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2 物态变化题号 1 2 3 4 5 6 8 9 10 14 16答案 C C D B A C C C B C B题号 17 18 19 20 23 24 25 30 31 32 33答案 C D B D C D D A C C D题号 34 35 36答案 D C C一.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共2小题)1.(2024春 宁波期中)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进行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熔化情况不能确定B.全部熔化C.一点都没熔化D.下面的熔化,上面的没熔化【答案】C【解答】解: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但试管中的冰和烧杯中的冰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故选:C。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A.﹣40℃的固态水银变成0℃的液态水银B.冰变成水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答案】C【解答】解:A、﹣40℃的固态水银变成0℃的液态水银,这是熔化,故A错误;B、固态冰变成液态水,这是熔化,故B错误;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这是凝固,故C正确;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这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C。二.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共3小题)3.(2024 鄞州区模拟)2024年初,不少地方发生了灾害性天气一一冻雨。冻雨是一种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温度低于0℃的过冷水,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下列的物态变化与雨凇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露珠的形成 B.霜打枝头C.云雾缥缈 D.冰封湖面【答案】D【解答】解:过冷水滴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所以雨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该现象发生时要放热,故D正确;故选:D。4.(2024 湖州一模)2024年初湖州出现冻雨,水滴下落时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迅速冻结成冰(如图)。这一过程是( )A.凝固过程,吸收热量 B.凝固过程,放出热量C.凝华过程,吸收热量 D.凝华过程,放出热量【答案】B【解答】解:水滴下落时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迅速冻结成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选:B。5.(2024 瓯海区一模)今年冬天各地文旅宣发,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打卡,最出圈的是哈尔滨旅游热,冬季景观中蕴含大量的科学原理,请回答问题。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室外气温一般在﹣20℃以下,人们常把梨放到屋外冰冻成像石头一样硬的“冻梨”,吃之前再把“冻梨”放在0℃的水中“缓”下,缓好后的冻梨吃起来软糯多汁,更加清甜。关于冻梨的变化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缓梨过程中冷水结冰放热,使冻梨温度升高B.缓梨过程梨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一定降低C.梨冷冻过程只破坏了细胞壁,而使细胞液渗出D.梨冷冻的过程只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A【解答】解:A.缓梨过程中冷水结冰放热,使冻梨温度升高,故A正确;B.缓梨过程梨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一定降低,可能仍为0℃的水,故B错误;C.梨冷冻过程只破坏了细胞膜,而使细胞液渗出,故C错误;D.梨冷冻的过程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D错误;故选:A。三.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共2小题)6.(2024春 海曙区期中)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D.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min【答案】C【解答】解:ABD、由图像可知,从A到B过程中物质的温度呈上升趋势,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BC段温度不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处于熔化过程,熔化吸热,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在t=3min时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A、B、D错误;C、图像的EF段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此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其凝固点为45℃,故C正确。故选:C。7.(2024春 余姚市期中)如图所示,根据该固体的熔化曲线图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该固体是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2)该固体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4 分钟。(3)该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是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加热至第7分钟,该物质处于 液 (填“固液共存”、“液”或“气”)态。【答案】(1)晶体;(2)4;(3)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液。【解答】解:(1)该固体是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是晶体;(2)从图中数据可知,从2﹣6min,温度保持在48℃不变,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是6min﹣2min=4min;(3)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加热至第7分钟,熔化完成,该物质处于液态。四.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共3小题)8.(2024春 余姚市期末)某晶体熔化过程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各组固体熔化图像的形状与其类似的一组是( )A.蜡 玻璃 沥青 B.蜡 铝 玻璃C.冰 铁 铝 D.冰 铁 沥青【答案】C【解答】解: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A.蜡、玻璃、沥青是非晶体,故A错误;B.铝是晶体,蜡、玻璃是非晶体,故B错误;C.冰、铁、铝都是晶体,故C正确;D.冰、铁是晶体,沥青是非晶体,故D错误。故选:C。9.(2023秋 温州期末)如图甲是一款3D打印笔,笔中装有塑料条,启动加热开关,塑料受热会逐渐变软变稀。挤出的液态塑料冷却后形成固定的形状。整个过程中塑料的温度变化如图乙,据此可知( )A.塑料是晶体,先熔化后凝固B.塑料是晶体,先凝固后熔化C.塑料是非晶体,先熔化后凝固D.塑料是非晶体,先凝固后熔化【答案】C【解答】解:塑料受热会逐渐变软变稀说明塑料是非晶体;塑料是固态,挤出液态塑料属于熔化,冷却后形成固定的形状属于凝固。所以是先熔化后凝固,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10.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表示三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同时同等条件下加热时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A.属于晶体的是a B.熔化最快的是aC.熔点最高的是c D.无法熔化的是b【答案】B【解答】解:AC、从图中可以看出a、c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a、c是晶体,且a的熔点高于c的熔点,故AC错误;BD、从图中还可以看出,c加热达到熔点的熔化时间比a的熔化时间长,a比c物质熔化要快,b一直升温而且是直线,说明没达到熔点,所以b一定是晶体,如果是非晶体,不会是直线的,因此熔化最快的是a,故B正确,D错误。故选:B。五.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共3小题)11.(2023秋 东阳市期末)小东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装入两支相同的试管中,把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水浴加热,并插入温度计测量,如图一所示;然后把实验测得数据绘制成如图二所示图像。据图回答:(1)由图可知,甲物质是 非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2)水浴加热过程中,下列对乙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BC (可多选)。A.0~2min内乙物质比甲物质吸收的热量多B.乙物质在B点时的状态是固态C.乙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CD段的比热容小【答案】(1)非晶体;(2)BC。【解答】解:(1)由图可知,随不断加热,甲物质温度一直升高,是非晶体。(2)A.根据转换法,0~2min内乙物质比甲物质吸收的热量一样多,A错误;B.该物质在B点时处于熔点温度,还没有开始熔化,处于固态,B正确;C、乙物质在AB和CD段质量保持不变,经历的时间相同,吸热相同,而AB段对应的温度变化大,根据c可知,乙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CD段的比热容小,故C正确。故选:BC。12.(2024春 海曙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为“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表所示为小应每隔1min测量并记录的海波的温度值。回答问题: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1)实验时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到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这样做的优点在于 受热均匀,温度上升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 。(2)由实验数据可判断海波是晶体,理由是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3)小应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B.烧杯中的水少C.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D.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导致温度升高【答案】(1)受热均匀,温度上升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2)持续吸热,温度不变;(3)A。【解答】解:(1)水浴加热法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加热过程更加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2)由图象可知海波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3)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相当于直接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温度计示数应会上升缓慢,故A正确;B、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烧杯中的水过少,温度计的玻璃泡不会碰到了试管壁,不会影响温度计示数,故B错误;C、熔化过程中,对试管内物质不断搅拌,可使物质受热均匀,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故C错误;D、海波为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A。故答案为:(1)受热均匀,温度上升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2)持续吸热,温度不变;(3)A。(2023秋 上城区期末)小科和小金讨论“水中加盐后,凝固点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适量盐溶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每隔一定时间,观察盐水的状态,并记录温度。盐水浓度(%) 10 14 18 22 26凝固点(℃) ﹣7 ﹣10.5 ﹣14 ﹣20 ﹣1.7(1)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该时刻温度是 ﹣4 ℃。