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地球自转
特征
方向
周期
速度
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原因
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四季的更替
原因
意义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西向东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5°/h
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地球自转
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地转偏向力
产生时差
规律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黄赤交角:23°26′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哥白尼:
“地球绕太阳公转”
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提出地球绕太阳公转(Revolution)。
与地球自转现象相比,地球公转现象更加抽象。自哥白尼“日心说”建立后,人们就试图从各种角度来证明地球的公转。
几百年时间陆续找到了地球公转的物理证据和天文观测证据,
证实了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共同绕日公转。
日心说
1.概念
二、地球的公转
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
太阳
公转轨道
二、地球的公转
方向?
公转轨道
2.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太阳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多久?
365日5时48分46秒
365日6时9分10秒
1年
3.周期
365日6时9分10秒
恒星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回归年
“日常生活”
“真正周期”
地轴也有周期性旋转
大陀螺
为什么有差别?
二、地球的公转
4.速度
A
B
二、地球的公转
速度最慢
角速度:57 /d
线速度:29.3km/s
远日点(7月初)
“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
速度最快
角速度:61′/d
线速度:30.3km/s
近日点(1月初)
太阳
地球
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
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称等面积定律,指的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Kepler, the Second Law of Planetary Motion
近日点
远日点
思考
Think
春分点和秋分点把地球公转轨道等分为两部分。通常年份,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数是179天。
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
四季更替
陪你 走过春夏秋冬
案例
Case
地球自转和公转轨道面有何关系?
歪的?
1.概念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的交角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黄道平面
23.5° ①
黄赤交角
①黄赤交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从1984年起,天文学上用的黄赤交角的数值为23°26' 21"。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两面: 指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
一轴:地轴
三角度:
指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5°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5°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01
02
03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两小儿辩日
太阳早晨近,中午远
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太阳早晨远,
中午近
图1.5 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北半球)
“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范围”
当太阳的平行光照射地球,直射点在哪里?
思考
Think
同一时刻直射点
有且仅有一个
1.如果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重合,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是否发生变化?
思考
Think
在赤道,不变化
公转轨道
太阳
2.黄赤交角使直射点的位置发生怎样的变化?
思考
Think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公转轨道
太阳
3.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者变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思考
Think
公转轨道
太阳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 极圈纬度 回归线纬度
变大
变小
变大
变小
变小
变大
变大
变小
图1.6 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示意
图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
2.回归运动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 26'之间的往返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北纬23°26’
北回归线
“回归年”
南纬23°26’
南回归线
活动
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1.在图上绘制三条平行且等距的直线,
分别表示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23°26 N
0°
23°26 S
活动
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23°26 N
0°
23°26 S
春分
3月21日前后
夏至
6月22日前后
秋分
9月23日前后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次年春分
活动
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3.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23°26 N
0°
23°26 S
春分
3月21日前后
夏至
6月22日前后
秋分
9月23日前后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次年春分
西方公历:
“与月相不能对应”
中国农历:
“回归年、月相变化均能适应”
自学窗
《授时历》——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
除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外, 郭守敬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主持京杭运河通惠河段的开凿,负责西夏
(今甘肃东部、宁夏、内蒙古西部一带)治水。
郭守敬还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运用海拔概念进行大地测量的科学家,这是对地理学的一大贡献。
郭守敬
公元1276年,郭守敬主持编制新的历法。为完成这项划时代的任务,郭守敬发明、创制许多当时十分先进的测量仪器
其中,在古代浑天仪基础上简化、制造的简仪,是郭守敬发明的最重要的天文观测仪器,其刻度精细,比西方国家类似仪器早了300多年
(1231年一1316年)
元朝著名的科学家
自学窗
《授时历》——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
利用这些仪器,郭守敬在全国设置27个观测台站,开展大规模的观测活动。他主要进行了日影、北极星高度、春分秋分日出日落时间等的测定。观测台站分布范围广,北至64.5°N,南至15°N,东至128°E,西至102° E。在掌握大量一手测量数据的基础上,郭守敬结合历史记录中部分比较准确的数据,计算出一年的长度是365.2425日。这个值与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甚小
郭守敬于1280年完成了新的历法——《授时历》,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精确的历法,也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历法。
郭守敬计算的回归年的精度与后来世界通用的公历一致,但比公历早300年。《授时历》编制不久即传播到日本、朝鲜,并被采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堂小结
Class summary
概念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方向
周期
速度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
Class work
课堂作业
Class work
下图示意地球陆地表面局部地区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影响图示区域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的因素主要有( )
单选题
A.地形和洋流 B.纬度和地势C.纬度和太阳辐射 D.经度和地势
B
图示区域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整体上受纬度因素影响,数值由南向北递增说明北部纬度低、南部纬度高;在局部地区等值线发生弯曲,是地形因素影响的结果(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如在a地等值线向低纬度方向凸出,说明该处自转线速度比同纬度地区小,这是地势低导致的,b地相反。B正确;洋流、太阳辐射和经度因素对自转线速度没有较大影响,ACD错误。故选B。
