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六安一中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5月检测
地理试卷
命题人: 审题人: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SSTA指海表温度距平,是衡量某一时间段内海平面温度与长期平均值偏差情况的指标。日本附近关键海域大气热通量的变化对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有着重大影响,研究表明:当湍流热通量和SSTA为正值时,代表海洋影响大气,而当二者为负值时,表示大气强迫海洋。下图示意日本关键海域地理位置及1920~2010年日本关键海域湍流热通量及SSTA的年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湍流热通量:湍流热通量包括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感热通量是由于海气温差产生的热量输送,潜热通量则是由于表面蒸发所产生的潜热释放。
1.1950~2010年,日本关键海域湍流热通量与SSTA的关系是( )
A.始终为正相关关系 B.极值区间相关性较强
C.正值区间相关性强 D.负值区间相关性较弱
2.1920~2010年,日本关键海域海洋热量损失较大的时间段为( )
A.1920~1930年 B.1950~1960年
C.1980~1990年 D.2000~2010年
3.1985年日本关键海域湍流热通量和SSTA值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增强 B.海洋向陆地水汽输送量增大
C.海气相互作用激烈程度变强 D.日本陆地年温差可能会增大
广州某知名农业品牌公司锚定高质量发展,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以智能高端装备为抓手,科技赋能“新农业+大健康+云平台”产业生态链,支撑30个综合产业园、300个标准工厂、3000个移动加工基地建设,开发多品种、自然成熟的天然绿色产品,助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下图为该公司“新农业+大健康+云平台”产业生态链图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新农业+大健康+云平台”产业生态链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
A.农业技术 B.物流产业 C.数据信息 D.土地位置
5.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新农业+大健康+云平台”产业生态链( )
A.农业生产规模化强 B.三大产业融合度较优
C.农业生产区域性强 D.产品销售方式单一
6.为积极融入“新农业+大健康+云平台”产业生态链,农业产区应( )
①推广现代农业技术②建立产销双制化体系③促进农业生产绿色化④标准化农业生产资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落叶树木在春季的展叶时间主要受气温和光照时长的共同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示意某落叶树种春季展叶时间与生长期内理论碳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M点相比,落叶树种在早春展叶理论碳吸收量较低是由于易遭受( )
A.冻害 B.洪涝 C.干旱 D.台风
8.M点后落叶树种理论碳吸收量下降主要是由于( )
A.地面温度较低 B.土壤水分较少 C.生长时间不足 D.日照强度较小
9.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
A.提前至早春展叶 B.避免展叶过早
C.延后至晚春展叶 D.避免展叶过晚
盐水楔是指在河流入海口处,密度大的海水沿河床底部侵入河口形成的界面清晰、形态稳定的楔形水体。下图示意河口盐水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盐水楔的变化特点是( )
A.入海口越宽,盐水层越厚 B.越深入河口,盐水层越厚
C.水下地形坡度大,入侵距离远 D.盐淡水密度差大,入侵距离远
11.盐水楔形成后,河口泥沙( )
A.含量稳定 B.沉积明显 C.向河流上游淤积 D.向外海排泄
流坑古村地处江西抚州市乐安县的乌江之畔,被誉为中国“千古第一村”“古代农村文明的活化石”。乌江水流环绕村庄,古人建村时开挖7口池塘组成龙湖,引乌江之水入龙湖,引龙湖之水入村。村落内部,形成“七横一纵”八条街巷的基本格局。图1为流坑古村街巷水系示意图,图2为流坑古村内外水循环流程分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关于流坑古村多层次集排水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乌江环绕流坑古村,在整个集排水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B.龙湖作为全村生产生活主要水源,主要用于日常用水、农田灌溉等
C.除了使用井水外,村民还通过房屋天井收集雨水,增加水资源
D.生活污水经排水沟渠流入排水干渠,再汇入龙湖,后回到乌江
13.为提高用水效率,古代当地村民的用水流程合理的是( )
A.绿化农田灌溉用水→饮用水→洗衣服、涤农具用水→洗菜水
B.饮用水→洗菜水→洗衣服、涤农具用水→绿化农田灌溉用水
C.洗菜水→饮用水→绿化农田灌溉用水→洗衣服、涤农具用水
D.饮用水→绿化农田灌溉用水→洗菜水→洗衣服、涤农具用水
东亚季风低压常形成于西太平洋—中国南海海面上。当出现“低层冷、高层暖”的热力垂直结构时,季风低压不能发展成为台风。下图为某年自6月4日起季风低压形成至消亡的移动轨迹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西太平洋海面上多发季风低压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势力强
B.冷空气势力弱
C.海水温度较高
D.海面摩擦力小
15.6月8日季风低压到达甲地时出现强降水,主要因为甲地( )
气温不断升高 B.气压逐渐升高
C.风速不断减小 D.湿度相对增加
