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第二单元历史单元分析本单元主要包括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革。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呈现古代、近代、现当代生产技术、劳作方式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主要涉及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则介绍了近代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现代科技在各个领域的具体成果,进一步阐释了现代科技进步在推动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改变方面的意义。在中外历史上,人类农业生产工具、手工业生产工具和其他生产工具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近代之后的机器大生产、人工智能技术等一系列成果更是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导致人类生产方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古代农业出现过家庭式劳作、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出现过家庭式劳作和作坊式劳作。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更是推动了人们的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趋势、新特点。在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中,劳动人民凭借其勤劳和智慧深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①运用表格、时间轴等梳理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变历程。②通过分析、解读史料,认识古代生产工具的巨大进步。③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劳作方式的发展演变,认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④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学习目标重点: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进。难点:认识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学习重难点导入新课新课讲授问题探究一: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总结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变的特点。角度 特点从制作材料上看 由自然材料到金属材料从制作方法上看 由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从使用动力上看 由人力、畜力到自然力从农具种类上看 从单一性到多样性新课讲授请大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的原因。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有关。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系的。——摘编自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青铜礼器是祭祀的神圣用具,反映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青铜礼器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物质载体;青铜礼器是个人对社会资源支配能力的象征,是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新课讲授铁制农具为什么会大规模推广?又带来怎样的影响?原因:质地坚硬、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影响:提高农具质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从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转变,小农经济形成,进而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广泛使用于农业生产,孟子曾问他的弟子陈相说:“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这说明当时“铁耕”已是很平常的事情。建国后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主要有铁铧、镢、锄、镰等。铁农具的推广和使用,有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的提高、牛耕在战国时期更加普遍。铁农具和畜力的结合,为深耕细作提供了条件。《韩非子·外储说上》说:“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如果没有畜力和铁农具,深耕细作是不可能的。——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新课讲授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经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各国变法,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到封建制度确立。思想:出现百家争鸣。材料一 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促使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摘编自高丽娟、王川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根据材料,概括黄道婆技术革新的特点并对黄道婆进行评价。问题探究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特点:善于学习借鉴少数民族人民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技术创新全面。评价:促进民族交流与民族团结;推动棉纺织技术的革新;促进我国棉纺织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或高度智慧。 黄道婆,宋末元初棉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府人,历经磨难流落崖州。当地黎族人民的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虚心学习,并且融合黎汉两族纺织技术的长处,成为纺织能手,和黎族人民结下深厚的情谊。黄道婆年迈后得以返回家乡,她不仅把自己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着手革新出一整套擀、弹、纺、织的工具,特别是其创制的三锭脚踏纺纱车,使纺纱效率大为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深受百姓敬仰,后人尊称她为“布业始祖”。马克思曾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两根纱的纺纱工人,几乎和双头人一样不易找到”。——摘编自丁静静《黄道婆棉纺织技术革新与江南经济社会发展》黄道婆纺织机新课讲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当时能制造和使用结构如此复杂和精密的工具因素是什么?下面为“花机图”,史书记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劳动人民的智慧;科技(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政府的支持。新课讲授中国古代冶炼业的进步。方式 工具 作用锻打 (小型) 土炉 熔化金属原料锤 打击金属原料锉 磨平金属铸造 (大型) 坩锅 熔化金属范 定型 商周时制作青铜器定型 战国后制作铁农具东汉 水排 冶铁鼓风工具新课讲授土炉:熔化金属原料锤:打击金属原料锉:磨平金属坩埚:熔化金属原料范:使液态金属成型锻打小型器具铸造大型器具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橐鼓风,将空气送入冶铁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新课讲授金属冶炼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材料一 商王朝时期,青铜器得到空前发展,其器物外观厚重,冶炼材料优良,制造规模宏大,尤其是青铜器物已经远远超出其实用价值,更多的是强调其社会价值,绝大部分青铜器物被用作祭祀的礼器。——摘编自崔菁《中国古代的金属艺术》材料二 当中国步入铁器时代之初,冶铁技术便快速发展起来。战国和两汉时期,铁犁和牛耕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铁器制造也得到了极大发展,此后中国冶铁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顶尖水平。——摘编自王志豪、王前进《浅析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象征,在国家管理上起到一定的作用;铁器的出现,推动了铁制农具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金属冶炼的发展带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课讲授问题探究三: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含义: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新课讲授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有哪些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土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过渡。