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35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共35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标: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03
02
01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明朝对外关系的史事,并将这些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加以分析,全面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表现。
从明朝对外关系与世界形势变化的联系角度,了解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感受郑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与勇气,认识其在传播中华文明、沟通中外交流上的贡献。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简介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明军攻克云南后,11岁的郑和被俘,被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被赐姓郑。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宦官首长太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
永乐欲通东南夷,上问:“以三保领兵如何?”忠彻对曰:“三保恣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遂令统督以往,所至畏服焉。 ——[明]袁忠彻《古今识鉴》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西洋、东洋
明初,人们通常把当时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今文莱
西洋
东洋
概念辨析
一、郑和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即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chái,同伴、同类]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译文]明成祖怀疑惠帝流亡海外,想要追查他的踪迹,而且想要在异域炫耀武力,展示中国的富强。永乐三年六月,朝廷命令郑和及其同伴王景弘等人出使西洋。
1、背景
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船只上百,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被称为“宝船”。船队在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寻找建文帝
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一、郑和下西洋
时 间
次 数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主要活动
2、概况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405—1433年
7次
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访问首领,赠送礼品,
商品交易
越南
印度
尼西亚
马来西亚
印度
斯里兰卡
沙特阿拉伯
索马里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一、郑和下西洋
相关史事
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2、概况
对比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2次
船队规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 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 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
110吨左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郑和
1405—1433
7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
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一、郑和下西洋
材料研读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说支持郑和船队“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注释]通衢:四通八达、宽敞平坦的道路。
[译文]观看海洋,波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们船队的风帆高悬,日夜不停地赶路。 经过狂风巨浪,却像走在平坦的路上一样。
①宋元以来指南针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船只远航提供保障。
②地图制作技术也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③宋元以来造船技术持续的进步,为大型船只的建造提供了条件。
④海上丝绸之路的长期拓展深耕,使得这一时期国人对周边区域的风土人情等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⑤明朝统治者给予了郑和船队巨大的经费支持和后勤保障。
一、郑和下西洋
3、意义
◎《榜葛刺进麒麟图》(局部)
在世界史上,航海总是与探险、征服、掠夺联系在一起的,然而郑和的航海既没有野蛮的征服与掠夺,也没有血腥的摧残和杀戮。从没有掠夺他人一分财富,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伤害一个无辜百姓。……郑和下西洋遵行“君主天下,施恩布德”“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共享太平之福”的圣训,这一圣训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整个航海过程,因此船队所到之处受到当地人发自内心的最高礼遇。
——丹增《郑和与海上丝路》
一、郑和下西洋
3、意义
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在祖法儿,“王即遣头目遍谕国人,皆以乳香、血竭、芦荟、没药……木别子之类来易纻丝、瓷器等物”。到占城时,国王亲自出迎,前后随拥的番兵500余,仪式十分隆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明代)中国的船队及其造船技术,使阿拉伯航海界耳目为之一新,同时让来往于亚欧之间的威尼斯商人十分震惊,以致对欧洲的船舶设计产生了一种新的启示,出现了后来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奇迹。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庙
◎马来西亚的三宝井
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
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一、郑和下西洋
4、局限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即使像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那样跨海远征,也不具有西方开拓贸易市场的海洋经济目的,仅是为了布恩信、怀远夷,达到“四海宾服”的虚幻政治目标。
——张炜、方堃《中国海疆通史》
劳民伤财,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没有经营海上贸易的想法,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走向开放
明初的对外交往
明太祖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关系,“命使出疆,周于四维,历邦国,足履其境者三十六”。明成祖时,除了派郑和下西洋,还向各国派遣使臣50多次,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往来。其中,1414年,他派陈诚携带国书和丝绸、布匹等礼品出使中亚各国。一些国家也纷纷遗使来中国,还有几个国家的国王到中国访问。其中,浡泥国、苏禄国的国王来中国访问时因病去世,就安葬在中国。
◎山东德州苏禄王墓
◎江苏南京浡泥王墓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倭寇
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
倭患
明朝中期,倭寇对我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造成严重的倭患。
◎明朝《抗倭图卷》(局部)
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懈