16.季风低压没有发展成为台风,并最终消亡是由于( )
①生成时冷空气侵入②失去水汽和热量供应
③登陆后摩擦力减小④水汽凝结时释放潜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综合题(52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蓝碳,又称“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南省蓝碳资源丰富,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旅游业、农业和渔业为主。在我国“碳中和”大战略背景下,海南省积极筹划蓝碳市场建设。下图是海南省蓝碳市场建设体系图。
(1)说出海南省蓝碳市场建设的自然资源基础。(4分)
(2)阐述海南省在蓝碳市场建设中面临的困难。(6分)
(3)简述实现海南省蓝碳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低空经济指的是在1000米以下(有时可延伸至3000米)的低空空域内,运用航空器进行运输或其他作业等多场景飞行的国家经济行为。它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以及综合服务四个方面。广东省深圳市集聚17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企业,形成集无人机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于一体的完备低空经济产业链,成为我国众多发展低空经济区域中的“领头羊”。2024年2月27日,被称为“空中的士”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从深圳直飞珠海,成功完成全球首次跨海跨城飞行,将2个多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未来将会成为大湾区人们出行的新选择。图一为低空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图二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1)与传统地面交通运输方式相比,说明利用“空中的士”运输的优势。(6分)
(2)分析产业集聚对深圳成为低空经济发展“领头羊”的促进作用。(6分)
(3)简述我国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对城市公共服务业的积极意义。(6分)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大兴安岭漠河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多年冻土分布区,盆地内森林与湿地交错分布。末次冰期以来出现冰期、间冰期的显著气候变化,导致多年冻土环境发生改变。植被演替与多年冻土进退相互作用,多年冻土的扩张与消融会影响地表植被的演替。下图为多年冻土变化及其对植被演替的影响示意。
(1)指出冰期到间冰期,漠河盆地多年冻土分布区不同土层的变化特点。(6分)
(2)对比冰期与间冰期漠河盆地地表植被种类与数量的差异。(6分)
(3)分析末次冰期以来漠河盆地地表植被发生演替的自然原因。(6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C B A A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B C D A
1.B 2.B 3.D
【解析】
1.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湍流热通量与SSTA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始终为正相关,A错误;在湍流热通量和SSTA的极值区间(即高值或低值区间)内,两者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相关性较强,B正确;虽然极值区间内湍流热通量和SSTA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图表并未明确显示出在正值区间内两者的相关性明显强于其他区间,C错误;在负值区间的极值,湍流热通量和SSTA相关性较强,D错误,故选B。
2.海洋热量的损耗表现为海洋的蒸发作用强,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多,结合材料,热通量和SSTA为正值时,海洋蒸发作用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较多,海洋热量损耗较多。1950~1960年热通量和SSTA为正值且取值较大,因此1950~1960年日本关键海域海洋热量损失较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结合图材料和图示,1985年湍流热通量和SSTA为负值,而当二者为负值时大气强迫海洋,此时海洋蕴藏热量少,蒸发作用弱,海洋上空大气中水汽含量变少,向陆地输送的水汽量应较少,海气相互作用较弱;海洋对大气的调节作用减弱,陆地区域年温差增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C 5.B 6.A
【解析】
4.结合图示,“新农业+大健康+云平台”产业生态链以大数据平台为核心,通过大数据计算、分析,进行不同区域优势资源整合,实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和全产业链发展,因此,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数据信息是实现产业生态链形成的关键因素,C正确;农业技术和土地主要影响农业生产环节,不是影响全产业链的关键因素,AD错误;物流产业主要影响产品的运输和生产物资的输送,不是影响全产业链的关键因素,B错误,故选C。
5.结合图示,与传统农业相比,“新农业+大健康+云平台”产业生态链通过大数据平台,有效联系了一、二、三产业,促进了三大产业的融合和联系,B正确;融入产业生态链的农业接受个性化定制,农业较难实现同类农作物的规模化生产,A错误;“新农业+大健康+云平台”实现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联系,农业生产的非区域性更强,C错误;农产品销售实现了多渠道网络销售,产品销售方式更多,D错误,故选B。
