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2025年初中毕业学业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生命,是宇宙中最神秘、最珍贵的存在,从古至今,无数哲人、智者都在探索生命的奥秘,试图揭开生命的密码。然而,生命的意义却因人而异,每个人对生命的感悟都是独一无二的。一、积累和运用(共7小题,计24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我校特举办“感悟生命”综合实践活动。[生命有光]春风吹又生的野草拥有它一年的轮回,儿女们点点滴滴的成长伴着父母班驳的青丝,生命以它自己的姿态存在我们的周围,无声地流淌,悄悄地演译,只是我们匆忙的脚步把它们忽略了,用心去留意,惊诧于冰天雪地中孕育的勃勃生机,可你知道,最是那春寒料峭中的春意开创了生命的奇迹,最是那划破寒冷的第一枝嫩芽写满了生命的崇敬。1.请给划线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序号)(2分)(1)勃勃生机(A. bó B. bé) (2)惊诧(A. chà B. zhà)2.朗读中有同学发现了文中的两个错别字,请改正(2分)(1)班驳__ (2)演译__[成长有彩]3.请用诗句原文感悟成长的意义。(11分)“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古诗文,可以获得成长的力量和智慧。我们从“九万里风鹏正举,①______,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中激发自己像大鹏一样振翅高飞,追逐梦想;从“②______,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中知晓学习的重要性;从“③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感受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从“④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中明白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终会豁然开朗;从“以中有足乐者,⑤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领会到内心充实就会忘却生活的艰苦;从“⑥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中懂得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从“会当凌绝顶,⑦______”(杜甫《望岳》)中学习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爱语轻扬]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①生命以它独有的美,__(A.浸染 B.浸润)了生活的点点滴滴。②美丽的生命,源于一份对生活的热爱。③生命行走在你我的掌心,请小心看护□生命承载太多的美丽,请认真对待。④或许,昨日的成败已成过往,明日的幻想不切实际。⑤生命就在今天,看见今天,珍爱生命,一切才会存在。4.请给第①中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词,并将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将第②句的主语部分填写在下面的横线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将第③句□内所填的最恰当的标点符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标点符号的名称)(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著启示]7.结合对作品的理解,在选段中五个括号内加上同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并说明理由。(3分)祥子真明白了:刘四,杨太太,孙侦探———并不能因为他的咒骂就得了恶报;他自己,也不能因为要强就得了好处。自己,专仗着自己,真像老人所说的,就是被小孩子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祥子一气跑到西直门外。一出了关厢,马上觉出空旷,树木削瘦地立在路旁,枝头连只鸟也没有。( )的树木,( )的土地,( )的房屋,都静静地立在( )的天下;从这一片( )望过去,看见那荒寒的西山。———《骆驼祥子》第二十三章表示颜色的词语: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共13小题,计46分)【现代文阅读】(共7小题,计30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10题。(9分) 材料一 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e)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band ta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公元661年,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材料二 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材料三 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技术进一步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人。“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东南亚“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8.材料二中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材料三中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蔗场”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1分)这节课,十分美好肖培东①有一节语文课,我们是在新华书店里上的。②那时,我刚教高中不久,年轻的心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学生很乖,也很勤奋,我很担心他们清澈有神的眼睛会黯淡在书山题海间,就总琢磨着给他们上一节有趣有味的新鲜的语文课。③那个下午,阳光灿烂,秋天很好。校园里不多的几棵大树站得格外有精神,几只鸟雀在枝叶间蹦来跳去,树叶在清风中轻轻晃动,尝试着与大地交谈。远处的大山温和地注视着我,白云高高地诗意地写着心事。望着这个静好的天地,想着教室里那些努力搁在桌上的脑袋和厚厚的眼镜片下的眼眸,我脱口而出巴尔蒙特的诗句:“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连绵的群山……”时间在我的唇齿间流过,我安静地站着,像一首诗,等待阳光。