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课程导入
1823年宣布的《门罗宣言》,将隔开美国与欧洲的大西洋当做明确的界线。在此之前,美国外交政策的至上原则即美国不涉入欧洲的权力斗争。《门罗宣言》更进一步宣称,欧洲也不得涉入美国事务。《门罗宣言》并不仅限于原则性的宣示,它更大胆地警告了欧洲各强权国家,新崛起的美国为维护西半球不可侵犯的地位将不惜一战。它指出,美国认为任何欧洲势力伸向“此一半球的任一部分,均对我们的和平安全构成危险。”门罗总统更为明白地指出不介入欧洲的争端:“我们从不参与欧洲强权为本身事务而起的战争,参战也不符合我们的政策。”
美国在同一时间,既拒斥了欧洲,又解除了在西半球扩张的束缚。在门罗主义的护卫之下,美国得以推行与任何欧洲君主美梦没有多大区别的政策:扩张商业及影响力,并吞领土。从此直到19世纪末,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轴便是扩大门罗主义的应用范围。1823年的《门罗宣言》警告欧洲强权,不要插手西半球事务。换言之,门罗主义不仅是美国对已存在的威胁进行干预的依据,也使对可能的威胁采取行动变得合理化,这正是欧洲均势在美国的再现。
——摘编自基辛格《大外交》
西奥多·罗斯福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3课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概念阐释
民族独立运动、民族民主革命
1.民族独立运动:又称民族解放运动,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进行民族解放的斗争。
2.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
民族革命:
民主革命:
反对外来侵略,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针对帝国主义)
反对专制,建立一个政治上民主的国家。(针对本国封建势力)
1、背景
比较两幅地图的变化,思考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之路
材料一 到18世纪下半期,拉美殖民地社会经济冲破了宗主国的种种限制而缓慢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生产纺织品、皮革、陶、铁器、玻璃、糖等手工工场。随着经济的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摆脱宗主国束缚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以后,拉丁美洲与外界接触日趋频繁。欧洲的近代科学、文学不断传入。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的思想,在殖民地广泛传颂。
材料三 拉丁美洲的革命深深受益于同时代欧洲和北美的发展。美国独立战争受到了人们的欢呼。几年后,法国大革命向人们提供了另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推翻专制统治的实例。
1、背景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之路
问题:总结拉美独立运动的背景(从经济、政治、思想和外部因素方面 )
1、背景
⑴政治:殖民者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⑵经济:拉美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⑶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拉美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⑷外部条件:
①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②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之路
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形势图
哥伦比亚
委内瑞拉
厄瓜多尔
阿根廷
智利
秘鲁
墨西哥
中美洲联邦
问题:简单叙述法属、西属和葡属拉美独立状况并归纳其主要特点
殖民地 时间 领导者 结果
法属海地
西属拉美
葡属巴西
1791-1804
杜桑·卢维杜尔
建立拉美第一个独立共和国,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玻利瓦尔、圣马丁等
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
1822
1826年
巴西获得独立,建立君主制
第一阶段特点:反对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之路
玻利瓦尔(1783—1830), 被称为“南美洲的解放者”、“委内瑞拉国父”。拉丁美洲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为拉丁美洲脱离西班牙帝国统治而独立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是拉丁美洲殖民地独立战争的领袖,19世纪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杰出领袖之一。
圣马丁是南美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南美的解放斗争,1978年,阿根廷、智利、秘鲁三国在共同纪念圣马丁诞生100周年时,共尊他为“祖国之父”。
玻利瓦尔
南美解放者杯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之路
材料5 独立以后仍然盛行大地产制。殖民地时期绝大多数克列奥地主的大地产不仅原封未动,而且他们又利用独立后掌权的条件,霸占从殖民者那里没收来的大量地产。这些大地产克列奥地主的大庄园,基本上仍保持中世纪的剥削方式。
材料6 拉美各国独立后,除巴西实行帝制政体外,其他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制,这是一种与欧美民主共和制不同的考迪罗主义的共和政体,(考迪罗为西班牙语,意为领袖或首领。)考迪罗主义实际上是军人专政的军事独裁制,是大地主专政的一种表现形式。
1)经济上:大地产所有制阻碍经济发展
2)政治:政局动荡,军事独裁
材料7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崩溃后,欧美列强主要是英美法德等国的势力便伸向了拉丁美洲。许多拉美国家在经济上已成为英国的附庸;美国利用其有利的地理条件以武力攫取欧美国家尤其是墨西哥的大片领土,同时对拉美各国在政治上加强控制,诸如提出了泛美主义,建立泛美同盟等;从19世纪80年代起,德国也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渗透。
3)外部:英美等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拉美独立后社会状况如何(民主革命的背景)?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之路
门罗主义:1823年美总统门罗:“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大棒政策:1904年12月6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其实质是加强对拉美的侵略。其特征是:武力威胁、外交讹诈。