(2)小科和小金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乙所示,小科容器中的物质在第4分钟时处于 固液共存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3)小科和小金发现所测的盐水凝固点不同,由此做出猜想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经多次实验,得到表格数据,小科判断盐水浓度为22%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20℃,你认为他的判断是否准确,并说出理由 不准确,理由是没有进一步探究22%附近浓度的盐水的凝固点 。【答案】(1)﹣4;(2)固液共存态;(3)不准确;理由是没有进一步探究22%附近浓度的盐水的凝固点。【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液面在0刻度线以下,是零下,所以该时刻温度是﹣4℃;(2)由图乙可知,小科容器中的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因此该物质为晶体,该物质从第3min开始熔化到第8min熔化结束,故该物质在第4min时正在熔化,因此处于固液共存态;(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凝固点随盐水的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表中盐水浓度为22%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20℃,盐水浓度在18%到22%和22%到26%之间还有19%、20%、23%、24%或者是22.5%等,都有可能在以上盐水浓度时,盐水的凝固点比﹣20℃还低,所以他的判断不准确;故答案为:(1)﹣4;(2)固液共存态;(3)不准确;理由是没有进一步探究22%附近浓度的盐水的凝固点。六.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共2小题)14.(2024 拱墅区模拟)如图是“炒酸奶”的制作过程:将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最终只留下固态酸奶。该制作过程中液态氮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 B.熔化 C.汽化 D.液化【答案】C【解答】解: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最终只留下固态酸奶,说明酸奶凝固放热,液态氮变成气态氮,汽化吸热。故选:C。15.(2023秋 西湖区期末)省油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由上下两个碗状容器组成,中间有夹层,夹层有一小孔与外部相连。有研究人员发现“上部盛水、夹层盛油”能够省油(如图所示)。请从减少油挥发的角度,说明该灯能省油的原理。【答案】在上部盛水,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使油的温度升高的较慢些,从而减小油的蒸发;上部盛水、夹层盛油,可以减小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也可以减小油上方的空气流速,从而减小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七.沸腾及沸腾条件(共3小题)16.(2024秋 鹿城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1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杯加热,水中倒扣着一玻璃瓶(图中省略用来固定的装置),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到100℃时( )A.烧杯中的水一定不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会沸腾B.烧杯中的水一定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C.烧杯中和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D.烧杯中和瓶内的水一定会沸腾【答案】B【解答】解:烧杯内的水达到沸点时,能继续吸热,故会沸腾;玻璃瓶内的水达到沸点时,不能继续吸热,故B正确。故选:B。17.(2023秋 柯桥区月考)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开始沸腾以后,碗中的水将( )A.同时沸腾B.稍后沸腾C.不会沸腾,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D.不会沸腾,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答案】C【解答】解: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此时碗中的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水不会沸腾。故选:C。18.(2024春 镇海区校级期中)某兴趣小组以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在同一环境下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酒精加热,乙杯为隔水加热,丙杯为隔油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小烧杯外大烧杯中物质的温度已处于一稳定值,关于此时小烧杯中水的说法正确的( )A.甲、乙、丙温度均相同,但只有乙、丙中水沸腾B.甲、乙、丙温度均相同,但只有丙中水沸腾C.三杯水温度是t甲<t乙=t丙,只有乙、丙中水沸腾D.三杯水温度是t甲<t乙=t丙,只有丙中水沸腾【答案】D【解答】解: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大烧杯中物质的温度已处于一稳定值说明酒精,水和油正在沸腾。要让小烧杯中的水沸腾必须要达到水的沸点和继续吸收热量。对于甲而言,无法达到水的沸点,所以甲中的水不会沸腾;对于乙而言,杯内外水的温度相同,无法吸收热量,所以乙中的水不会沸腾;对于丙而言,油温高于水温,满足水沸腾的条件,所以丙中的水会沸腾。故选:D。八.蒸发及其现象(共1小题)19.(2023秋 绍兴期末)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A. .C. D.【答案】B【解答】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B图象与事实相符合。九.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共3小题)20.(2024春 宁波期末)小科发现妈妈每次洗完头发后,总是用电吹风吹湿头发,而且还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这是为什么呢?(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减慢水分蒸发B.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的温度,以加快水分蒸发C.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减少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D.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答案】D【解答】解:洗完头发后,为让头发干快些,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水分蒸发;用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这样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故选:D。21.(2023秋 东阳市期末)小东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1)通过 A、C对比实验,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温度 有关。(2)B、D实验不能形成对照组,原因是 水的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均不同 。【答案】(1)温度;(2)水的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均不同。【解答】解:(1)通过 A、C对比实验,可以看出,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都相同,只有液体的温度不同,故可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2)B、D实验中,水的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均不同,故不能形成对照组。故答案为:(1)温度;(2)水的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均不同。22.(2023秋 嵊州市期末)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液体表面积 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甲、丙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慢 (“快”或“慢”)。②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答案】(1)液体表面积;(2)甲、丙;(3)①慢;②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解答】解:(1)比较甲、丁可知,丁中的无纺布折叠了,所以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可以研究液体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通”对蒸发快慢的影响,需控制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改变液面附近空气流速,故应该选择的装置是甲和丙;(3)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说明甲中水分多,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慢;②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一十.液化及液化现象(共3小题)23.(2024 西湖区校级二模)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沸点为﹣196℃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使酸奶快速凝固的同时,周围“烟雾缭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大气压下,﹣196℃的液态氮一定沸腾B.酸奶在凝固过程中吸收热量C.“烟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烟雾”是液态氮汽化形成的【答案】C【解答】解:A、将﹣196℃的液态氮置于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迅速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同时吸收大量的热,故A错误;B、凝固过程中需要向外界放出热量,故B错误;CD、液态氮在汽化过程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容器周围温度降低,“烟雾缭绕”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此过程放出热量,故C正确,D错误;故选:C。24.(2024 宁波自主招生)电冰箱是常用的家电,当压缩机工作时,制冷剂(俗称“药水”)在冰箱内外管道中不断循环流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冰箱内的管道中,制冷剂膨胀并放出热量B.在冰箱内的管道中,制冷剂被压缩并吸收热量C.在冰箱外的管道中,制冷剂膨胀并放出热量D.在冰箱外的管道中,制冷剂被压缩并放出热量【答案】D【解答】解: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氟利昂蒸气压缩而液化,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将热量放出;冷凝器里的液态氟利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从冰箱的内部吸收热量,使冰箱内部的温度降低。故选:D。25.(2024 新昌县模拟)国家速滑馆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技术原理简化如图所示,则CO2经过( )A.压缩机后温度降低B.冷凝器后内能增大C.膨胀阀后分子间距减小D.蒸发器时吸收热量【答案】D【解答】解:A、CO2经过压缩机时,对CO2做功,CO2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A错误;B、CO2经过冷凝器时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了液化放热,内能减小,故B错误;C、由图可知,液态CO2经过膨胀阀时一部分变为气态CO2,则此过程中发生了汽化,分子间的距离变大,故C错误;D、CO2经过蒸发器时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正确。故选:D。一十一.液化方法及其应用(共2小题)26.(2024春 海曙区校级期末)取一支注射器。吸入少量乙醚,堵住针头处,如图所示。再向外拉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 汽化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 液态乙醚 出现,表明用 压缩体积 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答案】汽化;液态乙醚;压缩体积。