④一个女孩捧着一本书走过,眼睛笑笑的向我示意致敬。我看到她扬起的书上闪耀着的光芒,突然觉得这个世界更丰富更美丽了。⑤书?书!看看太阳!⑥对,这节课,我们去新华书店!我们去接近这样的世界!⑦我和同学们一说,整个教室就炸了。去新华书店,我们去买书去!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无尽的兴奋,一个个都摇头晃脑的,嘴里跳跃着快乐的言词,叽叽喳喳的,像一群刚放飞的鸟雀,在空旷的天地间自由自在地拍打着翅膀,驾着风,踩着云。穿过走廊时,怎么说也静不下声来,惹得隔壁班级坐得严整整的同学一个个抬起眼望向窗外。⑧我们排成队,在门卫讶异的眼神中,浩浩荡荡地走出校门,走上大街。我像个将军,走在最前面,后面紧跟着的,一刻都没歇息下来,一路歌声。⑨说也奇怪,到了书店,不用我宣布命令,一个个都收敛了笑声,前前后后很有序地进入。⑩他们很快扑进了书里。文学书籍的书架前,顿时挤满了人。见这阵势,营业员很奇怪,瞅瞅这,瞅瞅那,问我:“高中生不上课吗?”我说:“这,就是在上课了!没有比书店更好的课堂了!”营业员疑惑了,没听明白。我笑了笑,同学们也侧过头来,会心地笑了笑。阳光适时地照了进来,亮堂了许多。 “老师,这本书怎么样?”是《瓦尔登湖》! “你读一段感受一下,看看心里是不是安静许多。”我没正面回答,只是叫他读读。 “老师,韩寒还有其他作品吗?” 我摊开双手,说实话,我没有读过他的《三重门》,学生们却迷得很。 “老师,你给我推荐一本书。” 我笑着说:“你都扑在面包上了,得你告诉我味道的。”其实,我很喜欢她手里拿的那本《平凡的世界》。 “你不买本吗?”我问一个学生。 他羞涩地说没带钱,但是看看这么多作家的名字,就觉得很舒服了! 我同意这句话。 泰戈尔,雨果,培根,郁达夫,余光中,路遥,席慕蓉……看着站立在书架上的这些美丽的名字,就觉得相遇是如此幸福!这样的遇见,时间永远刻下灿烂。 他们越来越安静了,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书,或小说,或散文,或哲学,或历史。我不知道他们读的具体是什么,只是感动于他们踮起足尖伸长脖子仔细张望的姿态。那眼神,穿透世俗的藩篱,穿透阴暗和沉重,直抵远方与未来。读书,让我们更挺拔,更伟岸! BB机响了,是学校办公室的号码。我轻轻地出去,用收费电话回拨。 “肖老师,你们班级怎么空的?学生都去哪里了?” “我带他们去新华书店看书了。这节课是我的课!” “可是现在是上课时间,而且路上要是发生什么事情,谁负责?!” 谁负责?我愣了! 我真的没想那么多,除了阳光,除了书籍,除了他们有光芒的脸。我突然害怕起来,好像看到一个黑魆魆的洞,等着吞噬所有。我确实太年轻,不懂那些事。我简单地以为,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我就是想让孩子们更爱上读书。 营业员看着我一脸的愁云,也疑惑了。只是很快,耳边沾上了无数的欢欣。 “老师,我买了《瓦尔登湖》!” “老师,我周末再来,准备买本余秋雨。” “老师,我想读余杰的《火与冰》!” “老师,《人间词话》我买了!” 我不说话,站着,我的身边都是书。阳光斑斓,微风含香。我仿佛看到有小鸟灵动飞翔的湛蓝的天空,看到校园里缀满阳光的树,看到越来越多的捧着书走过的男孩女孩,我笑了。这一刻,我听到,草在结它的种子,我看到,风在摇它的叶子。真的,这节课,十分美好。 只是以后,我懂事了,也就再没上出过这样的好课了。11.文中第③段引用的作者脱口而出的巴尔蒙特的诗句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结合具体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书?书!看看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章末尾说:“我仿佛看到有小鸟灵动飞翔的湛蓝的天空,看到校园里缀满阳光的树,看到越来越多的捧着书走过的男孩女孩,我笑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句中的笑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我们的学生生活中总会有一节课带给了我们有趣有味的体验,请从记忆中选取并写出这节课的新鲜之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对比阅读[甲]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出师表》)[乙]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①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②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③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④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注释]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yí):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15.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1)以彰其咎 ( ) (2)以咨诹善道 ( )(3)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4)岂可堪为教令( )16.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的“以”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9~20题(4分)定风波①[宋]苏轼 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⑤吟啸:高声吟咏。⑥芒鞋:草鞋。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19.请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中“回首”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苏轼在风雨中“吟啸”。他在困境中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50分)21. 作文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句话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和期待,象征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下去,美好的春天一定会到来……请以《这个冬天不太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天,一江春水绿如蓝。”诗词之美经由歌词的创新表达,古典与时尚水乳交融,绽放出无与伦比的魅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触手可及,举目可见。你一定有过很多与传统文化接触的瞬间。