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非等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16c后期 1453年 8c中期 7c 646年 7世纪末 10c初 12c末 14c末 17c奥斯曼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拜占庭帝国灭亡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日本大化改新高丽王朝建立镰仓幕府建立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朝鲜王朝建立德川幕府建立西亚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南亚4世纪笈多帝国几乎征服北印度11世纪13世纪初突厥人入侵印度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交流互鉴交融创新东亚时空坐标知识回顾:世界历史上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前550~前330 )(前334年-前323年)(前27年—395年)395年—1453年632年—1258年1299年—1922年奴隶制帝国封建制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一、阿拉伯帝国商业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多沙少水环境恶劣渴望统一我们以劫掠为职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反映阿拉伯人劫掠生涯的古诗三洲五海之地受阻多神信仰部落混战外族侵扰1.背景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时代正统哈里发时代倭马亚王朝时代倭马亚王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632年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8世纪中期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622年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广大地区7世纪中期起穆罕默德在610年开始以安拉使者身份在麦加宣传伊斯兰教,最初在亲朋中秘密传教,613年后在麦加公开传教,号召人们放弃原有信仰,皈依安拉。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迁往雅特里布城(后改称麦地那)。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比鲁尼2.统一与扩张一、阿拉伯帝国3.统治(1)宗教:伊斯兰教(2)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3)经济:①手工业和商业发展;②阿拉伯商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③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4)文化:①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②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一、阿拉伯帝国公元732年,普瓦提埃之战阿拉伯-拜占庭战争:公元7-11世纪,发生在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战争从穆斯林的扩张开始,经过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等时期,到11世纪中期结束。拜占庭此战之后,阿拉伯帝国为什么没有乘势向东扩张?一、阿拉伯帝国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1258年一、阿拉伯帝国13C前蒙古西征而西迁到小亚细亚13C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C中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16C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一)兴起与发展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2.经济:①经济繁荣: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垄断商路:帝国控制了连接欧亚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1、政治:①最高统治者苏丹是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和全国土地最高所有者;②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二)统治措施最高统治者苏丹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承担各种苛捐杂税3.文化: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材料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作为横跨欧亚非并且穿越中古近代世界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蒙古西征之后在中亚崛起乃至最终吞并了东罗马帝国的新兴势力,对于世界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材料二: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岸等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帝国军队不但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结果,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探究】结合材料思考,奥斯曼帝国发展的影响?1.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2.奥斯曼帝国以重税的方式控制传统东西方商路,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方贸易,客观上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3.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4.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同 政治 经济 文化 疆域 宗教 影响 异 时间地位对待东西方的态度政教合一、封建君主专制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7-13世纪13-20世纪伊斯兰教促进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控制亚欧商路,阻碍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对外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归纳总结:同样是西亚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有何异同 