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答案:B解析:B项错误。材料第6段明确指出“数字化孤独”是“技术发展、群体心态和社会变迁的共同作用”,而非“主要与技术发展有关”。选项B将原因单一化为“数字媒介的单向侵蚀”,忽略了群体心态(如边界意识)和社会变迁(如快节奏生活)的作用。2.答案:C解析:C项正确。材料第7段提到“大量无差别的数字关联替代了具有情感意义的人际关系”,与选项C的“点赞之交无法替代情感关系”一致。A项“导致能力退化”表述绝对化,材料第3段仅说“意愿显著退化”:B项“平台强制戴面具”错误,材料强调用户主动“美化自我”;D项“彻底戒断”与材料第11段“戒断不现实也无必要”矛盾。3.答案:A解析:选项B将复杂问题简单归因于“线上互动频率”,忽略了其他关键因素,属于片面推断。材料承认数字边界(如“朋友圈限权”)是保护隐私的合理手段,主张“使用者主动界定交互方式”而非一刀切取消,选项C的观点与材料矛盾,属于错误分析和评价;选项D以道德批判替代客观分析,曲解材料对“边界感”的中性描述,属于主观臆断。4.答案:①线上狂欢与线下疏离:沉迷线上社交,现实交往能力退化(如“社恐”情绪):②数字身份信任危机:媒介身份不真实(如“拟态环境”“面具起舞”),导致美化自我与怀疑他人:③浅层交往期待与亲密认同断裂:追求“亲密陌生人”却因社交过载难以建立深度认同(如“情绪价值争夺”)。评分标准:(每点1分,三点4分);关键词需包含“线上/线下”“信任危机”“浅层交往”。5.答案:①技术层面原因:社交媒体构造碎片化浅层连接替代深度关系(如“点赞之交”),数字身份不真实(如“拟态环境”)。措施:提升数字素养,理性识别网络形象(如警惕“技术遮蔽”),主动筛选深度关系:利用技术优势拓展联系,强化线下互动(如视频通话辅助面对面交流)。②群体心态层面原因:过度强调边界,追求虚拟自由而逃避现实措施:适度开放心理边界(如调整隐私设置),在信任与隐私间寻求平衡:参与线下社群活动(如兴趣小组),重建“附近”的真实社交网络。③社会层面原因:社会快节奏切割时间(如齐关尔所言“刺激麻木化”),导致社交断裂。措施:规划连贯社交时间(如固定每周深度交流),避免浅层交往中断;主动减少碎片化社交(如限制刷屏时间),专注高质量互动。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需结合“技术、心态、社会”三层面提出对策。答案需紧扣材料逻辑:技术层面回应“数字身份信任危机”(材料第4段),措施需结合“提升媒介认知”与“技术辅助”;心态层面回应“边界意识过强”(材料第7段),措施需结合“调整隐私设置”与“重建附近关系”:社会层面回应“快节奏切割时间”(材料第8段),措施需结合“连贯时间规划”与“减少碎片化”。以下情况不给分:脱离材料空淡“加强沟通”“回归传统”等无效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选项D的表述不正确。①母亲虽不擅长传统家务,但“为母则刚”并非仅体现在操持家务层面。文中母亲在物质匮乏时仍为女儿购置花裙子(“给我买条花裙子”“老师和同学都很茨慕”),在乡村文化贫瘠时主动推广广场舞(“教村里的妇女们跳广场舞”),这些行为都体现出她以独特方式守护子女尊严、寻求自我价值的坚韧。②“没有家庭主妇的压力”与文本矛盾。文中母亲面对丈夫疏离(“睡涵洞都不回来”)、女儿失学(“决定不让我上学了”)等困境,始终以沉默承受生活重压,这种隐忍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刚强”。选项D将“为母则刚”狭隘理解为家务能力,忽略了人物在时代裂变中的复杂生存状态。分析:A.正确。奶奶最初因母亲美貌花费高价不满(“吃了大亏”),后发现母亲绝对顺从(“让开花就开花”),符合“省心”评价。高二语文学科答案第1页共6页2024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数字时代,信息通信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互联的方式,智能手机和无线互联网成为人们彼此相连的端口,传统上面对面的交往模式开始被虚拟化的数字连接取代。在社交平台中,每个人似乎都可以与他人便捷相连,摆脱现实空问中传统社会关系的束缚,在流动的数字空问中构建自己的社交边界,获得控制社交距离的自主权。一种连接在场、自由联合、精准陪伴的“浅度交往”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新型社交方式,“寻找搭子”“云端爱情”“止于点贽”正是这种新型社交方式的鲜活写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平台寻找陪伴与情感支持。但在轻便快捷的交往方式背后,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却日渐稀块。渴望亲密与社交倦怠的矛盾心理让不少青年人对深度的亲密需求失去信心,递避人际交往中的时间成本与情感付出,陷入原子般的“数字化孤独”之中。“数宇化孤独”本质上是网铬社交在人们情感结构上的投射。这种由图文符号与信息交互构造的网络社交只是产生一种碎片化的浅度连接,与生活世界中由在地关系、群体协作、社会活动交织出的人际网络彼此琉离,从而促生了一种孤独的心理状态。它的形成指向当代青年群体社交形态的三个特点,首先,当代青年群体沉迷于线上交往的狂欢,但缺乏线下的聚合与沟通。互联网创造了高度自由且个性的参与机会,反而让现实场景中的交往显得吃力且束缚重重,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社恐”来形容这种丧失自由感与自主权的情绪感受,试图以逃离的方式重回由数字技术构造的想象空间,理解他人与调整自我的意愿显著退化。其次,青年群体透过数字化形象与他人进行交往,却也因此陷入对数字他人的信任危机。一方面,数字化的媒介身份并不完全可信。当自我对他人的理解完全建立在对方的个人叙述与符号展演上,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由对方打造的“拟态环境”之中,文字和图像很可能是精心构建的技术遮蔽,数字技术与数码物的传递无法取代面对面互动带来的信息流露与经验感知。另一方面,数字化的媒介身份并不完整真切。在“带着面具起舞”的社交平台中,精心展现的网络形象只能反映个体的一部分特征,这种完美的幻豪虽然能带给人理想自我的瞬时满足,却也造成了一部分信任感的缺失,导致美化自我与怀疑他人同步而行。再者,青年群体对大规模的浅层交往抱有期待,却在寻找“亲密陌生人”的过程中屡屡失望。亲密认同的形成有赖于人际过程中“自找袒露与他人回应”的循环。数字技术与社交平台扩大了人的沟通范围,亲密认同的对象似乎可以跳脱出熟人关系,拓展为网络中的陌生人,但这种亲密且陌生的交往状态却容易断裂。由于社交过载,人们缩减了给子社交好友情感支持的平均深度,自我袒露难以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也难以在诉说者与倾听者之间建立彼此认同,反而出现了双方对情绪价值的争夺与计算,“数字化孤独”映射出当代青年的社交困境,背后涉及到的是技术发展、群体心态和社会变迁的共同作用。一方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使得青年群体可以便捷地接入各类社交媒体,社交蝶体平台将大量、远处、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汇聚在一起,使得遥远的联系得以建立,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低成本交友的机会。但相较于面对面交往,互联网上建立的联系更多是一种均等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pdf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