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15天)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对甲流的分析错误的是( )A.甲型流感病毒属于传染源B.容易感染甲流的人属于易感人群C.佩戴口罩是预防甲流的一种途径D.健康人群接种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2.小嘉查阅资料后发现: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先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Cl+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成NaHCO3后,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根据以上资料和所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向稀盐酸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立即会有气泡产生B.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不会立即产生气泡C.可以不借助其他化学试剂就能区分出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D.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一次性加入和逐滴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的气体质量不一样3.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以下图像中纵坐标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横坐标表示相关的量。其中图像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4.如图,甲、乙两人用不同的装置,在相同时间内把质量相等的货物匀速提升到同一平台,不计绳重及滑轮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做的有用功多B.乙做的总功多C.甲做总功的功率大D.乙所用装置的机械效率小5.某同学在校运会上以标准姿势投出实心球(出手点距离地面约2m),如果不计空气阻力,以下能正确表示从投出实心球到实心球落地前的动能或势能变化情况的是( )A. B. C. D.6.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肝脏,它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B.②是胃,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C.③是胰腺,分泌的胰岛素里面含有多种消化酶D.④是大肠,吸收少量水分和无机盐7.小李同学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F使同一木箱分别在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表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该力F在这三个过程中所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W丙,关于做功大小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W甲<W乙<W丙 B.W甲>W乙>W丙C.W甲=W乙=W丙 D.W甲=W乙<W丙8.某汽车的座椅具有通风(由“”实现)和加热(由“”实现)的功能,通过闭合相应的开关可实现“仅加热、仅通风、同时加热和通风”三项功能。下列电路设计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A. B. C. D.9.实验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对下列有关实验描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一实验装置中,种子1和种子3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B.图二用湿棉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小鱼正常呼吸C.图三所示实验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D.取图四中A、B叶片脱色漂洗后滴碘液,仅叶片A变蓝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10.小龙运用“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型展开如下实验,某气体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向充满气体X的烧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变化看,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B.从性质看,气体X一定不会与Ca(OH)2反应C.从结构看,气体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D.从应用看,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气体X二.填空题(共8小题)11.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24年4月30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东经100.3°、北纬40.97°,即图中的 点。(2)4月25日这一天酒泉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选填“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或“昼夜等长”)。(3)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与空气剧烈摩擦,表面温度急剧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内能。12.2021年,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植物新物种浙南木犀,立刻对其实施了保护。浙南木犀有聚伞花序(如图所示),花梗有柔毛,叶缘有尖锐的细锯齿。(1)从植物分类上看,浙南木犀属于 植物。(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 。(3)叶缘锯齿对植物适应高温干旱等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性状 。A.由基因决定的B.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的性状C.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是高温干旱等环境因素所导致形成的13.小科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一个利用电表测物体重力的小作品,它能在电表盘上读出所放物体重力的大小,如图所示。(1)当秤盘不放任何重物时,滑片P恰好处于a点。闭合开关,当秤盘上所放钩码个数增多时,表盘示数变大,那么改装成表盘的电表应该是 (填“电压表”或“电流表”);(2)一段时间后,在秤盘放2牛重的钩码时,表盘读数比2牛大,换不同重的钩码反复试验,每次读数都不同且大于钩码的重力。产生这一现象可能由于 引起的(填字母)。A.R1短路 B.R1断路 C.R2短路 D.R2断路14.如图甲所示为人体内水分平衡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心脏及其相连血管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通过饮水和进食获取的水,经吸收进入血液后,由 ⑨进入心脏,依次经过⑤→ →①(按序填写图乙中的序号),再由血液循环将其运输到全身各处。(2)图甲中的X表示细胞的 ,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为 。(3)剧烈运动后,人会汗流浃背,此时大量流汗主要为了维持人体的 (选填“体温”或“水分”)平衡。15.如图所示为某商场的观光电梯。质量为50千克的小科站在匀速上升的观光电梯中,随电梯一起向上匀速运动20米。(1)以电梯为参照物,小科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2)电梯在匀速向上运动过程中,电梯是否对小科做功? 。(3)若这一匀速上升过程用时5秒钟,电梯的速度为 米/秒。16.