墨子主张“圣王”要“以天为法”,“兼爱天下之百姓”、“兼而有之”“兼而食之”,对所有人公平无私,无有厚薄,例如他说:“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但他虽认为人均为“天之臣”,还是接受人有“幼长贵贱”,这一点和儒家一样。
道家的思想比较特殊,有一种非政治、甚至非社会的倾向,所以我们提出来在此总说。道家倾向于一种自然状态中的平等,即一种无别贵贱,毋分贫富,不问智愚的天然平等,这种平等自然包含着一种“人格平等”的意蕴,但又可说已经不止是一种“人格平等”,而且是一种“生命平等”乃至“物格平等”。这种平等是否能够建立当然是大有疑问的,但道家主要不在解释社会历史,而在给出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的理想。所以,他们特别反对“政治化”,或至少反对一种积极有为、进行干预的政治。例如:“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无知无欲,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何怀宏《中国古代对平等的诉求》
材料二:
与自由一样,平等也是人类一直以来尽力追求的共同价值之一,是一个社会成为美好社会的重要的伦理圭臬,加尔布雷思也把平等当作美好社会应该具备的基本禀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当作根本价值追求的现代化,同样以平等为美好社会的基本标准。
平等意味着人们在权利上能够获得公平对待。对于平等的含义,思想史上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不同理解构成了一个平等理论的谱系。李石对这一谱系作了详细列举,她认为,平等理论谱系中包括六种平等理论,即强调“平等存在”的平等理论,强调“法律-政治平等”的平等理论,强调“前途向才能开放的机会平等”的平等理论,强调“拉平社会境况的机会平等”的平等理论,强调“拉平社会境况和自然禀赋的机会平等”的平等理论,强调“福利平等”的平等理论。从这一谱系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平等具有四种内涵,即人格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由于人格、机会、规则等可以指向权利,因而平等的最为核心的内涵是权利平等。因为从根本意义上看,平等意味着人们享有道德和法律规定的相同地位、相等待遇,这种享有不受其它任何条件的影响。权利在社会中的具体内容就是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受教育权利等。
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社会诉求以平等为伦理圭臬。伦理圭臬即伦理标准,是主体在伦理价值选择上的标准,它既可以描述个体的道德选择标准,也可以表达一个社会或共同体的伦理选择标准。一个社会之所以被称为好社会,其依据就在于其是否选择了合理的伦理价值标尺,即社会伦理标准。社会伦理标准的具体内容多种多样,如公平、正义、良序等,其中重要的伦理标准之一就是平等。因为维护平等以提升伦理水准,是一个社会成为人际和谐共处、秩序良好的美好社会的基本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把平等作为其所建构的美好社会的伦理圭臬的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也追求平等,但其平等只是资本家和权势群体的平等,是资本平等地榨取剩余价值的权利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无平等可言,因而不是真实的平等。中国式现代化则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来维护人民权利平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走向美好社会。
--龚天平,赵艳艳《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社会诉求的伦理向度》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认为在基本生存层次上应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但在较高层次的爱上则有所区别。
B.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等级制度的否定,主张对所有人无差别地公平对待。
C.道家的“自然平等”思想强调社会状态的平等,以政治干预实现“损有余而补不足”。
D.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平等与西方式现代化追求的平等具有一致性,强调权利平等。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分析儒家、墨家和道家的平等思想,论证了中国古代思想中“人格平等”的多样性和深刻性。
B.材料二通过列举平等理论谱系,论证平等的核心内涵是权利平等,并以此为基础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
C.材料二在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平等诉求时,通过从平等理论出发,推理得出结论,属于纯粹的演绎论证。