【解答】解:取一支大的注射器,吸入适量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小孔,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汽化现象,然后推动活塞,又会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乙醚液化。故答案为:汽化;液态乙醚;压缩体积。27.(2023秋 新昌县期末)如图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里制冷设备主要有三部分:蒸发器、空气压缩机和冷凝器。(1)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该过程要 吸 (选填“吸”或“放”)热。(2)冷凝器内气体被压缩后发生了 液化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下列选项中气体发生物态变化也是通过压缩的方式有 AB 。A.气体打火机 B.液化石油气 C.玻璃窗上的水雾【答案】(1)吸;(2)液化;AB。【解答】解:(1)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汽化吸收热量。(2)冷凝器内气体被压缩后变成液体,是液化过程。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体打火机和液化石油气都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使气体液化的;玻璃窗上的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应选AB。故答案为:(1)吸;(2)液化;AB。一十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共2小题)28.(2023秋 滨江区期末)小滨同学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如下:(1)在安装器材时出现如图1所示的情形,应调节 铁杆a (选填“铁杆a”或“铁圈b”)更合理。(2)器材调整好后,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中发生的变化。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水的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本次实验应选用温度计为 水银 (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物质 凝固点/℃ 沸点/℃水银 ﹣39 357酒精 ﹣117 78(3)如图2所示,烧杯和试管中均装有适量的水,加热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沸腾了,而试管中的水并未沸腾,这是因为 试管内的水达到沸点,无法持续吸热 。小滨同学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逐渐沸腾,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 升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4)小江同学又用相同的器材做同一实验,两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分别如图3中A、B曲线所示,造成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烧杯内水的质量不同 。【答案】(1)铁杆a;(2)水银;(3)试管内的水达到沸点,无法持续吸热;升高;(4)烧杯内水的质量不同。【解答】解:(1)解:(1)观察图甲可知,酒精灯利用外焰加热,则铁杆b位置合适,故只需适当升高铁杆a,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且浸没在水中;(2)由表格可知,水的沸点为98℃,酒精的沸点为78℃,故不合适,水银的沸点为357℃,故选水银温度计;(3)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但试管中的水始终没有沸腾,是由于试管内水达到98℃后,不再吸热,所以没有沸腾;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逐渐沸腾,说明此时试管外水的温度高于试管内水的温度,故试管内的水会继续吸热,说明加盐后水的沸点升高了;(4)由图3可知,加热时间不同,说明吸收热量不同,根据Q=cmΔt可知,同种物质,温度变化相同时,吸收热量越多,质量越大,故造成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不同的原因是烧杯内水的质量不同。29.(2024春 镇海区校级期中)小科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后,进行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1)在组装图甲实验装置时,组装的顺序通常是 从下到上 (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是为了避免 大气压 对实验的影响。(2)由图像乙可知,当地大气压 小于 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3)为了实验的严谨性,小科想再做一次实验。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热源将水再次加热到沸腾,下面最符合加入冷水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D 。A.B.C.D.(4)图乙中三条实验记录图像中,b表示第一次实验,则可以表示第二次实验的是 a (选填“a”“b”或“c”)。【答案】(1)从下到上;大气压;(2)小于;(3)D;(4)a。【解答】解:(1)因为要根据酒精灯的高度确定铁圈的位置,故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要求组装器材;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使烧杯内外气压相同,避免大气压对实验的影响;(2)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为98℃,一标准大气压的沸点为100℃,故此时当地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3)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水的温度瞬间下降,通过加热温度再慢慢上升,因为大气压不变,故水的沸点不变,故D正确;(4)b表示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加水后,水的温度降低,随着加热温度慢慢升高,因为加水后水的质量变大,根据Q=cmΔt可知,若温度变化相同,质量变大时,需要吸收的热量多,即加热时间长,故a符合要求。一十三.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共3小题)30.(2024 宁波模拟)热转印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织物印刷工艺。该技术通过将带有印刷图样的转印纸与织物重叠在一起加热,转印纸上的特殊固态染料就能直接变为气态的形式转移到织物上,形成图样。该转印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升华后凝固C.先汽化后凝固 D.先汽化后凝华【答案】A【解答】解:转印纸上的特殊固态染料直接变为气态,此过程是升华;该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成固态转移到织物上,此过程是凝华,故A正确。故选:A。31.(2024 上城区校级二模)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变多、变少”的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答案】C【解答】解: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②烧杯中的冰变少,这是冰熔化为水,熔化吸热;③管中乙醚变多,这是乙醚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④碘锤中碘粒变少,这是碘升华的结果,升华吸热;综上所述,①③物态变化是放热,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32.(2024 浙江模拟)2024年开年伊始,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答案】C【解答】解: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在“泼水成冰”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华,故B错误;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会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效果会更好,故C正确;D、气温高于0℃,水蒸气不会凝华,只会液化,不会出现“泼水成冰”的奇观,故D错误。故选:C。一十四.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共2小题)33.(2024春 宁海县期末)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答案】D【解答】解:A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C、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D、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故选:D。34.(2024 舟山三模)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了溪流B.盛夏,从冰箱里取出的棒冰周围出现“白气”C.金秋,清晨的雾气在太阳的照射下渐渐散去D.寒冬,美丽壮观的冰雕作品逐渐变小【答案】D【解答】解: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了溪流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B、盛夏,从冰箱里取出的棒冰周围出现“白气”,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金秋,清晨的雾气在太阳的照射下渐渐散去,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D、寒冬,美丽壮观的冰雕作品逐渐变小,是冰直接升华成了水蒸气,故D正确。故选:D。一十五.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共2小题)35.(2024 金华二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中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谷雨”,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B.“白露”,露是空气中的小冰晶熔化形成的C.“霜降”,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大雪”,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答案】C【解答】解: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C正确;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D错误。故选:C。36.(2024春 宁波期中)下列关于自然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雨笼山峦 B.雾绕群峰 C.霜打枝头 D.冰封谷底【答案】C【解答】解: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D、冰是水凝固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故选: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2 物态变化专题一 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知识点的认识】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熔化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一.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共2小题)1.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进行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熔化情况不能确定B.全部熔化C.一点都没熔化D.下面的熔化,上面的没熔化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A.﹣40℃的固态水银变成0℃的液态水银B.冰变成水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专题二 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知识点的认识】(1)凝固: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2)凝固规律①晶体凝固规律:晶体凝固时要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②非晶体凝固规律:非晶体凝固时,随着物质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3)晶体凝固条件:晶体要凝固,首先温度要达到晶体的凝固点,其次晶体还要不断放出热量。二.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共3小题)3.2024年初,不少地方发生了灾害性天气一一冻雨。冻雨是一种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温度低于0℃的过冷水,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下列的物态变化与雨凇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露珠的形成 B.