金元外交:以金钱代替枪炮,用经济手段控制拉美,使其日益依附于美国。
知识拓展
严禁进入美洲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之路
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过程)
1.巴西: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2.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第二条,墨西哥合众国禁止奴隶贸易……
第十九条,联邦最高权力在行使权力时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第二十七条 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国家在任何时候皆有权利对私产加以限制……一切矿物,或存在于矿脉、矿层、矿快或矿床中构成矿物质物质……其所有权皆直接属于国家……
第三十九条 一切权利来自于人民并为人民的利益而创立,人民在任何时候均享有改变或修改其政府形式的天赋权利……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①废除奴隶制;
②实行人民主权,三权分立;
③限制大地产,国家是土地、河流和矿藏的所有者
意义: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特点:推动民主改革,巩固独立成果,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问题:拉美的进一步革命取得了什么成果?墨西哥资产阶级宪法内容及意义是啥?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之路
思考:拉美独立运动结束后,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原因。
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缺乏共同经济基础。
②西方长期侵略压迫,拉美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薄弱,民众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有所疑惧。
③地域广阔,交通不便,各地大封建主据地自雄,阻碍统一。
④各地语言、习俗、心理差异大。
⑤英美等国的政治和经济渗透,使得拉美的动乱不断,不利于统一。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之路
背景?
亚洲觉醒,不仅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向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 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道路。
“觉醒”不再是本能的反抗,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方向——发展资本主义。意味着亚洲各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争取民族解放,另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反帝反封建成为这一时期斗争的主要特点。
概念:
二、亚洲的觉醒
背景?
以印度为例分析亚洲觉醒的背景
“你们的工业被……外国统治所摧毁;你们的财富流出国外,你们的生活降低到没有人能忍受的最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请愿,而是抵制;准备好你们的军队,然后开始干吧。”——1906年,提拉克在对印度民众的演讲
(1)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2)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一定发展。
(3)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二、亚洲的觉醒
概况?
国家 殖民者 性质 概况 结果 影响
印度1885-1908
伊朗1905-1911
中国1911-1912
1885年资产阶级成立国大党;
1905提拉克主张推翻殖民统治;
1908年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1905-1911伊朗发生立宪革命,制定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
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中国社会变革。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失败: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英国
英俄
列强
(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二、亚洲的觉醒
特点?
材料:在亚洲觉醒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这两面战斗的旗帜,第一次赋予亚洲的革命以资产阶级民族民主主义的目标并为之浴血奋战。……各国的民主主义都要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用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专制政体,同时进一步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发展民族经济,给人民以选举权和其他的自由平等权利。……在革命中,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为之进行了英勇的实践。……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下层革命斗争,这两股以往互无联系的潮流开始汇合到一起,形成了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各国的革命派开始自觉地相互联系、相互支持。
——才家瑞《“亚洲觉醒”的内涵及该时期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类型与特点》
根据材料,思考亚洲的觉醒具有的特点?
①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②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领导作用
③斗争力量:某些国家有工人阶级参与
④斗争形式: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
⑤斗争特点:亚洲各国人民相互支持、共同对敌(如中国的革命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其他国家人民的革命也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亚洲的觉醒
影响?
