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3单元综合探究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3单元综合探究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综合探究三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 探究目标
1.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讨论重大决策的出台过程,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体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在活动中培养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 知识必备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 议题探究
议题1:我国国家领导人是如何产生的
情境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照法定程序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依法履行职权。我国宪法对国家领导人的产生方式作了规定。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出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
情境二 产生过程:中共中央在人大选举前提出国家机构领导人选的建议名单,由全国人大主席团向全国人大会议提出推荐候选人,经过人大代表讨论充分协商后确定正式候选人,再由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国家机构领导人。整个过程都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讨论确定候选人、投票选举国家机构领导人都有人大代表的参与。
【议题任务】
1.为什么由中共中央在人大选举前提出国家机构领导人选的建议名单?
【答案】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2.从国家领导人的产生看,如何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
【答案】 ①中共中央在全国人大召开前提出国家机构领导人选的建议名单,体现党的领导。②全国人大无论讨论酝酿候选人,还是投票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都是经过全国人大代表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积极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③中共中央提出的国家机构领导人选建议名单通过法定程序交由全国人大主席团酝酿协商后确定正式候选人,再经过全国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国家机构领导人,整个过程都按严格的法定程序进行,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④国家领导人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理论归纳】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1)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另一方面,要切实
完善党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切实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民主集中制,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2.如何让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
(1)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尤其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2)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
(3)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在法治中国建设上下功夫。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实质上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和权威。
议题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如何制定的
情境一 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情境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议题任务】
1.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制定过程中,有哪些机构或部门参与?人民群众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①中共中央:在充分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依法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在纲要草案稿形成后,讨论纲要草案,提出意见,体现了党的领导。党始终居于领导核心地位,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政府依法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②国务院:依照中共中央的建议,起草、研究纲要编制工作,并就纲要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公开透明,依法行使权力。③全国人大:依照法定程序,
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力,审查和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④全国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制定建言献策。⑤人民群众:依法表达意见和建议,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制定过程,说明党是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
【答案】 ①中共中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编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建议,说明中国共产党掌握执政规律,做到了科学执政。②中共中央在编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建议前在党内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和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社会公众通过多种方式对草案提出意见建议,专家对规划纲要草案进行多轮论证和咨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③根据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建议,国务院编制草案并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
议审议,既体现了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或者作出决定,把自己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
【理论归纳】
1.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
(1)信访举报制度,是公民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重要途径,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
(2)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这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
(3)舆论监督制度,舆论监督影响的范围广、透明度高,能很好发挥监督的作用。
(4)参加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
2.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政府要树立和维护公信力,就必须严格执法。即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规范执法、坚持公正执法、坚持文明执法。同时,还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监督。
3.解决社会争议的多种途径
(1)和解:是指当事人因合同发生纠纷时可以再行协商,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达成一致,从而解决纠纷的方式。当事人也可以不经和解而直接选择其他解决纠纷的途径。
(2)调解: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等,它们在不同层面为解决纠纷发挥着重要作用。
(3)仲裁: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商事仲裁。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
(4)诉讼:俗称“打官司”,它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