碳酸钠俗称纯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我国化学先驱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使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的制碱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化学反应2NaHCO3Na2CO3+X+CO2↑,是制碱工艺中的一环。(1)上述化学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是 。(2)生成物中的Na2CO3在物质分类上属于 。(3)从化学反应类型角度分析,上述化学反应属于 。17.如图是一个检测天然气泄漏的电路,R1气敏电阻,其阻值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天然气浓度高于某一设定值时,连接在 (选填“AB“或“CD”)两端的警报响起。为使该检测电路在天然气浓度更低时报警,可将控制电路中R2的滑片向 (选填“上”或“下”)移。18.科学界对二氧化碳的研究一直在进行。【资料一】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资料二】1754年,布莱克将石灰石煅烧首次制得CO2,并完成了如图甲所示的物质转化研究。【资料三】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海尔蒙特的发现,可推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写出布莱克实验中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3)如图乙,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8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缓慢通入35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 毫升。三.计算题(共2小题)19.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售全球占比已超过60%。国产某品牌新能源汽车的部分信息如下:制造年月:2022年02月 驱动电机型号:××7005BEV1 电池容量:36kW h 车身尺寸:长宽高:4840/1950/1560(mm) 续航版本:300公里四驱性能版 交流充电桩功率:7千瓦 车身质量:2400kg 轴距:2930(mm)(1)若该汽车停在水平地面时,每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05m2,则汽车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2)该车某次行驶时平均车速为36km/h,用时10分钟,则汽车行驶了多少距离?(3)若该汽车的电量显示为30%,假设交流充电桩充电功率为7千瓦不变,则该车充满电需要多少时间?20.为了测定某品牌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取15克食用碱样品和40克稀硫酸(通过分液漏斗均分为四次加入锥形瓶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实验前后均往装置中缓慢通入足量氨气,记录实验数据如表。资料:(1)样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氮气不参与任何反应。(2)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相对分子质量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实验顺序 实验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反应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0(通氮气) 10 10 10 10 0(通氨气)C装置的总质量/g 120 121.2 123.4 124.5 124.5 125.5(1)实验中,B装置的作用是 。(2)计算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3)结合资料,分析第一次反应C装置质量增加比第二次少的原因是 。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15天)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C C B A C C A C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解答】解:A、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甲型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A错误。B、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容易感染甲流的人属于易感人群,B正确。C、佩戴口罩阻断了病原体到达健康人的途径,因此佩戴口罩出行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正确。D、特异性免疫指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故健康人群接种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A。2.【分析】根据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一开始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先生成碳酸氢钠,这个阶段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不会立即产生气泡,继续滴加稀盐酸,碳酸氢钠再和盐酸反应才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解答】解:A、向稀盐酸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盐酸是过量的,碳酸钠一接触盐酸就会直接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会立即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B、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一开始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先生成碳酸氢钠,这个阶段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不会立即产生气泡,继续滴加稀盐酸,碳酸氢钠再和盐酸反应才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B正确。C、可以利用两种物质相互滴加时现象不同来区分。把一种溶液逐滴滴入另一种溶液中,如果马上产生气泡,那么滴入的是碳酸钠溶液,被滴加的是稀盐酸;要是开始没有气泡,过一会儿才有气泡,那么滴入的是稀盐酸,被滴加的是碳酸钠溶液,所以不借助其他化学试剂就能区分出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故C正确。D、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一次性加入足量稀盐酸,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稀盐酸,最终碳酸钠都完全反应了。因为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量是由碳酸钠的量决定的,只要碳酸钠的量固定,根据反应原理,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就是一样的,故D错误。故选:D。3.【分析】比较活泼金属单质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解答】解:恰好完全反应时,24份质量的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56份质量的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稀硫酸足量时,相同质量的镁和铁完全反应时,镁生成的氢气较多。A、镁比铁活泼,反应需要时间较短,故选项不正确。B、完全反应后镁反应生成的氢气较多,故选项不正确。C、反应的硫酸质量相等时,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最终镁反应生成的氢气较多,故选项正确。D、最终镁反应生成的氢气较多,故选项不正确。故选:C。4.【分析】(1)利用W=Gh比较拉力做的有用功的大小关系;(2)两物体的质量相等、重力相等,不计绳重和摩擦,使用定滑轮时,拉力F=G;使用动滑轮,拉力F(G+G动),据此确定拉力大小关系,利用W=Fs比较拉力做的功的大小关系;由P可知两次提升物体所做有用功的功率的大小关系;(3)不计绳重和摩擦,使用定滑轮时,额外功为0J,机械效率为100%;使用动滑轮时,要提升动滑轮做额外功,机械效率小于100%。