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导读】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战争与和平——并存与竞争——殖民体系崩溃——战争与和平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2.课时学习目标(1)水平1—2学习目标:能够对照地图,列举一战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从空间和时间上概述一战的进程;能够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2)水平3—4学习目标:能够通过史料与图表,分析一战的根源和性质;能够借助地图和文献史料,解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能够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及其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灾难。材料一: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时代背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急需进行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狂潮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材料二:“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德国外交国务大臣皮夫国家 英 德 法 美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1914年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3350 290 1060 30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根本原因)新兴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工业实力超过英法美德赶超英国,对原有殖民体系的不满,帝国主义内部矛盾逐渐激化法国英国沙俄争夺殖民地贸易摩擦领土争端,争夺殖民地争夺巴尔干争夺北非殖民地奥匈德国意大利同盟国协约国1914年的英国大舰队1915年的德国公海舰队帝国主义国家间,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矛盾尖锐。20世纪初,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材料三:“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德皇威廉二世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盛行,社会舆论鼓吹战争。极端民族主义者支持国家对外扩张,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归纳:一战的背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争斗导致矛盾不断激化(根源)。20世纪初,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国际局势日趋紧张。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联系的加强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的概况(1234)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两大军事同盟:同盟国、协约国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三个阶段:四年时间(一)第一阶段:1914 速决战→持久战(二)第二阶段:1915--1916 仍处于胶着状态(三)第三阶段:1917--1918 战争进程加速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任务1:根据地图形势,你认为同盟国会制定怎样的战略方针?任务2:根据地图和教材,分析德国的战略意图是否实现?施里芬得到了威廉二世的支持, 在1905年12月至1906年1月主持制定了在东西两条战线上对法俄作战的计划,即施里芬计划。他(计划)将德军主力放在西线,用78个师进攻法国,东线只放9个师的兵力来防御俄国军队的进攻……在4至6周内击溃法军,迫使法国投降,然后德军主力转过头来进攻落后的俄国,击溃俄军,争取在两、三个月内赢得整个战争的胜利。——摘编自张泽《“施里芬计划”及其破产》1.第一阶段:1914年“落叶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德皇威廉二世(1)西线:马恩河战役时间:1914.9结果:德败,标志“速决战”破产。(2)东线:各有进退“速决战”破产陷入两线作战任务3:面对如此形势,你认为1915年德国的核心战略目标是什么?他会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心放在哪里?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2.第二阶段:1915-1916年②西线三大战役(2)西线:①意大利加入协约国(1)东线、南线:德奥取胜,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地狱”日德兰海战结果:德国未能突破海上封锁思考:1915-1916年的战局形势是否对某一方明显有利?同盟国未脱困协约国丢领土同盟国未脱困同盟国少盟友协约国多累赘双方伤亡惨重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第三阶段:1917-1918年(1)1917年,美、中加入协约国(3)1918.11.11,同盟国战败,战争结束(2)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退出战争思考:为什么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要退出战争?思考:阅读教材,结合相关史实,分析1918年德国基本摆脱两线作战,还获得俄国工业核心区域,为什么最终依然战败?分析角度:综合国力、兵力、物资的对比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战争阶段 主要事件概述 第一阶段 (1914年) 1.西线马恩河战役,标志着“速决战”破产 2.日对德宣战,占领中国山东半岛,次年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灭亡中国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胶着状态 1.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2.德奥军队在东线、南线取胜,但未摆脱两线作战困境 3.西线战事 1916.2-12 凡尔登战役 “绞肉机”1916.5-6 日德兰海战 “大炮巨舰的高峰”1916.6-11 索姆河战役 “地狱”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1.参战国变化 1917 美国加入协约国1917 中国加入协约国1918 俄国退出战争2.1918.11.11,同盟国战败,战争结束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思考1:为什么称为“世界大战”?20世纪初帝国主义战争演化为“世界大战”说明了什么?思考2:空间上,哪一条战线是决定性的?为什么?思考3:时间上,为何从速决战的设想演化为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它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1)缔结条约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对德《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2)体系内容: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地位;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英:开始丧失海上优势。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确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国际联盟:①首倡者及意图 :②国联宗旨:③“全体一致”原则:④评价:美国,企图利用国联,领导世界(称霸世界)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性质:实质:积极:局限: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大战结束时……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工业国和债权国。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欧洲走向衰落 美、日兴起2、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改变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一战后的欧洲4.给世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小结)1.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的十月革命,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3、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4.给世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改变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课堂小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背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导火索)性质(帝国主义之战)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主要战线(西线、东线、南线)主要过程(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内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随堂巩固】1.1918年12月14日,顾维钧抵达巴黎。在回忆录中,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对和会的期望,“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顾维钧的期望是基于中国( )A.五四运动的正义要求B.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和会C.抑制了日本在华势力D.收回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B3.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放弃了以莱茵河为安全边界的计划,换得了《法美共同防御条约》,但这一条约在美国拒绝《凡尔赛条约》后随之“流产”。同时签订的《法英共同防御条约》是和《法美共同防御条约》互相联系的,若两个条约中的一个未获批准另一个便随之失效。这反映出( )A.凡尔赛体系的脆弱和不稳定B.国际法遭到欧美大国的蔑视C.西方国家间的矛盾不可调和D.法国主导欧洲集体安全体系A2.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规定:(战败国控制下的)“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由国联委任统治,统治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据此可知“委任统治制度”( )A.体现全体一致原则 B.体现大国一致原则C.具有民族主义色彩 D.具有殖民主义色彩D4.华盛顿会议前,美国某报纸撰写文章指出:“‘以工代战’的中国受邀参会虽是非常明智的行为,但是认为他们已经可以解决问题是错误的,目前中国的发展还不足以被重视,更没有实力和大国博弈周旋。”这反映出美国某报纸( )A.为美帝国不履行大国责任和担当作辩护B.对一战后中国的遗留历史问题分析透彻C.忽视了中国人民争取主权和利益的决心D.完全赞同列强对中国的外交原则和方式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