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程标准】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学生能准确阐述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目的、过程、特点及影响;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经过和意义;了解明朝援朝战争和葡萄牙人攫取澳门租住权的史实;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归纳总结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运用史料分析、小组讨论、地图演示等方法,探究明朝对外关系的多样性,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绘制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形势图等,增强历史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感受郑和的探索精神、戚继光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国家实力和外交政策对对外关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和国家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过程和影响;戚继光抗倭的背景、经过和意义。2.教学难点:理解明朝对外关系从和平交往到冲突变化的原因;认识明朝对外关系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内容:展示中国 “航海日” 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每年的 7 月 11 日是中国‘航海日’,那你们知道为什么选择这一天吗?这背后其实和明朝的一段重要历史有关,大家能猜到是什么吗?”提示引导: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历史知识,思考明朝在航海方面的重大事件。若学生难以回答,可适当提示与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有关。过渡语:大家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其实,这和郑和下西洋密切相关。郑和下西洋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明朝还有哪些对外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 16 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去探寻答案。(二)新课讲授1. 帆影通四海 —— 郑和下西洋(1)郑和其人及西洋的范围展示内容:展示郑和的画像、生平简介以及明朝时期的航海地图,突出 “西洋” 的地理位置。教师提问:从这些资料中,我们能看出郑和是一个怎样的人?明初所说的 “西洋” 具体指哪些地方呢?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郑和的成长背景、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分析他的人物特点;让学生观察地图,明确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就是 “西洋”。过渡语:了解了郑和和 “西洋”,那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为什么能成功下西洋呢?(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和概况展示内容:展示明朝经济繁荣、造船技术先进、航海技术发展的相关史料,以及关于郑和下西洋目的的不同观点材料。教师提问:结合材料,思考郑和下西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他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和到达范围是怎样的?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经济基础(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技术支持(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个人因素(郑和的能力和精神)、统治者态度(明成祖的支持)等方面归纳条件;从材料中提取提高明朝威望、寻找建文帝、开展贸易等目的相关信息;通过地图演示,让学生明确 1405 - 1433 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达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过渡语: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它有着怎样独特的特点呢?又产生了哪些影响?(3)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和影响展示内容:展示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对比数据表格,以及反映郑和下西洋在促进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提问:对比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特点?结合材料,说说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时间、次数、船队规模、到达范围等方面对比,总结出郑和下西洋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的特点;从促进中外友好往来、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为人类航海事业作贡献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同时,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其消极影响,如给明政府带来经济负担。过渡语: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的强大国力和友好外交,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冲突,其中戚继光抗倭尤为突出。2. 海疆除寇 —— 戚继光抗倭(1)倭患的背景展示内容:展示反映日本国内形势、明朝海防状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倭寇图卷》。教师提问:结合材料,思考明朝中期为什么会形成倭患?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从日本国内社会动荡,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懈等方面分析原因。过渡语:在这样的背景下,戚继光肩负起了抗倭的重任,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戚继光抗倭的经过、胜利原因及评价展示内容:展示戚继光的生平介绍、抗倭战役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包括台州之战等。教师提问:戚继光在抗倭过程中采取了哪些行动?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戚继光抗倭的行为?提示引导:引导学生梳理戚继光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的过程,如台州九战九捷等;从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当地军民支持、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等方面分析胜利原因;从反侵略的角度,明确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正义的,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过渡语:戚继光抗倭保卫了我国的海疆安全,而在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还有一场援朝战争也值得我们关注。3. 东亚同安 —— 援朝战争(1)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及援朝战争概况展示内容:展示明朝与周边国家交往的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包括战争的时间、背景、双方将领等信息。教师提问:明朝与周边国家保持着怎样的关系?援朝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结果如何?提示引导:引导学生了解周边国家向中国纳贡称臣、中国对其国王进行册封的关系;从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为维护藩属国统治秩序出兵援助等方面介绍援朝战争;明确明朝两次出兵均取得胜利。过渡语:援朝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明朝时期,欧洲殖民者也开始来到中国沿海地区,葡萄牙人攫取了在澳门的租住权。4. 殖民初现 —— 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展示内容:展示 16 世纪欧洲殖民者东来的地图、葡萄牙人攫取澳门租住权的相关史实资料。教师提问:葡萄牙人是如何一步步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的?明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引导:引导学生梳理 1553 年葡萄牙人借口晾晒货物上岸居住,1573 年将租金改交明朝政府获得租借居住权,1887 年清政府被迫签约承认其管理权的过程;明确明朝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加强管理,维护领土主权。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明朝丰富多样的对外关系,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三)课堂小结展示内容:用思维导图展示明朝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澳门租住权等。教师提问:同学们,回顾本节课内容,谁能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信息?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援朝战争是怎么回事?葡萄牙人是如何攫取澳门租住权的?提示引导: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按顺序回顾重要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与郑和下西洋的联系,明朝中后期国力衰落与对外冲突的关系等。总结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友好交往,也有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等冲突,还有葡萄牙人攫取澳门租住权这样的事件。这些都反映了明朝在不同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实力和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四)中考链接1.(2024·湖南·中考真题)“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2.(2024·新疆·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元朝的政治统治 B.明朝的对外关系C.元朝的科技文化 D.明朝的中外交通3.(2024·陕西·中考真题)对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A.开辟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B.政府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C.火药、指南针等先进科技开始输往西方D.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往来4.(2024·广东·中考真题)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参考答案:CBDB【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课堂参与度较高。在讲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时,学生能积极结合史料分析问题。然而,在分析明朝对外关系变化的原因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难以从政治、经济、国际形势等多方面综合思考。后续教学中,应增加更多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在时间把控上,小组讨论环节略显仓促,导致部分学生的观点未能充分表达。今后教学需要更合理地安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