D.两则材料都围绕“平等”展开论述,但材料一侧重于古代思想资源,材料二侧重于现,代社会的平等诉求。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人格平等”思想的一项是(3分)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兼相爱,交相利。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4.请从材料组织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概括材料一的论述特点。(4分)
5.请结合材料分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保民”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平等权利上的共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秋
郭文斌
太阳照到院墙上时,爹带了五月和六月到后院下梨。爹站在梯子上,下低枝的梨,阳光在树缝流淌,梨也在爹的手里流淌。一只只梨回家似的往爹手里赶。①爹把手一伸,一只梨就扑过来,把手一伸,一只梨就扑过来。不一会儿,爹胳膊上的竹篮子就满了。给我一只呀,六月说。爹说,还没供呢。六月说,树早供过了。爹说,咱还没供呢。六月说,啥时供呢,还等月亮上来吗?爹说,对啊,明知故问嘛。六月说,那让人咋等得住,把人牙都等长了。五月说,那好啊,正好可以当拴狗橛啊。六月白了五月一眼,跑掉了。
平时六月嚷着要摘梨吃时,爹总说等到八月十五。好不容易等到了,爹却说要等到供完月亮。六月觉得这月亮太不通情达理了。又觉得这样想有些不恭敬,于是回到树下,看爹下梨。只见爹把手往梨上一搭,梨就自动落在爹手里了,像早等着爹似的。
高枝上的梨够不着,爹看六月。六月明白爹的意思,开始上树。爹说等等。五月跑回去取了娘给她用碎布拼的花挎包从六月头上挎下去,六月看上去像一个披红出征的战士。六月上树的动作之快跟猴子差不多。爹仰着头,举着篮子。六月摘完一个枝,下来把挎包里的梨腾到爹手里的竹篮里,摘完一个枝,下来把挎包里的梨腾到爹手里的竹篮里。
摘到最后一只梨时,六月的心突然一软,住了手,回头看爹。爹用目光询问六月什么意思。六月说,还是给树留一只吧?爹就嗨的一声笑了,说,如果你想留,就留一只吧。六月刷的一下从树上溜下来。②再看眼前的梨树,轻松了许多。五月上前拍他身上的土。爹从筐里挑了两只掉在地上摔开口子的给六月和五月。六月说,不是说要等供完月亮才能吃吗?爹说,不全的果子不能供。六月问为啥。五月说这还要问吗。六月说我又没问你。五月说我也没给你说。说着,在衣袖上擦擦土,吃了起来。六月心里对五月生起佩服,人家和自己打嘴仗,没忘擦梨身上的土,自己还在想下一句话呢。就立即咽掉下一句话,干脆省了擦这一环节。第一口梨到嘴里时,六月明白了为啥叫它化心梨。
回到屋里,爹让五月和六月数数一共多少梨。
五月要说话,六月抢在前面说,八十五。爹问,这梨怎么分呢?六月抢先说,给卯子家五个,剩下的全是咱们的。爹看五月。五月说,还给瓜子家五个。爹奖励给五月一束赞赏的目光。然后说,正月十五爹让你们给卯子和瓜子家送灯盏,是因为卯子家有孝不能做,瓜子家不会做,其他人家都有,可这化心梨啊,村里就咱们家有,你说该怎么办?五月说,那就每家一只。爹摇了摇头说,一只怎么能够送人。这梨树要长成,需要阳光、水等等。阳光不是咱们家的吧,水不是咱们家的吧,梨给大家尝尝才有味道。
装了梨的绣花挎包有些沉。
汪汪汪。听见狗叫,杏花从院里跑出来,抱了狗的头。五月六月迅速进门。五月把身子一扭,六月从包里往出掏梨。
够了够了。杏花娘过来把挎包口子系上了。六月说,我爹说每家五只,放不够他会生气的。杏花娘说,你爹也真是,就一棵梨树,能结多少呢,全贡献了。六月坚持又掏出两只,然后告别。杏花娘让他们等等。五月六月要走,被杏花拦在门口。不多时,杏花娘端了一碗花红过来,解开五月身上白的挎包,倒在里面,说,这是讲究。
③五月六月往出走时挎包是满的,往回走时更满。二人往面板上一边掏东西,一边给娘做解说。往出走时,他们心里多少有些舍不得,这一树梨可是他俩看着长大的。当把六十只梨送到十二户人家,看到伯伯婶婶们的感激,听到他们的夸奖,特别是当他们从家里搜寻着给他俩装各种好吃的东西时,他们就为出门时的小气惭愧。现在,厨房面板上多了数不清的菱瓜、苹果、花红、玉米等等。
吃过午饭,爹和娘要上地。六月说过八月十五还上地啊。爹说,土豆也想回家过八月十五呢。六月一愣,心想爹说得对。六月看爹,爹已经扛了锄往出走了。
夜色大幕一样落下。
月亮升起来了。六月跑到上房,把准备好的供桌抱到院里。桌上有五谷、瓜果、净水,热气腾腾的月饼,还有月光。
爹点燃一炷香,插在香炉里,说:
日月无声,昼夜放光
天地不语,万物生长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君子盛德,耕耘无声
平时再寻常不过的院子,一下子神秘起来。然后,一家人静静地坐在院台上赏月。
赏了一会儿,娘说天凉,进屋把窗子关上了。五月和六月不愿就此结束。他们到后院看了看梨树,并排坐在院台上,撑着下巴,静静看着月上中天。
六月说,你说这月亮,天上只有一个,却能照到万家来。五月说,因为它在天上。六月说,看来,我们得想办法到天上。五月说,那你得变成鸟。六月说,爹说过鸟飞的那个天其实并不是天,真正的天是人的心。
夜深了,五月和六月准备回屋睡觉。六月看见一个月亮小子。姐你看,月亮在喝水哩。五月看见台上的小花碗里果然有一个月亮。六月跑去厨房,转眼间抱了一摞碗来。五月会意,到上房提了水壶。