霜打枝头C.云雾缥缈 D.冰封湖面4.2024年初湖州出现冻雨,水滴下落时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迅速冻结成冰(如图)。这一过程是( )A.凝固过程,吸收热量 B.凝固过程,放出热量C.凝华过程,吸收热量 D.凝华过程,放出热量5.今年冬天各地文旅宣发,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打卡,最出圈的是哈尔滨旅游热,冬季景观中蕴含大量的科学原理,请回答问题。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室外气温一般在﹣20℃以下,人们常把梨放到屋外冰冻成像石头一样硬的“冻梨”,吃之前再把“冻梨”放在0℃的水中“缓”下,缓好后的冻梨吃起来软糯多汁,更加清甜。关于冻梨的变化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缓梨过程中冷水结冰放热,使冻梨温度升高B.缓梨过程梨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一定降低C.梨冷冻过程只破坏了细胞壁,而使细胞液渗出D.梨冷冻的过程只发生了化学变化专题三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知识点的认识】1.熔化或凝固图象反应的随着时间变化,物质温度的变化;2.从图像中可以反应物质是晶体或非晶体;3.从图像中可以反应物质的状态。三.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共2小题)6.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D.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min7.如图所示,根据该固体的熔化曲线图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该固体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2)该固体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分钟。(3)该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是 。(4)加热至第7分钟,该物质处于 (填“固液共存”、“液”或“气”)态。专题四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识点的认识】固态物质按其原子(或分子)聚集的组态,可划分为晶体与非晶体两大类.(1)晶体:①晶体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②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③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2)非晶体是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它没有一定规则的外形,如玻璃、松香、石蜡等.它的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是相同的,叫“各向同性”.它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有人把非晶体叫做“过冷液体”或“流动性很小的液体”.晶体和非晶体之所以含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主要是由于它的微观结构不同.晶体 非晶体物质举例 海波、冰、食盐、水晶、明矾、萘、各种金属 松香、玻璃、蜡、沥青熔点和凝固点 有 没有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凝固过程 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放出热量,温度降低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四.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共3小题)8.某晶体熔化过程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各组固体熔化图像的形状与其类似的一组是( )A.蜡 玻璃 沥青 B.蜡 铝 玻璃C.冰 铁 铝 D.冰 铁 沥青9.如图甲是一款3D打印笔,笔中装有塑料条,启动加热开关,塑料受热会逐渐变软变稀。挤出的液态塑料冷却后形成固定的形状。整个过程中塑料的温度变化如图乙,据此可知( )A.塑料是晶体,先熔化后凝固 B.塑料是晶体,先凝固后熔化C.塑料是非晶体,先熔化后凝固 D.塑料是非晶体,先凝固后熔化10.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表示三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同时同等条件下加热时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A.属于晶体的是a B.熔化最快的是aC.熔点最高的是c D.无法熔化的是b五.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共3小题)11.小东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装入两支相同的试管中,把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水浴加热,并插入温度计测量,如图一所示;然后把实验测得数据绘制成如图二所示图像。据图回答:(1)由图可知,甲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2)水浴加热过程中,下列对乙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可多选)。A.0~2min内乙物质比甲物质吸收的热量多B.乙物质在B点时的状态是固态C.乙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CD段的比热容小12.如图所示为“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表所示为小应每隔1min测量并记录的海波的温度值。回答问题: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1)实验时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到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这样做的优点在于 。(2)由实验数据可判断海波是晶体,理由是 。(3)小应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B.烧杯中的水少C.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 D.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导致温度升高小科和小金讨论“水中加盐后,凝固点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适量盐溶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每隔一定时间,观察盐水的状态,并记录温度。盐水浓度(%) 10 14 18 22 26凝固点(℃) ﹣7 ﹣10.5 ﹣14 ﹣20 ﹣1.7(1)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该时刻温度是 ℃。(2)小科和小金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乙所示,小科容器中的物质在第4分钟时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3)小科和小金发现所测的盐水凝固点不同,由此做出猜想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经多次实验,得到表格数据,小科判断盐水浓度为22%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20℃,你认为他的判断是否准确,并说出理由 。专题六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知识点的认识】(1)汽化: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时要吸收热量.(2)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①蒸发是温度低于沸点时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故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此外表面积加大、通风好也有利蒸发.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过程.每种液体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达到沸点时,且要继续吸热才会沸腾.(3)沸腾与蒸发在相变上并无根本区别.沸腾时由于吸收大量汽化热而保持液体温度不变.沸点随外界压力的增大而升高.六.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共2小题)14.如图是“炒酸奶”的制作过程:将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最终只留下固态酸奶。该制作过程中液态氮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凝固 B.熔化 C.汽化 D.液化15.省油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由上下两个碗状容器组成,中间有夹层,夹层有一小孔与外部相连。有研究人员发现“上部盛水、夹层盛油”能够省油(如图所示)。请从减少油挥发的角度,说明该灯能省油的原理。专题七 沸腾及沸腾条件【知识点的认识】(1)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叫沸腾.(2)沸腾时的规律:液体沸腾时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3)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即使同一液体,它的沸点也要随外界的气压而变:大气压强越高,液体沸点越高,反之就越低.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C,这是最为常见的.在一定的外界压强下,沸腾只能在某一特定温度(沸点)并持续加热下进行.不同液体在相同的压强下的沸点是不同的.(4)满足沸腾的条件是:①达到沸点;②能继续从外界吸热.七.沸腾及沸腾条件(共3小题)16.如图所示,1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杯加热,水中倒扣着一玻璃瓶(图中省略用来固定的装置),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到100℃时( )A.烧杯中的水一定不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会沸腾B.烧杯中的水一定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C.烧杯中和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D.烧杯中和瓶内的水一定会沸腾17.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开始沸腾以后,碗中的水将( )A.同时沸腾B.稍后沸腾C.不会沸腾,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D.不会沸腾,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18.某兴趣小组以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在同一环境下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酒精加热,乙杯为隔水加热,丙杯为隔油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小烧杯外大烧杯中物质的温度已处于一稳定值,关于此时小烧杯中水的说法正确的( )A.甲、乙、丙温度均相同,但只有乙、丙中水沸腾B.甲、乙、丙温度均相同,但只有丙中水沸腾C.三杯水温度是t甲<t乙=t丙,只有乙、丙中水沸腾D.三杯水温度是t甲<t乙=t丙,只有丙中水沸腾专题八 蒸发及其现象【知识点的认识】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它是液体的汽化形式之一、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液体分子由于不规则的运动而相互碰撞,有的运动速度减慢,有的运动速度加快,那些处在液面附近的速度较大的分子,能够脱离液面而成为液态分子,因此液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要吸热,有降温制冷的作用.八.蒸发及其现象(共1小题)19.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A. B. C. D.专题九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识点的认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低蒸发越慢.同样湿的衣服在阳光下千得快,在树阴下干得慢.(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小蒸发越慢.同样多的水,装在盘子里干得快,装在瓶子里干得慢.(3)液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慢蒸发越慢.同样湿的鞋子在通风的地方干得快,在没风的地方干得慢.九.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共3小题)20.小科发现妈妈每次洗完头发后,总是用电吹风吹湿头发,而且还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这是为什么呢?