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知识结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
背景:(1)19C末20C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狂潮;(2)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错综复杂。(3)各国间矛盾演变发展,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集团。(4)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概况:时间:1914—1918年
战线:欧洲有西线、南线、东线三条战线
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特点:阵地战、时间长、范围广、参战国家多、伤亡大、综合国力较量
影响:①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地位,促进民族觉醒;②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③改变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含义: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主要内容:战败国承担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波兰复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为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成立国际联盟。
CONTENTS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
02
目录
03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帝国主义时代到来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的帝国,企图瓜分世界。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一: 下表是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毕竟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不一致,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第二类是以俄德日为代表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列强之间矛盾重重。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巴尔干问题
突尼斯问题





世界市场 、殖民地、制海权
巴尔干问题
普法战争后果
一战前夕欧洲列强的主要矛盾
核心
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帝国主义列强矛盾重重:
(1)英德:争夺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主要矛盾)
(2)法德: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
(3)德俄:贸易摩擦导致关系恶化。
(4)奥匈与俄国:集中在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同 盟 国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协 约 国
(英国、法国、俄国)
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形势日益紧张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寻求同盟者
3 .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冲突不断。
3.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4.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根源: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帝国主义的形成;帝国主义本身孕育着战争)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材料:(一战爆发前)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一战的性质
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三条战线:
三个阶段:
东线:
沙俄VS奥匈+德国
南线:
沙俄及其盟友意大利VS奥匈+德国及其盟友
西线:
英国+法国VS德国
1914
1915-1916
1917-1918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 战线与交战双方
阶段与重大战役
1914.7-1918.11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德
俄—德奥
俄—奥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马恩河战役(德“速决战”计划破产)
日本占领山东半岛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美国、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同盟国战败
三条战线+三个阶段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阶段:1914
西线:
马恩河战役:
1914年9月,法军与德军以150万兵力激战,英法联军伤亡26.3万,德军伤亡22万。使德军“速决战”破产。
西线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
远东:
青岛战役:
1914年8月,日本正式对德宣战。10月占济南车站,占领了胶济铁路全线。11月,占领青岛,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905年就开始制订作战计划,即“施里芬计划”。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2.第二阶段:1915-1916
西线:
(1).凡尔登战役:
1916.2——1916.9;法军伤亡54.3万,德军伤亡43.3万,被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
(2).索姆河战役:
1916.6——1916.11;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军伤亡34万,法军伤亡45万,德军伤亡53.8万,被称之“索姆河地狱”。
东线、南线:
1915年意大利倒戈,在协约国一方参战。
德奥军队获胜,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局面。
海上:
日德兰海战:
1916.5.31-1916.6.1,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双方主力全面出动(英国约150艘,德国约100艘)。
德国损失较小,但未能打破封锁。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3.第三阶段:1917-1918
东线:
十月革命,俄国退出战争
西线:
中国,美国对同盟国宣战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
参战国家 33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另有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毒气战·重机枪
飞机首次用于战争
英国发明坦克
德国发明潜水艇
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破坏强、高新科技广泛应用
4. 一战特点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巨大灾难
(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三)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总揽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任务:阅读教材P89最后一段,指出一战的影响宏观上包括哪些层面。
在一战中死亡人数相当于过去1000年间欧洲发生的所有战争中死亡总人数的两倍。
1.把握近现代世界格局的四条脉络(四大主体)
2.结合书本整理一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世界格局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优势地位,
美国的参战和崛起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促进民族觉醒
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出现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凡-华体系
(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工业国和债权国。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理解: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战后世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
①欧洲相对衰落:摧毁德、俄、奥等帝国,削弱英法意
②美、日崛起:美、日力量壮大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919
巴黎和会
《凡尔赛和约》
1921-1922
华盛顿会议
《九国公约》
1.构成与内容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惩处战败国:德国及其盟国承担罪责;割地;赔款;裁减军备;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②民族独立:波兰复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独立。
①限制军备:限制海军军备;
②中国问题:中国收回主权,但日本保留特权;
③侵略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英法为主导的在宰割战败国基础上确定的战后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重点1: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思考1:巴黎和会对同盟国的惩处合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思考2:为什么华盛顿会议同意中国收回主权?
思考3:华盛顿体系中,哪国最满意,哪些国家会不满?
思考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体现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特征?
①暂时维护了和平,推动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国际会议解决争端的方式是历史的进步。
隐含四大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分赃不均
奴役弱小民族
敌视社会主义
2.影响 理解
学习聚焦:P85
(1)积极:
(2)消极:
重点1: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思考:结合凡-华体系的内容,分析为什么列宁、丘吉尔如此评价凡尔赛体系?
任务1:根据漫画,指出“国际联盟桥”的组成。
由主权国家组成
(无美国、无战败国、
无社会主义)
任务2:阅读P90学习拓展的材料,分析美国总统设计这座桥的原因。
①维护和平、安全;
②借此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
任务3:结合美国“设计”国联的动机和政治特征,分析美国“设计”国联、但最终未能加入国联的原因。
①美国力量不足以领导世界,遭到英法阻挠;
②孤立主义与三权分立。
重点2: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国际联盟
盟约·第五条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者,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
任务4:根据材料,指出其分别是国联的哪一原则。
①全体一致
②委任统治
任务5:结合盟约内容与史实,分析“委任统治”是否是一项“神圣任务”?
不是。
①虽然名义上有利于民族独立,但本质仍然是殖民统治;
②将殖民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
国际联盟:
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合作,保证和平和安全
原则:全体一致、委任统治等
实质: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评价
是凡—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了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和战后和平与安全(战后初期);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提供了经验教训。
局限(★重点掌握):原则+实质+在制裁侵略、保卫和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内容
重点2: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国际联盟
任务:结合国联的相关内容,分析国际联盟的影响。
①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和平主义思潮);
②社会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思潮
(三)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任务: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指出一战以后出现的社会思潮有哪些。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拓展融通:对中国的影响
一战期间:
(1)经济上: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日本加紧侵华引发国货运动,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条件;
(2)政治上:①日本攫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②中国参战,提高国际地位;
战后秩序:
(1)政治上:①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引发五四运动,推动华盛顿会议上山东主权的收回;
②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再次沦为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局面;
(2)思想上:中国思想界认清西方的本质,从以欧美为师转向以俄为师,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作业:
结合所学,运用相关史实,论证“一战后建立的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这一历史解释的合理性。
(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