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是七大洲当中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的总面积达445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0%,如此之大的面积,注定亚洲各地区的国家和人们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区域内有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导入新课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 ——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环境、物种的天然限制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中华帝国(唐宋元明)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得天独厚的综合条件,使亚洲出现了很多强盛文明!阿拉伯半岛与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约570-632年)出生于麦加一个没落的商人贵族家庭。生前丧父,6岁丧母,由祖父和伯父抚养长大。大约25岁时,受雇于麦加一个富孀赫蒂彻,为其经商,同年与其结婚。复杂的经历使穆罕默德增长了见识,而与赫蒂彻结婚则是他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不仅生活有了安全保障,社会地位也提高了。这就为他实现聪明才智,创建未来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条件。——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他去世时(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为了增进各地间的联系,克服阿拉伯人内部的矛盾及抵制外来威胁,阿拉伯人盼望有一个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如何把松散的部落联盟转变为真正的国家,如何通过政府停止各家族、各部落间的内争,如何维护社会秩序及发展生产,已经成为当时阿拉伯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氏族贵族和商业贵族也在考虑着手建立统一的国家。信奉唯一真神的伊斯兰教适时而起,成为联合阿拉伯、建立统一国家的思想基础。——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一、阿拉伯帝国 2、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政治方面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负责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文告之起草和颁布,财政部负责税收和支出。——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哈里发是一位由神决定的专制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一、阿拉伯帝国 3、阿拉伯帝国的统治经济方面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地跨亚非欧三洲,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贸易范围广泛,商品种类繁多;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城市,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阿拉伯人凭借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推动了商品交流和技术往来。一、阿拉伯帝国 3、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文化方面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吸收和融合 建筑艺术 清真寺受到印度建筑艺术影响文学 《一千零一夜》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智慧馆 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传播 数字 古代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四大发明 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的重视;阿拉伯物质文化的繁荣;自身文化的包容性以及阿拉伯帝国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天然条件,都是文化繁荣的原因。一、阿拉伯帝国 3、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探究】结合材料思考,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影响?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9世纪初兴起的“百年翻译运动”是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影响:①保存和传播欧洲古典文化,为文化复兴奠定基础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促进文化交流③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一、阿拉伯帝国 3、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奥斯曼土耳其人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最初生活在中亚地区,11世纪迁移到小亚细亚。1299年,突厥人的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新国家被称为“奥斯曼”。(1)宗教:伊斯兰教(2)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3)经济文化:15~16世纪,经济一度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4)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1.兴起2.统治1299年- 奥斯曼帝国建立1453年- 灭亡拜占庭帝国- 地跨亚非欧三洲16世纪后期奥斯曼一世影响:推动西欧开辟新航路——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继承的表现:①伊斯兰教;②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③行省制;④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材料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为横跨欧亚非并且穿越中古近代世界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蒙古西征之后在中亚崛起乃至最终吞并了东罗马帝国的新兴势力,对于世界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材料二: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岸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帝国军队不但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探究】结合材料思考,奥斯曼帝国发展的影响?1.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2.奥斯曼帝国以重税的方式控制传统东西方商路,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方贸易,客观上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3.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4.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395年—1453年7—13世纪1299年—1922年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096—1291年,基督教世界针对阿拉伯世界发动了9次争夺耶路撒冷的战争。十字军东征1453,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前6世纪—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前4世纪亚历山大入侵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帝国,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奴隶制王朝1世纪—4世纪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4世纪—6世纪 笈多帝国13世纪—16世纪 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三、南亚的国家1.中古印度的发展简史- 孔雀王朝(前324-前185年,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古印度奴隶制王朝)-贵霜帝国(55-425年,大月氏人入侵)- 笈多帝国(320-540年,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突厥人入侵)-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蒙古入侵)- 英属印度(1858-1947年)- “印巴分治”(1947至今)中古时期三、南亚的国家2.笈多帝国对外征战 4世纪初,几乎征服了北印度统治状况 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宗教 印度教三、南亚的国家2.德里苏丹国笈多王朝德里苏丹国4世纪印度教为国教11世纪13世纪初伊斯兰为国教突厥人入侵印度6世纪16世纪统治状况 ①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宗教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影响 至今民族矛盾、宗教争端等冲突不断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自认为所进行的是反对不信教者的“圣战”,所以对待印度教徒十分残酷。——童自觉、路振光《世界古代史》阿拉伯政治制度的延续者三、南亚的国家4.中古印度的发展概况320-5401206-1526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民族政治 政令不统一 中央集权宗教 宗教宽容政策, 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宗教同化政策,伊斯兰教为国教政令不统一,实行种姓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大王,皇亲贵族和婆罗门高僧构成王室顾问和各部门重臣宗教宽容政策,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中央集权,政教合一。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宗教同化政策,伊斯兰教为国教印度人突厥人政治:宗教色彩浓厚三、南亚的国家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教兴起,信仰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笈多诸王虽都信奉印度教,但为缓和民族及教派之间的矛盾,采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今天印巴地区冲突不断就是因为民族矛盾宗教争端。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自认为所进行的是反对不信教者的“圣战”,所以对待印度教徒十分残酷。——童自觉、路振光《世界古代史》在14世纪初,南方印度教王公开始兴起反对北方伊斯兰教政权,建立独立国家的斗争。——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中古时期,亚洲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代表性)阿拉伯帝国(西亚)奥斯曼帝国(西亚)德里苏丹国政权和神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三、南亚的国家中世纪印度文学上的成就以梵文文学为典型,大约10世纪开始,印度的古典梵文文学开始向民间文学过渡,而这种过渡也因伊斯兰教文化的传入得以加速……伊斯兰教的传入,为印度带来了建筑雕刻艺术的新发展,出现了民间传统与波斯中亚艺术的结合。一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德里苏丹统治时期,虽然时有战乱,但由于政治统一改变了原来小国林立的割据状态,穆斯林的到来也促进了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棉花、甘蔗、香料等经济作物成了主要的农作物,在手工业上,纺织业发展迅速,产品远销海外,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商业随之繁荣,出现许多新兴城市,城市间的贸易兴盛,在外贸上,与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和中国等地都有比较密切的贸易联系。——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4.中古印度的发展概况经济:农工商及外贸均有所发展文化:梵文文学、建筑雕刻艺术等三、南亚的国家公元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本土,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7世纪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幕府的特点:天皇是名义上统治者,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将军和武士是主从关系。(一)发展历史源赖朝(1147—1199)幕府的开创者四、东亚的日本(二)幕府统治1.背景:①政治: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②经济:庄园制经济形成③社会结构:武士集团形成2.形成: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3.特点: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②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③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日本统治阶层示意图4、衰落: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严重阻碍日本发展。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四、东亚的日本7C末新罗10C初高丽14C末朝鲜16C末共抗侵略4C政权并立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制度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日本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作战,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高丽仿效唐朝制度政治 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朝鲜太祖李成桂(1335-1408)五、东亚的朝鲜西亚:伊斯兰教文明 南亚:多教并存 东亚:儒家文化圈特点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多宗教并存(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 受中华文明影响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 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课堂小结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兴起于小亚细亚,灭亡拜占庭帝国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征收重税,影响东西方贸易穆罕穆德创立伊斯兰教;统治者为哈里发南亚与东亚的国家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新罗王朝、高丽王朝、李氏朝鲜日本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瓦解及幕府统治南亚的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