【解答】解:A、提升物体的重力相等,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升高了相同的距离,由W有用=Gh可知两次提升物体所做的有用功相等,故A错误;BC、图甲使用的是动滑轮,拉力端移动距离s甲=2h,不计绳重和摩擦;使用甲动滑轮时,拉力F甲(G+G动);所以拉力做功W甲=F甲s甲(G+G动)×2h=(G+G动)h>Gh;使用乙定滑轮时,拉力F乙=G,拉力做功W乙=F乙s乙=Gh,所以乙装置中拉力F做的总功少,由P知乙装置中拉力F做的总功率小,甲做总功的功率大,故B错误,C正确;D、不计绳重和摩擦,使用定滑轮时,额外功为0J,机械效率为100%;使用动滑轮时,要提升动滑轮做额外功,机械效率小于100%;所以两种装置的机械效率η乙>η甲,故D错误。故选:C。5.【分析】根据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分析。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解答】解:实心球投出后,先向前上方运动,此过程中速度变小,动能变小;到达最高点时速度最小(但不为0,仍然有向前的速 度),动能最小(但不为0);之后实心球因受重力作用而向下做加速运动,此过程中速度变大,动能变大:所以,实心球在落地前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故B图象正确。故选:B。6.【分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图示为消化系统示意图,其中是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解答】解:A、图中的①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A正确。B、②是胃,胃中的胃腺能够分泌胃液,胃液能够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是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B错误。C、③是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是胰液,含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的酶,C错误。D、④是小肠,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D错误。故选:A。7.【分析】物理中,功的大小等于力与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W=Fs。【解答】解: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F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该力在这三个过程中所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W丙,三个功的大小都等于W=Fs;即W甲=W乙=W丙;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8.【分析】并联电路各支路互不影响,支路开关可控制本支路电器。【解答】解:并联电路各支路互不影响,支路开关可控制本支路电器。实现“仅加热、仅通风、同时加热和通风”三项功能,电路中通风的电动机和加热的电阻要并联,两开关设在支路。故选:C。9.【分析】(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2)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3)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4)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A、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该装置中1和3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因为有两个变量——空气和水分,A错误。B、鱼用鳃呼吸,一旦离开水,鳃丝会黏结在一起,鱼会死亡。因此,图二用湿棉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小鱼正常呼吸,B正确。C、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D、叶片A与叶片B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叶片A变蓝,叶片B不变蓝,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正确。故选:A。10.【分析】根据某气体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向充满气体X的烧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某气体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向充满气体X的烧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烧杯中的导管口液面上升,故选项说法错误。B、从性质看,气体X可能是二氧化碳、氯化氢等气体,二氧化碳、氯化氢均能与Ca(OH)2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气体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D、气体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气体X,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共8小题)11.【分析】(1)根据经度和纬度的示数确认方向和定位;(2)根据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3)改变系统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进行分析。【解答】解:(1)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东经100.3°、北纬40.97°,即图中的B点;(2)4月25日地球运行在北半球的春分日与夏至日位置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酒泉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因此4月25日这一天酒泉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3)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克服摩擦做功,返回舱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返回舱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它的内能。故答案为:(1)B;(2)昼长夜短;(3)做功。12.【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解答】解:(1)浙南木犀能够产生种子,且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2)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叶缘锯齿是由基因决定的;叶缘锯齿有利于植物适应高温干旱等环境,达尔文认为这是植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AC正确。故答案为:(1)被子。(2)自动调节能力。(3)AC。13.【分析】(1)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根据拉力的变化可知滑片移动的方向,进一步判断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判断出改装成表盘的电表;(2)由电路图可知,两个电阻串联,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开关闭合后电压表示数变大,说明电路中电流变大,据此分析电路故障。【解答】解:(1)由图可知,电阻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变阻器R2始终以最大阻值接入电路,则滑片移动时,电路中的总电阻不变,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当秤盘上所放钩码个数增多时,滑片向下移,电阻丝aP的电阻增大,但是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根据U=IR可知,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增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增大;当秤盘上所放钩码个数增多时,表盘示数变大,那么改装成表盘的电表应该是电压表。