(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减慢水分蒸发B.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的温度,以加快水分蒸发C.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减少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D.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21.小东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1)通过 A、C对比实验,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2)B、D实验不能形成对照组,原因是 。22.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快”或“慢”)。②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专题十 液化及液化现象【知识点的认识】(1)定义: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2)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十.液化及液化现象(共3小题)23.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沸点为﹣196℃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使酸奶快速凝固的同时,周围“烟雾缭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大气压下,﹣196℃的液态氮一定沸腾B.酸奶在凝固过程中吸收热量C.“烟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烟雾”是液态氮汽化形成的24.电冰箱是常用的家电,当压缩机工作时,制冷剂(俗称“药水”)在冰箱内外管道中不断循环流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冰箱内的管道中,制冷剂膨胀并放出热量B.在冰箱内的管道中,制冷剂被压缩并吸收热量C.在冰箱外的管道中,制冷剂膨胀并放出热量D.在冰箱外的管道中,制冷剂被压缩并放出热量25.国家速滑馆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技术原理简化如图所示,则CO2经过( )A.压缩机后温度降低B.冷凝器后内能增大C.膨胀阀后分子间距减小D.蒸发器时吸收热量专题十一 液化方法及其应用【知识点的认识】(1)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2)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开水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池,使池中的水温升高是利用液化放热来完成的.十一.液化方法及其应用(共2小题)26.取一支注射器。吸入少量乙醚,堵住针头处,如图所示。再向外拉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 出现,表明用 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27.如图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里制冷设备主要有三部分:蒸发器、空气压缩机和冷凝器。(1)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该过程要 (选填“吸”或“放”)热。(2)冷凝器内气体被压缩后发生了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下列选项中气体发生物态变化也是通过压缩的方式有 。A.气体打火机B.液化石油气C.玻璃窗上的水雾专题十二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知识点的认识】1.通过实验观察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2.观察水沸腾前后的现象。十二.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共2小题)28.小滨同学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如下:(1)在安装器材时出现如图1所示的情形,应调节 (选填“铁杆a”或“铁圈b”)更合理。(2)器材调整好后,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中发生的变化。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水的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本次实验应选用温度计为 (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物质 凝固点/℃ 沸点/℃水银 ﹣39 357酒精 ﹣117 78(3)如图2所示,烧杯和试管中均装有适量的水,加热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沸腾了,而试管中的水并未沸腾,这是因为 。小滨同学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逐渐沸腾,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4)小江同学又用相同的器材做同一实验,两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分别如图3中A、B曲线所示,造成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29.小科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后,进行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1)在组装图甲实验装置时,组装的顺序通常是 (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是为了避免 对实验的影响。(2)由图像乙可知,当地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3)为了实验的严谨性,小科想再做一次实验。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热源将水再次加热到沸腾,下面最符合加入冷水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A.B.C.D.(4)图乙中三条实验记录图像中,b表示第一次实验,则可以表示第二次实验的是 (选填“a”“b”或“c”)。专题十三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知识点的认识】(1)升华: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2)凝华: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高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凝华过程物质要放出热量.物态变化 升华 凝华定义 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吸放热 吸热 放热举例 碘升华、樟脑球变小、干冰升华 霜、冰花、雾凇的形成识别方法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中间不经液态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中间不经液态十三.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共3小题)30.热转印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织物印刷工艺。该技术通过将带有印刷图样的转印纸与织物重叠在一起加热,转印纸上的特殊固态染料就能直接变为气态的形式转移到织物上,形成图样。该转印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升华后凝固C.先汽化后凝固 D.先汽化后凝华31.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变多、变少”的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32.2024年开年伊始,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一十四.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共2小题)33.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3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了溪流B.盛夏,从冰箱里取出的棒冰周围出现“白气”C.金秋,清晨的雾气在太阳的照射下渐渐散去D.寒冬,美丽壮观的冰雕作品逐渐变小一十五.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共2小题)35.“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中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A.“谷雨”,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B.“白露”,露是空气中的小冰晶熔化形成的C.“霜降”,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大雪”,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36.下列关于自然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雨笼山峦 B.雾绕群峰 C.霜打枝头 D.冰封谷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1张PPT)3.2 物态变化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知导入专题一 熔化与熔化吸热的特点【知识点的认识】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变化过程。熔化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态。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但需要持续吸热。1.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进行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____ )A.熔化情况不能确定 B.全部熔化C.一点都没熔化 D.下面的熔化,上面的没熔化【解析】解: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在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为0℃,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能达到熔点0℃,但试管中的冰和烧杯中的冰的温度相同,试管中的冰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故选:C。C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____ )A.-40℃的固态水银变成0℃的液态水银B.冰变成水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解析】解:A、-40℃的固态水银变成0℃的液态水银,这是熔化,故A错误;B、固态冰变成液态水,这是熔化,故B错误;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这是凝固,故C正确;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这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C专题二 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知识点的认识】(1)凝固: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2)凝固规律①晶体凝固规律:晶体凝固时要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②非晶体凝固规律:非晶体凝固时,随着物质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3)晶体凝固条件:晶体要凝固,首先温度要达到晶体的凝固点,其次晶体还要不断放出热量。3.2024年初,不少地方发生了灾害性天气一一冻雨。冻雨是一种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温度低于0℃的过冷水,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下列的物态变化与雨凇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____ )A. B.___露珠的形成 霜打枝头C D云雾缥缈 冰封湖面___D【解析】解:过冷水滴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所以雨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该现象发生时要放热,故D正确;故选:D。4.2024年初湖州出现冻雨,水滴下落时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迅速冻结成冰(如图)。这一过程是( ____ )A.凝固过程,吸收热量B.凝固过程,放出热量C.凝华过程,吸收热量D.凝华过程,放出热量【解析】解:水滴下落时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迅速冻结成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选:B。