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课程标准】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阐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外交的表现和成就。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归纳、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运用史料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探究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绘制外交大事年表,增强历史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认识到外交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实力的支撑,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理解和平外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和合作意识。(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2.教学难点:理解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认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内容:播放一段关于中国现代外交的视频,展示中国现代外交的从容和风度。教师提问:看完视频你有何感受?回顾百年前的外交,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样的外交变化呢? 可以结合视频中的场景、人物语言等细节,以及之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从国家实力、国际形势等方面思考。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视频中中国现代外交的风度,对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困境,思考背后的原因,如中国自身发展、国际格局变化等。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过渡语:大家的思考都很有深度。新中国外交从艰难起步到逐步走向辉煌,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 17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去探寻这些外交成就背后的故事。(二)新课讲授1.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与概况展示内容:展示联合国成立的相关资料,包括中国是创始会员国和常任理事国的信息,以及美国操纵联合国将新中国排除在外的资料。教师提问:为什么是 “恢复”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 “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会议和经过是怎样的?提示引导: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明确中国在联合国的创始地位,理解新中国成立后被非法排除在外的情况;让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恢复合法席位的关键信息,如时间是 1971 年 10 月 25 日,会议是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等。过渡语:了解了恢复合法席位的背景和过程,那中国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重返联合国呢?(2)原因与意义展示内容:展示关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亚非拉国家支持、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相关史料,包括经济发展数据、军事成就、国际会议参与情况等。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中国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有哪些?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什么重要意义?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中国自身发展(如经济、军事成就)、国际支持(亚非拉国家)、国际格局变化(美国霸权衰落)等方面分析原因;从外交胜利、国际事务参与、国际地位提升等角度思考意义。过渡语: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外交的重大胜利,而在同一时期,中美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 中美、中日建交(1)中美关系破冰与正常化展示内容:展示 “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的相关史料。教师提问:“乒乓外交” 在中美关系破冰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在 20 世纪 70 年代走向正常化?尼克松访华有哪些重要成果?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 “乒乓外交” 打开中美交往大门的角度理解其作用;从中国和美国两方面,结合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等因素分析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让学生从资料中找出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等成果。过渡语: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不断发展,最终走向建交。建交对中美两国和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2)中美建交及影响展示内容:展示《中美建交公报》的内容、中美贸易数据变化、建交后中国外交环境变化的相关资料。教师提问:中美建交的政治前提是什么?建交对中美双方和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引导:引导学生明确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是建交政治前提;从促进中美合作、改善中国外交环境、影响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建交的影响,可结合贸易数据和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来理解。过渡语: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影响了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其中中日建交就是重要的体现。(3)中日建交展示内容:展示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日签署《联合声明》的图片和资料。教师提问:中日建交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现的?建交对两国和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日本自身利益需求等方面分析中日建交背景;从促进两国友好交流、带动其他国家与中国建交等方面思考建交的影响。过渡语:20 世纪 70 年代的这些外交成就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进入了新的阶段。3. 全方位外交(1)背景与表现展示内容:展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升的相关资料,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大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图片和事例。教师提问: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面临怎样的新环境?中国在全方位外交中采取了哪些举措? 可以从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两方面思考外交环境;从与不同类型国家交往的方式和成果分析外交举措。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力增强等方面分析外交新环境;让学生从资料中归纳出中国与周边国家改善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与大国稳定关系等举措。过渡语:除了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外交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2)积极参与全球外交与外交布局展示内容:展示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加沙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参与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等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及中国参与创建或参加的部分国际组织的信息。教师提问: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外交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是如何体现的?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地区稳定、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分析中国在全球外交中的作用;从中国与不同国家、国际组织的交往,以及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活动等方面理解外交布局的体现。过渡语: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的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3)外交成就与影响展示内容:展示中国举办重要国际会议(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的图片和报道,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相关资料。教师提问:中国举办这些重要国际会议有什么意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影响力、推动全球发展等方面分析举办会议的意义;从过去的被动参与到现在的积极引领,对比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过渡语:回顾新中国外交历程,我们能从中得到很多启示。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三)课堂小结展示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和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教师提问: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谁能说一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关键信息?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过程是怎样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外交有哪些表现和成就?提示引导: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顺序回顾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同时期外交政策与国际形势的关联等。总结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从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到中美、中日建交,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努力。(四)中考链接(真题练习)1.(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美国国务卿布林肯2024年4月24日至26日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回顾过去,中美两国关系曲折发展。中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史实是( )A.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美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 D.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巴以冲突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中共十八大以来,为促进世界和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我国提供的方案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1971年10月,有新闻媒介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该评论意在赞扬中国( )A.支援朝鲜军民抗击侵略 B.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C.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4.(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面所示内容是某同学整理的笔记,由此判断其学习主题是( )2014.12中国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议而设的丝路基金开始运行 2015.7中因推动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 2017.10中国首趟由外国零售企业定制的中欧班列发车 2021.11中非制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 2021.12中老(老挝)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运营A.经济体制改革 B.祖国统一大业C.新时代强军之路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考答案:CADD【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史料,学生对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课堂参与度较高。在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和全方位外交成就时,学生能够积极思考,结合史料发表自己的观点。然而,在讲解外交政策与国际形势的相互关系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难以从复杂的国际背景中把握外交决策的依据。后续教学中,应增加更多国际形势分析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在时间把控上,小组讨论环节略显仓促,导致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今后教学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国家外交成就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