(2)因R1与R2串联,电压表有示数(且物重不同时电压表示数不同),说明电路是通路,所以电阻R1和电阻R2不可能断路;电压表测滑片上面部分电阻丝aP两端的电压,在秤盘放2牛重的钩码时,表盘读数比2牛大,即电压表示数变大,根据U=IR可知电路中电流变大,说明电路的电阻变小,因此R1或R2出现短路,如果R2短路,根据U=IR可知电压表示数为0,不符合题意,所以故障只能是R1短路,故选A。g故答案为:电压表;A。14.【分析】(1)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进行分析;(2)根据呼吸作用的原理及作用进行分析;(3)根据大量流汗可以调节体温进行分析。【解答】解:(1)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饮水和进食获取的水,经吸收进入血液后,由9进入心脏,依次经过⑤右心房→⑥右心室→③肺动脉→④肺静脉→⑦左心房→⑧左心室→①主动脉,再由血液循环将其运输到全身各处;(2)细胞的呼吸作用能够增加水分,在细胞线粒体中进行的;图甲中的X表示细胞的呼吸作用,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3)人体内有一套产热和散热的自动调控装置,剧烈运动后会汗流浃背,此时大量流汗主要为了维持体温的平衡。故答案为:(1)⑥→③→④→⑦→⑧;(2)呼吸作用;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3)体温。15.【分析】(1)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2)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3)根据v可求电梯的速度。【解答】解:(1)电梯上升时,电梯上的人相对于电梯位置保持不变,以电梯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2)电梯在匀速向上运动过程中,小科受到了支持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电梯是对小科做功;(3)电梯的速度:v4m/s。故答案为:(1)静止;(2)是;(3)4。16.【分析】(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2NaHCO3Na2CO3+X+CO2↑,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钠、氢、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2、2、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钠、氢、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0、2、5,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2)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3)由2NaHCO3Na2CO3+X+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答案为:(1)H2O;(2)盐;(3)分解反应。17.【分析】图中气敏电阻R1阻值随CO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由欧姆定律得出控制电路的电流变化,根据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可知磁性的变化,结合电路分析;为使该检测电路在天然气浓度更低时报警,因控制电路衔铁被吸下的最小电流不变,由欧姆定律和电阻的串联分析。【解答】解:当天然气浓度升高时,气敏电阻R1阻值减小,由欧姆定律可知,控制电路的电流增大,电磁铁磁性增强;当天然气浓度高于某一设定值时,衔铁被吸下,电铃发声报警,故电铃应接在CD之间;天然气浓度越低电阻越大,因控制电路衔铁被吸下的最小电流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衔铁吸下时电路的总电阻不变,此时需要减小变阻器的电阻,故将R2的滑片向上移。故答案为:CD;上。18.【分析】(1)根据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反应③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一些洞穴处,有一种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气体,后来被证实是CO2,能使燃着的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2)反应③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3)由题意可知,1766年,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得,室温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在室温下将容积为280毫升的广口瓶注满蒸馏水,通过导管缓慢通入350毫升CO2。如果卡文迪许的结论是正确的,溶解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为280毫升,则在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约为350毫升﹣280毫升=70毫升。故答案为:(1)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2)CO2+Ca(OH)2=CaCO3↓+H2O;(3)70。三.计算题(共1小题)19.【分析】(1)由F=G=mg得到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由压强公式得到汽车对地面的压强;(2)由速度公式得到汽车行驶的距离:(3)由P得到该车充满电需要的时间。【解答】解:(1)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mg=2400kg×10N/kg=24000N,汽车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S=4×0.05m2=0.2m2,汽车对地面的压强P120000Pa;(2)汽车行驶的距离s=vt=36km/hh=6km;(3)该车充满电需要的时间t3.6h。答:(1)汽车对地面的压强为120000Pa;(2)汽车行驶的距离为6km;(3)该车充满电需要的时间为3.6h。四.解答题(共1小题)20.【分析】(1)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常混有水蒸气来分析;(2)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来分析;(3)根据第一次排出的气体中氮气的含量高,被C装置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对较少来分析。【解答】解:(1)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常混有水蒸气,则实验中B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避免水蒸气对二氧化碳质量测量的影响。(2)由表中数据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为:125.5g﹣120g=5.5g;设15克食用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44x 5.5gx=13.25g则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为:100%≈88.3%。答: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约为88.3%。(3)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氮气,同温同压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氮气大,所以第一次反应C装置质量增加比第二次少的原因是第一次排出的气体中氮气的含量高,被C装置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对较少,C装置增重少。故答案为:(1)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2)88.3%;(3)第一次排出的气体中氮气的含量高,被C装置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对较少,C装置增重少。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