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地理《西亚》教案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地理《西亚》教案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地理《西亚》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西亚作为全球地缘政治的核心区域,是区域地理学习的典型范例。本节课以西亚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资源)到人文特征(石油经济、宗教文化)进行系统分析,培养学生 “要素关联” 的综合思维能力。教材通过 “活动” 栏目设置了 “石油运输路线选择”“水资源短缺应对措施” 等探究任务,强调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同时,教材新增 “一带一路与西亚合作” 内容,体现地理学科的时代性与实用性。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日本、东南亚等区域的学习方法,能初步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但对 “宗教冲突的历史根源”“石油经济对全球的影响” 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
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借助具体案例(如以色列滴灌技术)和直观教具(如石油运输路线图、宗教分布示意图)辅助理解。
兴趣点:对中东战争、石油危机等新闻事件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的地理视角分析,可结合时事热点(如中国促成沙特伊朗和解)激发学习动机。
三、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导向)
区域认知:
运用地图准确描述西亚的地理位置(三洲五海之地),理解其 “东西方交通枢纽” 的战略意义。
结合气候图和地形资料,归纳西亚 “干旱少雨” 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综合思维:
分析自然要素(气候、地形)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如 “副热带高压→降水稀少→地下水依赖”。
探究石油资源分布与全球经济的关系,如 “波斯湾石油出口量占全球 60%” 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通过 “石油运输路线模拟” 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组讨论 “以色列节水技术”,提升信息整合与批判性思维。
人地协调观:
认识西亚在资源开发中面临的生态挑战(如海水淡化的高成本),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理解中国在西亚的 “一带一路” 合作(如能源项目),增强国际视野。
四、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如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
石油资源的分布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如三大运输路线)。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如滴灌技术、海水淡化)。
教学难点:
宗教矛盾的历史根源(如耶路撒冷的宗教争议)。
石油经济对西亚国家发展的双刃剑效应(如过度依赖出口的风险)。
五、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通过 “石油运输路线选择” 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位置对经济的影响。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 “西亚水资源短缺的对策”,培养协作与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结合 “以色列滴灌技术” 案例,剖析人地协调的实践。
教学准备:
教具:西亚地形图、气候图、石油运输路线图、宗教分布示意图。
多媒体:中东冲突视频、以色列滴灌技术动画、“一带一路” 合作案例。
学生材料:“石油运输路线” 任务单、“水资源短缺” 资料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动荡之地的奥秘(5 分钟)
视频激趣:播放 2024 年巴以冲突新闻片段,提问:“西亚为何常年战乱?”
地图引入:展示西亚轮廓图,引导学生观察其跨亚非欧三洲、濒临五海的特点,点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将从 “自然” 到 “人文” 深入探究西亚的地理特征。
(二)新授:自然地理与人文特征(30 分钟)
模块一:地理位置与地形(10 分钟)
自主探究:学生阅读教材 P86-87,完成 “地理位置” 表格(三洲、五海、重要海峡)。
地图标注:学生上台在电子地图上标注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等关键地理事物,归纳 “三洲五海之地” 的战略意义。
教师精讲:结合历史案例(如丝绸之路),解释西亚作为东西方交通枢纽的重要性。
模块二:气候与水资源(10 分钟)
数据对比:展示利雅得(热带沙漠气候)与安卡拉(地中海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问:“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结合气候数据,分析西亚水资源短缺的原因(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并探讨应对措施(滴灌、海水淡化)。
模拟活动:发放 “水资源管理” 任务单,学生设计节水方案,教师点评。
模块三:石油与经济(10 分钟)
案例分析:展示波斯湾石油分布图,提问:“石油为何集中分布在波斯湾沿岸?”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西亚石油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从能源供应、地缘政治等角度分析。
知识拓展:结合 “一带一路” 资料卡,介绍中国与沙特的能源合作(如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
(三)深化:宗教与冲突(10 分钟)
问题驱动:展示耶路撒冷宗教建筑图片,提问:“为何三大宗教都将耶路撒冷视为圣城?” 学生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
小组辩论:围绕 “宗教矛盾是否不可调和” 展开辩论,教师总结其复杂性与和平解决的可能性。
教师总结:强调中国在西亚的外交努力(如促成沙特伊朗和解),倡导对话解决冲突。
(四)练习与小结(5 分钟)
基础巩固:完成教材 P90 “活动” 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能力提升:分析 “中国 - 西亚能源合作” 对双方的影响,学生上台展示思维导图。
课堂小结:以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 为主线,梳理西亚的地理特征,强调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七、板书设计
西亚
地理位置:三洲五海之地,控制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
自然环境: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干旱少雨。
水资源:短缺,依赖地下水和海水淡化。
人文特征:
石油:储量占全球 60%,三大运输路线(东亚、西欧、北美)。
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冲突,耶路撒冷为焦点。
八、作业布置
基础题:绘制西亚石油运输路线简表,标注重要海峡和目的地。
拓展题:查阅资料,撰写短文《中国在西亚的 “一带一路” 合作》。
实践题:通过 “Google Earth” 观察以色列滴灌农业区,拍摄截图并简要分析。
九、课后反思要点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与模拟活动是否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是否需要增加更多互动环节?
难点突破:学生是否理解宗教冲突的历史背景?是否需要补充更多历史案例?
核心素养:是否通过 “一带一路” 案例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分层作业:不同层次学生能否完成对应任务?需调整作业难度或提供更多资源支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