五月和六月发现,只有水安静下来,月亮才会出现。有多少碗,就会有多少月亮。六月觉得这些道理太大,太厚了,厚得他想不透。原来月亮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的。六月说,只可惜,再没有碗了。五月说,够了,娘说做啥事够了就行。④二人蹲在桌前,静静地守候着被他们养在水里的月亮。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对话展开叙述,描绘了乡村生活场景,展现淳朴的民风民俗;日常生活语言的使用,增添了平淡醇厚的韵味。
B.孩子的奇特想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没有结果的争论、稚拙的语言与不切实际的想法,又让人感到啼笑皆非和无奈。
C.小说的空间转换与时间变化自然有序,从“阳光在树缝里流淌”到“夜色大幕一样落下”,节奏舒缓,呈现一天的生活。
D.父亲告诉孩子梨树成长所需的阳光、水不是自己家的,杏花娘倒花红回赠是一种“讲究”,这些细节具有化育人心的力量。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使用反复手法,强调了梨成熟后一只一只“扑”到人的手中,赋予梨以人的情感,用语新颖独特,有力地表现了中秋丰收的喜悦。
B.句子②中的“轻松”一词,写出了梨摘完后梨树“如释重负”的感觉,也写出了六月下树动作的轻快,以及因受到父亲认可而内心轻松愉快。
C.句子③两次写挎包“满”,出门时是装满了梨,回来时是装满了村里人赠送的蔬菜瓜果,在与他人分享东西过程中,两个孩子收获了成长。
D.句子④描写两个孩子守候水中月,富有画面感,“养”和“守候”突出了呵护与留住美好的意愿,增强了象征意义,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8.请结合院落摘梨部分的内容,简要分析六月的形象特点。(4分)
9.小说围绕农历传统节日“中秋”展开故事。请从“月亮”或“团圆”中任选一个关键词,谈谈你对这篇小说意蕴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六国论》)
乙文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选自《教战守策》)
10.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A而用之B不以渐C使民于安乐D无事之中E一旦出身F而蹈死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率,意思是“全都”与《论语》“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率”意思不相同。
B.其,意思是“这”,与《谏太宗十思疏》“其可忽乎”中的“其”字义不相同。
C.为,意思是“替”,与《阿房宫赋》“为秦宫人”中的“为”意思不相同。
D.所以,意思是“用来”,与《齐桓晋文之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中的“所以”词义相同。12.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先双重否定,后又设问,因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而且逻辑性也非常严密。
B.甲文第二段主要使用对比论证,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数量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数量与战败的损失数量相差不大。
C.乙文作者的观点认为,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D.甲乙两文都提到,向敌国奉送财物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会助长敌国的侵略野心和气焰,引来战争的下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分)
(2)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4分)
14.乙文中提出“战者,必然之势也。”面对“战争”,甲乙两文作者有何相同的态度?应对措施又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
张元干①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
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②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③,泣孤臣吴越。
【注】①张元干(1091年-1170年),南宋初期词人。②唾壶: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③龙沙:沙漠,泛指塞外,这里指宋徽宗、钦宗囚禁的地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以“雨急云飞”起笔,渲染动荡萧瑟的秋夜氛围,形象暗示时局艰危。
B.“谁家疏柳低迷”两句,以疏柳、流萤点缀画面,冲淡了开篇的肃杀之气。
C.下阕“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全词的主旋律,直抒抗金复国的壮怀。
D.结尾“泣孤臣吴越”以“孤臣”自指,呼应“危樯清绝”,凸显孤愤与悲怆。