倭寇与我国海盗、奸商勾结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1528-1588),祖籍凤阳定远(今安徽定远),生于济宁。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袭父职任
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至
浙江御倭前线,任宁绍台参将。戚继光在东南沿
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倭患,保卫了沿海人
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写有《纪效新书》和《练兵
实纪》等著名兵书。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2、戚继光与“戚家军”
二、戚继光抗倭
2、戚继光与“戚家军”
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训练有素
纪律严明
能征善战
二、戚继光抗倭
3、抗倭战争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
第一阶段
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戚继光率军前往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将领配合消灭当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第二阶段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戚继光编练的戚家军英勇善战,在民众的支持下,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战争性质
战争结果
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身先土卒,临危不惧,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他的英雄事迹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典范。
个人角度
因此,戚继光被誉为“民族英雄”。
想一想
结合本课所学,完成下面的表格。
郑和 人物 戚继光
活动区域
主要事迹
主要作用
精神品质
东南亚、南亚、西亚、 东非
中国东南沿海,
尤其是浙江、福建一带
七下西洋;开展和平外交;
推动海上贸易
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与亚非国家与地区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贡献
整军备战;抗击倭寇
勇于探索、不畏艰难,
忠贞爱国和热爱和平的精神
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维护了国家主权
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
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人物
活动区域
主要事迹
主要作用
精神品质
明太祖时期,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同时,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被允许的是传统的朝贡贸易。明中期随着倭患严重,海禁政策愈加严格。
抗倭战争的胜利,也为明朝对外贸易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条件。隆庆初年,明朝政府下令商民“准贩东、西二洋”,基本放弃了明朝一直实行的禁止商民出海贸易的海禁政策。由于海禁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明朝开始主动走向世界并参与全球贸易。
明朝海禁政策
◎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商贸
三、援朝战争
1、背景
宗主国
藩属国
纳贡称臣
进行贸易
册封
维护藩属国统治秩序
明朝继承了我国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
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
影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三、援朝战争
背 景
时 间
结 果
影 响
2、概况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朝万历年间
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
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明朝的国力因此也受到削弱
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1、背景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葡萄牙殖民者几次侵入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地区,都被我国军民赶走
寻求贸易机会和落脚点
四、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妈祖,又称天妃,被广东、
福建、浙江等地沿海地区部分人民看作护航海神。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
1573年,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地方政府
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驻扎军队,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2、过程
他们许诺每年缴纳白银 500 两,买通了广东地方官员, 得以在澳门上岸,搭篷建屋,进行贸易。
明朝对澳门行使主权的标志
澳门主权仍属于明朝政府
中国始终拥有澳门的主权,澳门与内地山海相连,
文化一脉相传,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
援朝战争
明朝建立
1368
葡萄牙人攫取
在澳门的租住权
郑和下西洋
1405
1433
1553
戚继光抗倭
台州九战九捷
1561
1592
1598
明朝前期
明朝中后期
友好交往
开放
战争与冲突
封闭
1.结合本课所学,完成表格。明朝对外关系主要人物表课后活动人物活动区域主要事迹主要作用郑和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七下西洋;开展和平外交;推动海上贸易郑和七次下西洋,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与亚非国家与地区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贡献戚继光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浙江、福建一带整军备战;抗击倭寇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维护了国家主权;编撰《纪效新书》,蕴含先进的军事思想1.(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历史史实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
B.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C.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D.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D
2.(2024·贵州六盘水中考真题)“郑和远航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凡七次,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海口和非洲东岸。”把材料中的时间换算成世纪年代应是( )
A.14世纪30年代 B.14世纪40年代
C.15世纪30年代 D.15世纪40年代
C
3.(2024·湖南中考真题)“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 B.获取财富
C.开展贸易 D.增长见识
A
4.(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图80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 )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C.从葡萄牙殖民者的手中收复澳门
D.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B
5.(2024·河南信阳二模)与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遇到了新问题。新问题是( )
A.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中原与少数民族的问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外国势力入侵问题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