B5.今年冬天各地文旅宣发,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打卡,最出圈的是哈尔滨旅游热,冬季景观中蕴含大量的科学原理,请回答问题。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室外气温一般在-20℃以下,人们常把梨放到屋外冰冻成像石头一样硬的“冻梨”,吃之前再把“冻梨”放在0℃的水中“缓”下,缓好后的冻梨吃起来软糯多汁,更加清甜。关于冻梨的变化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____ )A.缓梨过程中冷水结冰放热,使冻梨温度升高B.缓梨过程梨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一定降低C.梨冷冻过程只破坏了细胞壁,而使细胞液渗出D.梨冷冻的过程只发生了化学变化A【解析】解:A.缓梨过程中冷水结冰放热,使冻梨温度升高,故A正确;B.缓梨过程梨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一定降低,可能仍为0℃的水,故B错误;C.梨冷冻过程只破坏了细胞膜,而使细胞液渗出,故C错误;D.梨冷冻的过程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D错误;故选:A。专题三 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知识点的认识】1.熔化或凝固图象反应的随着时间变化,物质温度的变化;2.从图像中可以反应物质是晶体或非晶体;3.从图像中可以反应物质的状态。6.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 )_____A.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D.该物质熔化过程共持续了6minC【解析】解:ABD、由图像可知,从A到B过程中物质的温度呈上升趋势,在t=2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态;BC段温度不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处于熔化过程,熔化吸热,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在t=3min时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A、B、D错误;C、图像的EF段为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此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其凝固点为45℃,故C正确。故选:C。7.如图所示,根据该固体的熔化曲线图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该固体是 _____ (填“晶体”或“非晶体”)。(2)该固体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____ 分钟。(3)该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加热至第7分钟,该物质处于 ____ (填“固液共存”、“液”或“气”)态。【解析】解:(1)该固体是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是晶体;(2)从图中数据可知,从2-6min,温度保持在48℃不变,晶体4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液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是6min-2min=4min;(3)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加热至第7分钟,熔化完成,该物质处于液态。故答案为:(1)晶体;(2)4;(3)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液。专题四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识点的认识】固态物质按其原子(或分子)聚集的组态,可划分为晶体与非晶体两大类.(1)晶体:①晶体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②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③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2)非晶体是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它没有一定规则的外形,如玻璃、松香、石蜡等.它的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是相同的,叫“各向同性”.它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有人把非晶体叫做“过冷液体”或“流动性很小的液体”.晶体和非晶体之所以含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主要是由于它的微观结构不同.晶体 非晶体物质举例 海波、冰、食盐、水晶、明矾、萘、各种金属 松香、玻璃、蜡、沥青熔点和凝固点 有 没有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凝固过程 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放出热量,温度降低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8.某晶体熔化过程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各组固体熔化图像的形状与其类似的一组是( ____ )A.蜡 玻璃 沥青 B.蜡 铝 玻璃C.冰 铁 铝 D.冰 铁 沥青【解析】解: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不变;A.蜡、玻璃、沥青是非晶体,故A错误;B.铝是晶体,蜡、玻璃是非晶体,故B错误;C.冰、铁、铝都是晶体,故C正确;D.冰、铁是晶体,沥青是非晶体,故D错误。故选:C。C9.如图甲是一款3D打印笔,笔中装有塑料条,启动加热开关,塑料受热会逐渐变软变稀。挤出的液态塑料冷却后形成固定的形状。整个过程中塑料的温度变化如图乙,据此可知( ____ )A.塑料是晶体,先熔化后凝固B.塑料是晶体,先凝固后熔化C.塑料是非晶体,先熔化后凝固D.塑料是非晶体,先凝固后熔化C【解析】解:塑料受热会逐渐变软变稀说明塑料是非晶体;塑料是固态,挤出液态塑料属于熔化,冷却后形成固定的形状属于凝固。所以是先熔化后凝固,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10.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表示三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同时同等条件下加热时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____ )A.属于晶体的是a B.熔化最快的是aC.熔点最高的是c D.无法熔化的是b【解析】解:AC、从图中可以看出a、c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a、c是晶体,且a的熔点高于c的熔点,故AC错误;BD、从图中还可以看出,c加热达到熔点的熔化时间比a的熔化时间长,a比c物质熔化要快,b一直升温而且是直线,说明没达到熔点,所以b一定是晶体,如果是非晶体,不会是直线的,因此熔化最快的是a,故B正确,D错误。故选:B。B11.小东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装入两支相同的试管中,把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水浴加热,并插入温度计测量,如图一所示;然后把实验测得数据绘制成如图二所示图像。据图回答:___(1)由图可知,甲物质是 ________ (填“晶体”或“非晶体”)。(2)水浴加热过程中,下列对乙物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____ (可多选)。非晶体BCA.0~2min内乙物质比甲物质吸收的热量多B.乙物质在B点时的状态是固态C.乙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CD段的比热容小【解析】解:(1)由图可知,随不断加热,甲物质温度一直升高,是非晶体。(2)A.根据转换法,0~2min内乙物质比甲物质吸收的热量一样多,A错误;B.该物质在B点时处于熔点温度,还没有开始熔化,处于固态,B正确;C、乙物质在AB和CD段质量保持不变,经历的时间相同,吸热相同,而AB段对应的温度变化大,根据c= 可知,乙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CD段的比热容小,故C正确。故选:BC。故答案为:(1)非晶体;(2)BC。12.如图所示为“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表所示为小应每隔1min测量并记录的海波的温度值。回答问题: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1)实验时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到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这样做的优点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实验数据可判断海波是晶体,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热均匀,温度上升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持续吸热,温度不变(3)小应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____ 。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B.烧杯中的水少C.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D.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导致温度升高【解析】解:(1)水浴加热法可以使被加热物质受热更加均匀,加热过程更加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2)由图象可知海波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3)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相当于直接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A,温度计示数应会上升缓慢,故A正确;B、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烧杯中的水过少,温度计的玻璃泡不会碰到了试管壁,不会影响温度计示数,故B错误;C、熔化过程中,对试管内物质不断搅拌,可使物质受热均匀,温度计示数上升较快,故C错误;D、海波为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A。故答案为:(1)受热均匀,温度上升缓慢,便于记录实验数据;(2)持续吸热,温度不变;(3)A。13.小科和小金讨论“水中加盐后,凝固点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适量盐溶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每隔一定时间,观察盐水的状态,并记录温度。____盐水浓度(%) 10 14 18 22 26凝固点(℃) -7 -10.5 -14 -20 -1.7(1)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该时刻温度是 ____ ℃。(2)小科和小金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乙所示,小科容器中的物质在第4分钟时处于 _____________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3)小科和小金发现所测的盐水凝固点不同,由此做出猜想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经多次实验,得到表格数据,小科判断盐水浓度为22%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20℃,你认为他的判断是否准确,并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固液共存态不准确,理由是没有进一步探究22%附近浓度的盐水的凝固点【解析】解:(1)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液面在0刻度线以下,是零下,所以该时刻温度是-4℃;(2)由图乙可知,小科容器中的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因此该物质为晶体,该物质从第3min开始熔化到第8min熔化结束,故该物质在第4min时正在熔化,因此处于固液共存态;(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凝固点随盐水的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表中盐水浓度为22%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20℃,盐水浓度在18%到22%和22%到26%之间还有19%、20%、23%、24%或者是22.5%等,都有可能在以上盐水浓度时,盐水的凝固点比-20℃还低,所以他的判断不准确;专题六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知识点的认识】(1)汽化: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时要吸收热量.