16.请结合全词分析“秋声”这一意象的多重意蕴。(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写作时,要用反问句强烈斥责统治者对民财极尽搜刮但使用起来全不珍惜,可以引用《阿房宫赋》中的“ , ”
(2)《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交代了作者详细回信说明的理由。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一句以动作描写表现曾皙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回答中曾皙说和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的一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泸州,这座被长江与沱江滋养的“酒城”,不仅以美酒闻名,更藏匿着无数自然与人文胜景。总以温润的姿态将历史与山水酿成诗。
张坝桂圆林的万株古树,虬枝如铁,诉说着百年沧桑,绿荫蔽日。这是中国北回归线上最大最古老的桂圆林。漫步其间,仿佛走进时光隧道-枝叶间漏下的碎金般的光斑,是岁月写给大地的情书。
①方山,向来素有“川南小峨眉”之称。②如果说桂圆林是凝固的时光,方山便是流动的画卷。③山顶云海翻涌时,宛如仙境;晨曦初露时,雾气如白练缠绕山腰;正午时分,又似千军万马奔腾而下。④不仅方山以云海闻名,还有唐代“黑脸观音”石刻,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令人惊叹。⑤虽历经风霜,眉目间仍透出唐代匠人的虔敬与灵动。
尧坝古镇的青石板路,蜿蜒如一首古老的民谣。明清吊脚楼的木纹里,藏着盐商马帮声嘶力竭的吆喝声;檐角悬挂的红灯笼,却与游客的相机快门声达成了奇妙的和解。这些物件既承载着历史,也默默注视着现代游客的喧嚣与赞叹。
泸州的灵魂在酒香里,在江涛中,更在那些“活化石”般的建筑褶皱间。
18.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使用与文中加点处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衣带飘逸,姿态曼妙,堪称古代艺术中的瑰宝。
B.某些商家推广的“健康”零食,添加大量糖分,消费者需警惕这类宣传陷阱。
C.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既是洒脱超然的写照,也是逆境中的精神铠甲。
D.闽宁镇能在20年内变成“金沙滩”,是每一个扶贫干部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
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解释第五段中“活化石”在文中的含义。(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红楼梦》的楹联,与一般楹联一样,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观赏性。由于其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包罗万象, ① :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一)意境上的恬静幽远。“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兰风蕙露”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藕香榭”联),自然地引发读者去遐想,去幽思,去体味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钟灵与静谧。(二) ②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太虚幻境宫门联),几多感慨与凄楚,几多惆怅与哀惋,似乎是一曲忧郁的洞箫,令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 ③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着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
21.“红学”爱好者李明同学买了一套《红楼梦》的对联和诗词,结果不小心将其中一些的顺序打乱了,请你根据“不同的题写处所”和对联的有关常识,帮他进行整理。(3分)
①春恨秋悲皆自惹 ②杜若香飘明月洲 ③吟成豆蔻才犹艳 ④毫端蕴秀临霜写
⑤琼浆满泛玻璃盏 ⑥幽窗棋罢指犹凉 ⑦偷来梨蕊三分白 ⑧嫩寒锁梦因春冷
(1)第5回,秦氏房内《海棠春睡》联: ,芳气袭人是酒香。
(2)第5回,薄命司的门联: ,花容月貌为谁妍。
(3)第17回,贾宝玉拟蘅芜院的景联: ,睡足荼蘼梦亦香。上面三副对联空缺部分的序号分别为:
(1) (2) (3)
22.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介入人类生活。它可以写诗、绘画、聊天,还能分析医疗报告、辅导作业、优划交通。面对AI的快速发展,有人担忧,它将取代人类;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工具,真正的能力仍属于人类。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