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第一次建立了共和政体;……伊朗革命保住了其重要成果宪法;印度人民则迫使英国当局取消了孟加拉分治法案。……亚洲觉醒时期各国斗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开辟了斗争的新阶段。……亚洲民族运动在客观上成了西方工人运动的同盟军。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思考:亚洲觉醒的影响
(1)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推动亚洲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亚洲人民作为反帝力量登上国际斗争舞台,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3)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潮,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基础
(4)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古老亚洲开始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
(5)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二、亚洲的觉醒
埃及:
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以此唤起民族意识
1882年阿拉比领导军民抵抗
阿拉比
苏丹:
1881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马赫迪起义)
马赫迪
动员方式:政党组织
结果:抵抗失败,阿拉比被俘,英国占领埃及
动员方式:宗教宣传
(伊斯兰教什叶派理论)
结果:沉重打击了侵略者,起义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
孟尼利克二世
埃塞俄比亚:
1894年意大利发动侵埃战争,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宣言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
动员方式:皇帝动员
结果:1896年打败侵埃意军
维护了国家独立
武装斗争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
三、非洲的抗争
①以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为反对殖民主义的主要形式;
②范围广、有组织、规模大、持续性长;
③领导力量多样,宗教号召和组织民众在反殖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现了反殖民的政党组织。
④革命性质上仍属于民族革命反侵略斗争
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反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其范围和水平已经不再是孤立的、自发的部落起义或地区斗争,而是发展成有组织的、规模很大的、持久的武装反抗,甚至有的发展成为全民性的卫国战争。……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几乎都是由封建统治阶级或传统社会的统治者领导的。……非洲人统治阶级最早是想利用伊斯兰教来巩固其统治,但在客观上伊斯兰教却起了团结非洲人、推动他们进行反帝斗争的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编》
特点:
三、非洲的抗争
1804年
法属海地
独立
1821年 西属墨西哥独立
1822年葡属巴西独立
1826年 西属拉美实现民族独立
1885年 印度成立国大党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1911年中国
辛亥革命
1905-1911年
伊朗立宪革命
1882年埃及掀起反英斗争
1894-1896年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8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1910-1917年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889年巴西建立共和国
1881-1899年
苏丹抗英大起义
四、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拉美的独立 亚洲的觉醒 非洲的抗争
原 因 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等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
特 点 范围广、时间长、成果丰硕 范围广、各国相互支持、彼此协作 有组织、规模大且持久的武装斗争
领导力量 土著地主集团中的先进分子 资产阶级、工农力量 力量多样,包括领袖、国王、知识分子等
代表运动 海地独立、西属拉美独立运动、巴西独立和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埃及抗英斗争
苏丹马赫迪起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影响: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封建势力,推动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发展
四、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
总结提升
课堂探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差异
相同点:(可以从背景分析)
(1)背景上:
都存在殖民者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经济都有一定发展;
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都有民族意识的觉醒
不同点:(可以从斗争结果、各国国情来分析)
(1)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拉美基本成功)
(2)领导阶级不同(有的是王公贵族,有的是资产阶级)
(3)斗争方式不同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1804 1822 1826 1881 1882 1896 1905 1908 1911
海地独立
巴西独立
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独立
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
埃及抗英斗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胜利
印度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伊朗发生立宪革命
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建设
两大任务:
一条线索: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非洲的抗争
三大表现:
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
亚洲的觉醒
非洲的抗争
四大影响: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削弱了本国封建势力
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进程
促进了民主政治发展
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中国辛亥革命
亚洲的觉醒
课堂小结
◆(2023·上海高考·2)从民族独立到新兴国家的发展(25分)
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新兴国家的发展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1)根据提示,将时间轴补充完整。(6分)
15世纪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真题演练
1.18世纪末,一些拉美土生白人不再认为自己是原有种族的后裔,开始把居住地视为自己的祖国。他们从感情上脱离了自己的同胞,否认西班牙白人是自己的父辈和兄弟,并高度赞扬印第安人的文化和传统,将其视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启蒙思想促进拉美地区的觉醒 B.拉美地区民众的民族独立意识增强C.民族融合成为拉美发展的主流 D.印第安人成为反殖民斗争的主力军
2.巴西从1822年宣布独立到1889年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用了半个多世纪时间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制,再从君主立宪制到共和制的演变,以漫长而不间断的痛苦改革,取得了缓慢而持续的政治进步。这表明(  )
A.巴西民主化道路具有渐进性 B.巴西国内葡萄牙殖民势力强大C.巴西政治体制变革较为混乱 D.巴西独立具有曲折性和反复性
B
A
针对训练
3.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突出的事件,但在动员民众方面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埃及是通过政党动员 ②苏丹是政府组织动员
③埃塞俄比亚是皇帝的号召 ④都是在国外反殖民势力的支持下进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19世纪末,西方报刊惊叹道:“不敢设想,一个文明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及其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 西方报刊针对的对象是(  )
A.孟买工人总罢工的胜利 B.埃及抗英斗争的胜利
C.苏丹马赫迪起义的成功 D.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胜利
D
D
针对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