请以“身边的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陕西省2025年初中毕业学业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和运用(共7小题,计24分) 1. (1)A (2)A 2. (1)斑 (2)绎 3.①风休住;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⑤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⑥非淡泊无以明志;⑦一览众山小 4. B 5.美丽的生命 6.分号 7.灰色 理由示例:因为祥子从老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加之自己经过“三起三落”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买车的理想,对生活失去了希望。(3分) 二、阅读(共13小题,计46分) 8.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糖霜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3分) [解析]此题考查引用在说明文中的作用。引用苏东坡、黄庭坚的诗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糖霜细腻、净白、美味的特点,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9.不能去掉(1分)。因为“主要”表明中国在国际蔗糖市场上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1分);去掉后则变成只输出,不输入(1分)。这与实际情况不符,表达不准确(1分)。(4分)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叙述理由。“主要”表示不是全部,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 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西洋糖”是中国制造的故选D(2分) 11.突显文章的文采,增强感染力;展现了作者的文化素养(文化积淀)和学识;提升了语言的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通过诗句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突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4分) 12.采用短句,独词成句,表达简洁明了。直接表达了作者由书而引发的大胆想法; “书?”激发了作者的思考,给作者带来了灵感;“书!”强调了书带给了作者情感的波动;句中的书既指课本又指课本之外的文学书籍,还指生活这本读不完的书。“太阳”指这节有趣有味的新鲜的语文课。(5分) 13.实现了给孩子们上一节新鲜语文课的满足之情;对这节课引起了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喜悦之情;看到孩子们沉醉于书本的欣慰之情。(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6分) 14.答案:略(学生言之有理即可)(6分) 15. (1)揭示 (2)询问 (3)假装 (4)能够,可以 16. B【解析]A.介词,把;B.连词,表目的,来,与例句同;C.认为;D.介词,用。17.(1)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2分) (2)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2分) 18.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王以身作则的重要。(2分) 【译文]【乙]贞观初年,有人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那人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试一试大臣们,如果谁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关键在于源头。皇帝是施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流水,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正直,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认为魏武帝是一个多做诡诈的事的人,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呢?”唐太宗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啊。” 19.表层含义:回望方才遇雨之处;深层含义: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2分) 20.苏轼的“吟啸”告诉我们:要有不畏惧困难的精神,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遇事要沉着冷静,临危不乱。(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三、写作(50分) 21.【思路点拨】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是立意选材的关键。审题时要抓住引导语中的关键信息。“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是这则材料的核心。歌曲中的诗词之美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触手可及”“举目可见”“接触的瞬间”这些关键词提示我们,作文时要结合生活实际,从身边的见闻出发,或叙述经历的事件,或勾连相关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知道,“传统文化”是话题,比较宽泛,不适合做题目。如果写记叙文,叙述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的具体事件,描绘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具体场景,可以选用某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做题目,如同《安塞腰鼓》《灯笼》等,拟出“学书法”“吹糖人的老人”“一次难忘的制陶体验”等具象化的题目。如果写议论文,则要阐明“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传承文化是个体和国家共同的使命,如何让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是值得思考的命题。写作时,可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相关现象引入,探讨其必要性、融合路径和创新边界等,由浅入深,逐层展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