(2)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①蒸发是温度低于沸点时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故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此外表面积加大、通风好也有利蒸发.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过程.每种液体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达到沸点时,且要继续吸热才会沸腾.(3)沸腾与蒸发在相变上并无根本区别.沸腾时由于吸收大量汽化热而保持液体温度不变.沸点随外界压力的增大而升高.14.如图是“炒酸奶”的制作过程:将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最终只留下固态酸奶。该制作过程中液态氮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____ )A.凝固B.熔化C.汽化D.液化【解析】解: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最终只留下固态酸奶,说明酸奶凝固放热,液态氮变成气态氮,汽化吸热。故选:C。C15.省油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由上下两个碗状容器组成,中间有夹层,夹层有一小孔与外部相连。有研究人员发现“上部盛水、夹层盛油”能够省油(如图所示)。请从减少油挥发的角度,说明该灯能省油的原理。【解析】答:在上部盛水,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使油的温度升高的较慢些,从而减小油的蒸发;上部盛水、夹层盛油,可以减小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也可以减小油上方的空气流速,从而减小油的蒸发,达到省油的目的。专题七 沸腾及沸腾条件【知识点的认识】(1)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叫沸腾.(2)沸腾时的规律:液体沸腾时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3)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即使同一液体,它的沸点也要随外界的气压而变:大气压强越高,液体沸点越高,反之就越低.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C,这是最为常见的.在一定的外界压强下,沸腾只能在某一特定温度(沸点)并持续加热下进行.不同液体在相同的压强下的沸点是不同的.(4)满足沸腾的条件是:①达到沸点;②能继续从外界吸热.16.如图所示,1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杯加热,水中倒扣着一玻璃瓶(图中省略用来固定的装置),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到100℃时( ____ )A.烧杯中的水一定不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会沸腾B.烧杯中的水一定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C.烧杯中和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D.烧杯中和瓶内的水一定会沸腾【解析】解:烧杯内的水达到沸点时,能继续吸热,故会沸腾;玻璃瓶内的水达到沸点时,不能继续吸热,故B正确。故选:B。B17.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开始沸腾以后,碗中的水将( ____ )A.同时沸腾B.稍后沸腾C.不会沸腾,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D.不会沸腾,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解析】解: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此时碗中的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水不会沸腾。故选:C。C18.某兴趣小组以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在同一环境下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酒精加热,乙杯为隔水加热,丙杯为隔油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小烧杯外大烧杯中物质的温度已处于一稳定值,关于此时小烧杯中水的说法正确的( ____ )A.甲、乙、丙温度均相同,但只有乙、丙中水沸腾B.甲、乙、丙温度均相同,但只有丙中水沸腾C.三杯水温度是t甲<t乙=t丙,只有乙、丙中水沸腾D.三杯水温度是t甲<t乙=t丙,只有丙中水沸腾D【解析】解: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大烧杯中物质的温度已处于一稳定值说明酒精,水和油正在沸腾。要让小烧杯中的水沸腾必须要达到水的沸点和继续吸收热量。对于甲而言,无法达到水的沸点,所以甲中的水不会沸腾;对于乙而言,杯内外水的温度相同,无法吸收热量,所以乙中的水不会沸腾;对于丙而言,油温高于水温,满足水沸腾的条件,所以丙中的水会沸腾。故选:D。专题八 蒸发及其现象【知识点的认识】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它是液体的汽化形式之一、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液体分子由于不规则的运动而相互碰撞,有的运动速度减慢,有的运动速度加快,那些处在液面附近的速度较大的分子,能够脱离液面而成为液态分子,因此液体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要吸热,有降温制冷的作用.19.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____ )A.___B.___BC.___D.___【解析】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B图象与事实相符合。专题九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识点的认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低蒸发越慢.同样湿的衣服在阳光下千得快,在树阴下干得慢.(2)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小蒸发越慢.同样多的水,装在盘子里干得快,装在瓶子里干得慢.(3)液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慢蒸发越慢.同样湿的鞋子在通风的地方干得快,在没风的地方干得慢.20.小科发现妈妈每次洗完头发后,总是用电吹风吹湿头发,而且还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这是为什么呢?( ____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减慢水分蒸发B.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的温度,以加快水分蒸发C.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减少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D.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解析】解:洗完头发后,为让头发干快些,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水分蒸发;用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这样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D21.小东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__________(1)通过 A、C对比实验,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_____ 有关。(2)B、D实验不能形成对照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水的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均不同【解析】解:(1)通过 A、C对比实验,可以看出,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都相同,只有液体的温度不同,故可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2)B、D实验中,水的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均不同,故不能形成对照组。故答案为:(1)温度;(2)水的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均不同。22.科学课上,为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组同学设想:当吸了水的无纺布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因水分蒸发而质量变小,所以可以通过测量无纺布在相同时间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水分蒸发的快慢。于是他们用相同材质、相同大小的无纺布,在等质量水中浸泡相同时间,使其含水量相同,并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请据图回答:________(1)选择装置甲和装置丁作对照,可以研究 _____________液体表面积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该选择的装置是 _______ 。(3)如表是利用装置甲与装置乙进行实验后的数据记录。实验组别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 装置乙电子天平读数(克) 开始时 7.5 7.5 7.6 7.6 7.4 7.45分钟后 7.1 6.5 7.3 6.7 7.0 6.6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 ____ (“快”或“慢”)。甲、丙慢②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1)比较甲、丁可知,丁中的无纺布折叠了,所以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可以研究液体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2)若要探究“空气流通”对蒸发快慢的影响,需控制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相同,改变液面附近空气流速,故应该选择的装置是甲和丙;(3)①数据分析:在每组实验中,5分钟后装置甲的质量都比装置乙大,说明甲中水分多,可以得出装置甲的无纺布中水蒸发得慢;②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专题十 液化及液化现象【知识点的认识】(1)定义: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2)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23.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沸点为-196℃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使酸奶快速凝固的同时,周围“烟雾缭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 )A.标准大气压下,-196℃的液态氮一定沸腾B.酸奶在凝固过程中吸收热量C.“烟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烟雾”是液态氮汽化形成的C【解析】解:A、将-196℃的液态氮置于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迅速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同时吸收大量的热,故A错误;B、凝固过程中需要向外界放出热量,故B错误;CD、液态氮在汽化过程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容器周围温度降低,“烟雾缭绕”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此过程放出热量,故C正确,D错误;故选:C。24.电冰箱是常用的家电,当压缩机工作时,制冷剂(俗称“药水”)在冰箱内外管道中不断循环流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 )A.在冰箱内的管道中,制冷剂膨胀并放出热量B.在冰箱内的管道中,制冷剂被压缩并吸收热量C.在冰箱外的管道中,制冷剂膨胀并放出热量D.在冰箱外的管道中,制冷剂被压缩并放出热量【解析】解: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氟利昂蒸气压缩而液化,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将热量放出;冷凝器里的液态氟利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从冰箱的内部吸收热量,使冰箱内部的温度降低。D25.国家速滑馆在冬奥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技术原理简化如图所示,则CO2经过( ____ )A.压缩机后温度降低B.冷凝器后内能增大C.膨胀阀后分子间距减小D.蒸发器时吸收热量【解析】解:A、CO2经过压缩机时,对CO2做功,CO2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A错误;B、CO2经过冷凝器时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了液化放热,内能减小,D故B错误;C、由图可知,液态CO2经过膨胀阀时一部分变为气态CO2,则此过程中发生了汽化,分子间的距离变大,故C错误;D、CO2经过蒸发器时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正确。