解析
课堂作业
Class work
下图示意地球陆地表面局部地区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图中a、b、c、d四地( )
A.都位于北半球高纬度 B.都位于南半球中纬度
C.地球自转线速度都相同 D.地球自转角速度都不同
单选题
B
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而图示区域自转线速度由北向南递减,说明该区域位于南半球,A错误;图示区域最南部的等值线显示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840千米/小时,约为赤道处(1670千米/小时)的一半,说明南部纬度约为60°S,图示区域最北部的线速度约为900千米/小时,远小于1447千米/小时(30°纬线的线速度),因此图示区域多位于30°S——60°S,属中纬度地区,B正确;由图可知,a、b、c、d四地线速度不同,b>c=d>a,C错误;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上各点自转角速度相同,D错误。故选B。
解析
课堂作业
Class work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3.关于图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从图示S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
B.②地所在经线两侧分属东西半球
C.①地位于⑤地的东南方向
D.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
单选题
C
由图可知,S点为南极点,南极点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顺时针,排除A;图中全球经度被8等分,每份45°,故②为135°W,不是东西半球的界线,排除B;图中方向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故①地位于⑤地的东南方向,C正确;⑤地位于③地的东北方向,排除D。故选C。
解析
课堂作业
Class work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4.与②地相比,⑤地的地球自转速度(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 B.角速度小,线速度相等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 D.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小
单选题
D
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点递减,⑤地在30°N,比②地在赤道上,⑤地比②地线速度小,排除A、B;除南北极点外角速度相同,⑤地和②地都未在极点,角速度相同,排除C,选择D。
解析
课堂作业
Class work
读北极俯视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字母代表的节气对应正确的是( )
A.a- 春分 B.b- 冬至 C.c- 夏至 D.d-秋分
单选题
C
图示内容为从北极上空俯瞰的地球公转轨道图,地球呈逆时针方向公转。根据图中太阳所在的位置和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断abcd分别代表冬至日、秋分日、夏至日春分日。故选C。
解析
课堂作业
Class work
读北极俯视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6.当地球在d~c之间运动时,我国会有下列古诗中描述的哪个节日活动(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单选题
D
读图可知,d代表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c代表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因此当地球在d~c之间运动时,日期从3月21日前后到6月22日前后。A选项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般在阳历2月份;B选项中的“正月”一般在阳历2月份;C项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人采用阴历,因此C选项的时间一般为阳历10月份;D选项中的清明节在每年阳历4月4日前后。故D正确,ABC错误。
解析
课堂作业
Class work
下列图甲为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区域为黑夜,非阴影区域为白天,图乙为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位置示意图。
(1)图甲为以_____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其日期为北半球的______
(填节气)日,对应图乙中的_____(填序号)
(2)图甲中A、B、C、E四点,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__________。弧BD为___(填晨或昏)线,并说明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题
(1)图甲地球自转呈顺时针,说明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图中显示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说明其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即北半球的冬至日;根据图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可知②对应的节气是冬至,由此可以推断,图乙中①②③④依次为秋分、冬至、春分、夏至,所以图甲对应图乙的②。
南
冬至
②
A>E>C>B
昏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弧BD由白天进入黑夜
解析
(2)地球自转线速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因为图甲中A、B、C、E四点的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AECB,所以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A>E>C>B。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弧BD由白天进入黑夜,说明弧BD为昏线。
解析
课堂作业
Class work
下列图甲为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区域为黑夜,非阴影区域为白天,图乙为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位置示意图。
(3)图乙①②③④中,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是______(填序号),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______(填序号)。
(4)图甲此时A点地方时为______时,该日北京日出_____(填方向),极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题
(3)前面分析已知图乙中①②③④依次为秋分、冬至、春分、夏至。我们知道,只有春分和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所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序号是①③。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秋分、冬至、春分、夏至四个节气中与7月初最接近的是夏至,所以①②③④中,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④
①③
④
6
东南方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解析
(4)图甲此时A点位于赤道与晨线的交点,所以地方时为6时。根据前面分析,已知该日为冬至,北京昼最短夜最长,所以日出东南方,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解析
课堂作业
Class work
读“二分二至日”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公转至图中B位置时,对应的节气是:____;该日,银川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该日过后,银川日出方向是______。
(2)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靠近______点(近日或远日),该日过后的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半球,并一直朝____方向运动。
综合题
(1)据图分析可知,B点为秋分日,该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到南半球,因此日出东南方向。
(2)结合分析可知,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逐渐接近1月初,近日点。该日过后的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逐渐向赤道方向移动,即向北移动。
解析
秋分
平分或等长
东南
23°26′S
近日
南
北
课堂作业
Class work
读“二分二至日”图,完成下列各题
(3)地球公转从B到D过程中,公转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地球公转从A到C的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4)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纬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
综合题
(3)结合分析可知,地球公转从B到D过程中,地球从赤道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然后直射点再到赤道,先逐渐接近近日点,因此公转速度逐渐变快,后离近日点越来越远,接近远日点,因此公转速度公转变慢。地球公转从A到C的过程中,中间经过远日点,因此公转速度先变慢到最慢后逐渐变快。
(4)根据分析可知,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即66°34'N-90°N的范围出现极昼现象。
解析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66°34'N-90°N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