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十一章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课题名称:《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
教学知识点:极地自然环境特征、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表1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与解读分析
内容要求 内容解读
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在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殊性的基础上,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帮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极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设计理念
以“极地旅行”为情境主线,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探究极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科学考察的价值及环境保护的责任,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
三、教材分析
章节联系与地位分析:本章作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终章,以极地地区为典型案例,旨在通过特殊自然环境的剖析,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具体知识内容分析:教材内容紧扣课标要求,通过“自然环境特殊性—科学考察价值—环境保护责任”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必要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最终形成“保护极地即保护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图1 第十章第一节内容结构
四、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七年级学生已掌握基本读图技能,能够初步描述区域地理位置;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抽象话题有浅层认知,但缺乏联系实际案例的深度分析能力;同时,学生好奇心强,对极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如企鹅、北极熊)和科技探险故事(如中国科考站)兴趣浓厚,这为情境化教学提供了切入点。
学习困难:学生对极地特殊地理现象(如跨经度范围等)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难以通过平面地图理解三维空间特征;在分析南北极气温差异成因时易陷入单一归因误区,难以综合多因素逻辑推导。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 区域认知:通过地图,描述南北极地理位置及范围。
2. 综合思维:结合海陆、海拔等因素,解释南极比北极更冷的原因。
3. 人地协调观:以极地旅游为例,思考极地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针对极地的环境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极地自然环境特征;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极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六、教法、学法与教学策略
1.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
2.教法指导:准备地图材料、提供教学设备等。
图2 教学思路
七、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南极旅客数量数据,提问:“为何极地旅游如此吸引人?”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极地独特景观与探险魅力。 激发兴趣,引出极地自然环境主题。
新课推进①:解密旅行目的地——极地自然环境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1.展示南、北极地区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其大致范围和组成部分。 【教法指导】除了解大致纬度范围外,引导学生观察南北极地区跨越的经度范围——360°。 2.展示南极、北极旅行线路,引导学生在地图中标出大致路径,并思考为什么两条线路出发时间不同 3.观看视频,认识南北极地区独特的生物,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的动物有何特点?与当地的环境有何关系? 4.小组活动:“北极熊观察员”VS“企鹅导游” 结合书本材料,说出北极熊和企鹅生活环境的差异,思考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 1. 2. 3.皮毛厚、脂肪多——御寒 4. 掌握极地地理位置,理解季节对旅游活动的影响,认识极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过渡:极地不仅吸引游客,更是科学家的“天然实验室”。
新课推进②:评估旅行特殊体验——科学考察价值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1. 播放视频,提问:为何要探索极地?南北极有哪些丰富的资源?
2. 指导学生在图中标注中国科考站,分析其建筑设计特点(如架空防积雪)。 【拓展】冰芯——环境变迁的载体 播放视频,了解如何用冰芯推知古气候环境特征。 1.观看视频后,归纳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并列举极地资源(矿产、生物、淡水等) 2.找出我国极地科考站的主要位置,并思考泰山站建筑设计特点与功能。 理解科学考察的价值,培养实证思维。
·过渡:极地旅游项目的火爆及人类活动,对极地的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新课推进③:旅行开发争议——环境保护责任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极地的环境问题,并思考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动 阅读材料,归纳环境问题:燃油泄漏污染、野生动物受扰、生态环境破坏...... 措施:1.国际:《南极条约》、《北极海洋石油污染预防与应对合作协定》等 2.游客: 强化环保责任意识,培养人地协调观。
课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