故选:D。专题十一 液化方法及其应用【知识点的认识】(1)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2)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开水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池,使池中的水温升高是利用液化放热来完成的.26.取一支注射器。吸入少量乙醚,堵住针头处,如图所示。再向外拉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 _____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 __________ 出现,表明用 __________ 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解析】解:取一支大的注射器,吸入适量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小孔,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汽化现象,然后推动活塞,又会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乙醚液化。故答案为:汽化;液态乙醚;压缩体积。汽化液态乙醚压缩体积27.如图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里制冷设备主要有三部分:蒸发器、空气压缩机和冷凝器。(1)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该过程要 ____ (选填“吸”或“放”)热。(2)冷凝器内气体被压缩后发生了 _____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下列选项中气体发生物态变化也是通过压缩的方式有 ____ 。A.气体打火机B.液化石油气C.玻璃窗上的水雾吸液化AB【解析】解:(1)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汽化吸收热量。(2)冷凝器内气体被压缩后变成液体,是液化过程。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体打火机和液化石油气都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使气体液化的;玻璃窗上的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应选AB。故答案为:(1)吸;(2)液化;AB。一十二专题十二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知识点的认识】1.通过实验观察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2.观察水沸腾前后的现象。28.小滨同学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如下:_____(1)在安装器材时出现如图1所示的情形,应调节 _______ (选填“铁杆a”或“铁圈b”)更合理。铁杆a(2)器材调整好后,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中发生的变化。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水的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本次实验应选用温度计为 _____ (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物质 凝固点/℃ 沸点/℃水银 -39 357酒精 -117 78(3)如图2所示,烧杯和试管中均装有适量的水,水银加热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水沸腾了,而试管中的水并未沸腾,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滨同学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逐渐沸腾,说明加入食盐后水的沸点 _____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4)小江同学又用相同的器材做同一实验,两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分别如图3中A、B曲线所示,造成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1)解:(1)观察图甲可知,酒精灯利用外焰加热,则铁杆b位置合适,故只需适当升高铁杆a,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且浸没在水中;试管内的水达到沸点,无法持续吸热升高烧杯内水的质量不同(2)由表格可知,水的沸点为98℃,酒精的沸点为78℃,故不合适,水银的沸点为357℃,故选水银温度计;(3)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水沸腾,但试管中的水始终没有沸腾,是由于试管内水达到98℃后,不再吸热,所以没有沸腾;在烧杯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后,发现试管中的水逐渐沸腾,说明此时试管外水的温度高于试管内水的温度,故试管内的水会继续吸热,说明加盐后水的沸点升高了;(4)由图3可知,加热时间不同,说明吸收热量不同,根据Q=cmΔt可知,同种物质,温度变化相同时,吸收热量越多,质量越大,故造成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不同的原因是烧杯内水的质量不同。29.小科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后,进行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____(1)在组装图甲实验装置时,组装的顺序通常是 __________ (选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是为了避免 ________ 对实验的影响。(2)由图像乙可知,当地大气压 _____ 标准大气压(从下到上大气压小于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3)为了实验的严谨性,小科想再做一次实验。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热源将水再次加热到沸腾,下面最符合加入冷水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____ 。A.___B.___DC.____D.___(4)图乙中三条实验记录图像中,b表示第一次实验,则可以表示第二次实验的是 ____ (选填“a”“b”或“c”)。【解析】解:(1)因为要根据酒精灯的高度确定铁圈的位置,a故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要求组装器材;烧杯盖子侧边开一小孔,使烧杯内外气压相同,避免大气压对实验的影响;(2)由图乙可知,水的沸点为98℃,一标准大气压的沸点为100℃,故此时当地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3)就往烧杯中加了一些冷水,水的温度瞬间下降,通过加热温度再慢慢上升,因为大气压不变,故水的沸点不变,故D正确;(4)b表示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加水后,水的温度降低,随着加热温度慢慢升高,因为加水后水的质量变大,根据Q=cmΔt可知,若温度变化相同,质量变大时,需要吸收的热量多,即加热时间长,故a符合要求。故答案为:(1)从下到上;大气压;(2)小于;(3)D;(4)a。专题十三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知识点的认识】(1)升华: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2)凝华: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高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凝华过程物质要放出热量.物态变化 升华 凝华定义 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吸放热 吸热 放热举例 碘升华、樟脑球变小、干冰升华 霜、冰花、雾凇的形成识别方法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中间不经液态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中间不经液态30.热转印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织物印刷工艺。该技术通过将带有印刷图样的转印纸与织物重叠在一起加热,转印纸上的特殊固态染料就能直接变为气态的形式转移到织物上,形成图样。该转印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____ )A.先升华后凝华B.先升华后凝固C.先汽化后凝固D.先汽化后凝华【解析】解:转印纸上的特殊固态染料直接变为气态,此过程是升华;该物质由气态直接转变成固态转移到织物上,此过程是凝华,故A正确。A31.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变多、变少”的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____ )_______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C【解析】解: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②烧杯中的冰变少,这是冰熔化为水,熔化吸热;③管中乙醚变多,这是乙醚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④碘锤中碘粒变少,这是碘升华的结果,升华吸热;综上所述,①③物态变化是放热,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32.2024年开年伊始,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____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解析】解: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CB、在“泼水成冰”的过程中,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华,故B错误;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会产生更多的水蒸气,效果会更好,故C正确;D、气温高于0℃,水蒸气不会凝华,只会液化,不会出现“泼水成冰”的奇观,故D错误。故选:C。33.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拿起碗,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解析】解:AB、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故A、B错误;DC、水的沸腾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干冰升华吸热,水放热,不能沸腾,故C错误;D、碗里的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造成水面翻腾,看起来像是在“沸腾”,故D正确。故选:D。3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____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了溪流B.盛夏,从冰箱里取出的棒冰周围出现“白气”C.金秋,清晨的雾气在太阳的照射下渐渐散去D.寒冬,美丽壮观的冰雕作品逐渐变小【解析】解: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了溪流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B、盛夏,从冰箱里取出的棒冰周围出现“白气”,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金秋,清晨的雾气在太阳的照射下渐渐散去,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DD、寒冬,美丽壮观的冰雕作品逐渐变小,是冰直接升华成了水蒸气,故D正确。故选:D。35.“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中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____ )A.“谷雨”,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B.“白露”,露是空气中的小冰晶熔化形成的C.“霜降”,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大雪”,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解析】解: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C正确;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D错误。C36.下列关于自然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____ )A.雨笼山峦B.雾绕群峰C.霜打枝头D.冰封谷底【解析】解: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D、冰是水凝固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故选:C。C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2 物态变化(原卷版).doc 3.2 物态变化(解析版) .doc 七下科学 3.2 物态变化.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