395年—1453年7—13世纪1299年—1922年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前6世纪—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前4世纪亚历山大入侵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帝国,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奴隶制王朝1世纪—4世纪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4世纪—6世纪笈多帝国13世纪—16世纪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三、中古时期的印度1、兴衰历程开伯尔山口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外族频频入侵,境内各族混杂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4世纪印度教为国教11世纪13世纪初伊斯兰为国教突厥人入侵印度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政治 政令不统一 中央集权宗教 宗教宽容政策, 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 宗教同化政策,伊斯兰教为国教政令不够统一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中央集权伊斯兰教为国教三、中古时期的印度2、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拓展:【印度教兴起】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如图从左至右)。◎三大主神婆罗摩(大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包括神、人)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毗湿奴(遍入天):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湿婆(大自在天):苦行神和舞蹈之神。三、中古时期的印度天丛云剑(草薙剑)有“王权的象征”一面以外,也有着“征服者象征”的一面,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就是绝对权力与敬畏。八尺琼勾玉代表了日月的光芒,天照大神的光芒,他也是伊势神宫的神纹。八咫镜镜子在日本民俗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日本人认为镜子能照物照人,本身就说明它具有神秘性和魔力。四、东亚的日本和朝鲜1、日本推古天皇日本本州中部以大和地方(今奈良县)为中心的大和国,在公元五世纪时己基本上统一了各地,最早统治者初称“大王”,后改称“天皇”。当时的生产关系是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的“部民制”。六世纪末部民制出现危机,起义斗争频起。(大化改新)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孝德天皇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新诏书,开始改革。四、东亚的日本和朝鲜1、日本 大化改新日本 隋唐政 治 中央 二官八省制 三省六部制地方 划分为国、郡、里 郡县制选官 废除世袭贵族制, 以才选官 科举制经 济 土地制度 实行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赋税制度 实行租庸调制, 统一租税 租庸调制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四、东亚的日本和朝鲜1、日本 大化改新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了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源赖朝1192年,源氏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击败其他所有武士集团后,从后鸟羽上皇处获得了“征夷大将军”的封号,随后将其设在镰仓的政权改称为“幕府”。从此,日本正式进入长达近700年的由武士阶层主导国家权力的武家政权时代。“武家(镰仓的武士政权)”与“公家(京都的天皇朝廷)”共同执掌日本国家权力的双重王权构造全面取代了之前由天皇亲自执掌公家朝廷的古典天皇制的一元王权结构,日本特有的公武二元政治格——‘双重王权”正式确立。——尹牧、纪微《从武家政权兴起看中近世日本的双重王权》四、东亚的日本和朝鲜1、日本 幕府统治幕藩体制幕藩体制是指17世纪德川家康建立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统治的封建制度。在幕藩体制下,将军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幕府是国家的最高的政权机关。幕府统治全国各地的藩国。各藩的统治者是大名,效忠于幕府,幕府对他们实行交替参觐制度。大名仍拥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行政、司法、军事和税收等权力。中央政权为幕府,地方政权为藩。幕府既处于对各藩的统辖地位,又允许各藩有相对的自治性。幕府的主要收入,依靠直辖领地的年贡和幕臣的贡纳。1633年,德川幕府发布锁国令。一方面可以维护日本稳定,有利于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造成退缩保守,自居被动局面,成为西方人入侵的对象。四、东亚的日本和朝鲜1、日本 幕府统治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进行统治。政治 仿效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四、东亚的日本和朝鲜2、朝鲜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日本“战国时代”结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野心膨胀的他开始了向外扩张的战略,北面要将北海道纳入版图、西面出击朝鲜、南面侵占琉球,甚至还制定进攻明朝的计划。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丰臣秀吉写信要求朝鲜国王李昖向日本朝贡,作为“大明孝子”,朝鲜国王予以断然拒绝。第二年,丰臣秀吉集结20万大军进攻朝鲜。朝鲜国王没办法,只好上书明朝皇帝请求援军。年底,明军进入朝鲜境内,迅速收复了平壤和汉城。丰臣秀吉见难以取胜,便以退为进,与明朝和谈,提出了朝鲜难以接受的条件。四、东亚的日本和朝鲜2、朝鲜丰臣秀吉以朝鲜不守约定为由,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再度出兵,史称“壬辰倭乱”。日本吸取了上次作战的经验教训,这一次兵分三路进攻朝鲜。1598年8月,丰臣秀吉去世,弥留之际下令从朝鲜撤军。1598年11月19日,日本岛津部队进入露梁海峡,在向深处进发的途中遭到攻击。岛津立刻意识到四周有埋伏,决定回撤。在海峡口设伏的明朝水军副将邓子龙顶住压力,用千余人及少量船只阻挡了日军的拼死突围。在这一过程中,邓子龙壮烈牺牲,死后被朝鲜王国立庙。作战中,朝军主将领李舜臣不幸被鸟铳打中。为稳定军心,李舜臣下令封锁消息,并让侄子李莞以其名义继续指挥朝鲜水军。经过激烈对抗,日军无奈之下只能弃船登陆,结果被早已等候多时的明朝军队全部歼灭。这一天,是大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12月16日。通过这两次援朝战争,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被彻底挫败。丰臣秀吉逝世后,德川家康最终夺取统治大权,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时代。在这期间,日本转变为一个内向国家,东北亚迎来了长达数百年的和平安宁。四、东亚的日本和朝鲜2、朝鲜本课小结罗马帝国的遗产西欧:日耳曼国家东欧:拜占庭和俄罗斯亚洲:伊斯兰世界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东亚儒家文化圈日本对中国的学习朝鲜对中国的学习中华帝国 即 “天下”西方世界东方世界东西交汇第3课第4课第6、8课冲突交流冲突影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世界近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