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春秋战国开始,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这种男耕女织、以织促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摘编自《历史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班固《汉书》新课讲授原因:铁犁牛耕的推广(根本);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以织促耕,自给自足。影响:积极: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保证徭役和赋税的征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局限:承担沉重的徭役,易受天灾的影响,十分脆弱。新课讲授问题探究四:中西方的庄园经济。新课讲授材料一 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据考证,当时为北来士族庄园建立重镇的会稽,直到刘宋时期也还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庄园使仓皇离乱的士族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所。颠沛流离的移民重获安家立业之地。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旱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摘编自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材料二 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新课讲授特点:田庄是一个包括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单位,东汉末年的庄园经济不单纯是生产组织,也有军事组织的作用,都呈现出庄园武装化、堡垒化的趋势。根据材料,指出东晋南朝庄园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庄园经济的特点。原因:土地私有制的迅速发展;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士族和大量民众的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江南土地资源丰富;门阀势力兴盛。新课讲授中古时期的西欧庄园经济又有哪些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进行概括。材料一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材料二 (庄园制下)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摘编自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护庄园的社会秩序。新课讲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与中古西欧庄园经济的异同。区别 小农经济 庄园经济异 土地 自耕农拥有少量土地 主要归领主所有,农民可领少量份地积极性 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 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赋税 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 农民受领主剥削,向领主缴纳租税同 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都受到封建地租剥削 新课讲授指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问题探究五:古代手工业劳作方式。官营手工业发达。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例: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享誉世界。例:“丝国” “丝绸之路” “瓷器大国”;手工业者往往是世代相传,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家庭纺织民间冶铁作坊官府纺织作坊新课讲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特点和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官营手工业借用政治特权占据强大的垄断地位,国家又掌握着对流通领域的控制,这一切使得私营手工业在劳动力、原材料、市场、技术设备等方面均处于被挤压的劣势。而控制着大量资源的官营手工业的许多产品却不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因而也限制了市场的扩大,严重阻碍了私营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摘编自赵屹《浅析明代官营手工业组织管理机制》特点:拥有强大的经济特权;产品主要满足政府的需要;缺乏扩大市场的动力。影响:促进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创新;阻碍了私营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课讲授特点:父子相传(家族内传承)。原因: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封闭性;官府的干涉和控制;手工业内部错误的竞争观念。影响:有利于工艺传承,保证工艺水平;从长远来看,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在技术的传承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工、商皆谓家专其业以求利者。——《唐六典》当堂训练高考试题荟萃【练习1】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当堂训练高考试题荟萃【练习2】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C当堂训练高考试题荟萃【练习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A当堂训练高考试题荟萃【练习4】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A当堂训练高考试题荟萃【练习5】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当堂训练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高考试题荟萃(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当堂训练(1)发展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外来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高考试题荟萃当堂训练典型例题分析【练习1】宋代吉州地区匣钵制造业规模较大,匣钵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别名,如“万”“张”“曾”“朱”“日”“小”等,字迹很深,两边隆起,应是胚胎硬化以前刻上去的。由此可推知,当时( )A.家庭手工业作坊技艺高超 B.金属冶炼业发展较快C.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 D.匣钵制造业分工细密C当堂训练典型例题分析【练习2】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以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局限性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B当堂训练典型例题分析艺徒制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徒弟对师傅唯命是从,师傅则将所掌握的技术经验用专业性的行话传授给徒弟。技术传授没有模式,依靠师徒之间心理的传授和领悟,其内容涵盖工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艺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不注重学历,只注重其就业价值,只重视操作而不重视理论的追寻。学徒主要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为了保证技艺和秘诀的代代相传,学徒视师如父,师傅视徒如子。师傅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为竞争的需要或其他原因,对技艺的传授层层设限,甚至不将一些特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徒弟,导致一些技艺的失传。——摘编自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艺徒制》【练习3】当堂训练典型例题分析(1)特点:注重言传身教;技能传授以心传为核心;技艺传授细致周全;重实践轻理论;重视技艺传承;伦理色彩浓厚;技艺传承具有保守性。(2)原因: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小农经济、手工业生产);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艺徒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艺徒制形成的原因。课堂小结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