6.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融入“新农业+大健康+云平台”产业生态链提供技术支撑,①正确;“新农业+大健康+云平台”涵盖大产业链生产,农产品销售涉及国内国外,云平台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产销一体化体系,可以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响应速度,②错误;“新农业+大健康+云平台”产业生态链强调农产品品质健康化,无污染,因此农业产区应促进农业生产绿色化,③正确;“新农业+大健康+云平台”产业生态链下,发挥不同农业生产区的优势资源,实现生产资源共享,标准化农业生产资源不利于实现不同区域资源的共享,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A 8.C 9.B
【解析】
7.落叶树种在早春展叶时,气温较低,尤其是夜间温度可能降至冰点以下,导致新生的叶片容易遭受冻害。冻害会破坏叶片的细胞结构,影响光合作用,进而降低理论碳吸收量。因此,与M点相比,早春展叶的落叶树种理论碳吸收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易遭受冻害,A正确;早春突出的是气温还较低,洪涝和干旱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C错误;台风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D错误。故选A。
8.M点后,落叶树种的理论碳吸收量下降,可能是由于展叶时间较晚,导致生长期缩短,生长时间不足意味着光合作用的时间减少,碳吸收量自然下降,C正确;M之后地面温度应较之前更高,A错误;理论碳吸收量主要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土壤水分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M之后太阳高度增大,日照强度增强,D错误。故选C。
9.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落叶树种可能会提早展叶,过早展叶可能导致叶片在气温较低的早春遭受冻害,影响树木的生长和碳吸收能力,而光照调节可以帮助落叶树种在适宜的时间展叶,避免因过早展叶而遭受不利影响,B正确,AD错误;光照调节并不是要将落叶树种延后至晚春展叶,过晚展叶会导致树木生长时间不足,C错误。故选B。
10.D 11.B
【解析】
10.盐淡水之间的密度差异是盐水楔形成的主要原因,密度差越大,盐水楔的推进距离也就越远,D正确。盐水层厚度与河口宽度不一定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A错误;越深入河口,河水注入形成的淡水层越厚,盐水层应当越薄,B错误;水下地形坡度越大,越不利于盐水入侵,入侵距离越近,C错误。故选D。
11.盐水楔形成后,河口地区的水流状态和水体性质发生变化,会影响泥沙的运动,泥沙含量不会稳定,A错误。盐水楔形成后,海水入侵使河口地区的水流速度减慢,搬运泥沙的能力下降,泥沙更容易沉积,B正确。虽然海水入侵会对河口水流有一定影响,但通常情况下,河口泥沙主要是在河口地区沉积,向上游淤积不明显,C错误。盐水楔形成后水流速度减慢,不利于泥沙向外海排泄,D错误。故选B。
12.A 13.B
【解析】
12.据材料“乌江水流环绕村庄,古人建村时开挖7口池塘组成龙湖,引乌江之水入龙湖,引龙湖之水入村”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龙湖作为全村生产生活主要水源,主要用于日常用水、农田灌溉等,在整个集排水系统中起到蓄水、供水、排水等作用,在整个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乌江仅为外围水源,环绕流坑古村,A错误,B正确;据图可知,该村建有庭院排蓄系统,除了使用井水外,村民还通过房屋天井收集雨水,增加水资源,同时生活污水经排水沟渠流入排水干渠,再汇入龙湖,后回到乌江,在村落内部,形成“七横一纵”八条街巷的基本格局,C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故选A。
13.为提高用水效率,古代当地村民在整个用水过程中,饮用水必须优先保证,其次洗菜的水也应该相对干净;洗涤衣服和农具的水排放后,还可以继续作为绿化用水和灌溉用水,故用水流程应该为饮用水→洗菜水→洗衣服、涤农具用水→绿化农田灌溉用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C 15.D 16.A
【解析】
14.季风低压常形成于西太平洋的热带洋面上,夏季海水温度较高,是季风低压多发的主要原因,C正确;低压由于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形成的,与夏季风的强弱、冷空气势力弱、海面摩擦力的大小无关,ABD错误。故选C。
15.季风低压经海南岛到达甲地时,从南部海域带来大量水汽,湿度相对增大,甲地气压降低,气流上升强烈,出现强降水,且风速增大,D正确,BC错误;气温不断升高,不利于形成降水,A错误;故选D。
16.季风低压登陆后,由于陆地摩擦力增大,加上失去水汽和热量的持续供应,是季风低压减弱甚至消亡的主要原因,①正确。生成时由于冷空气侵入出现“低层冷、高层暖”的热力垂直结构,不利于季风低压发展成为台风,而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会加热大气,促进季风低压的发展,②正确,A正确;虽然摩擦力减小会减弱低压系统的风速,但这不是导致其消亡的主要原因,③错误;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是台风发展的重要能量来源,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水汽供应,这一过程也无法持续,④错误。BCD错误。故选A。
17.
(1)海南省位于热带地区,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多且丰富;海南省海域辽阔,发展海洋经济的空间较大。
(2)海南省经济落后,发展蓝碳产业的资金不足;海南省在蓝碳监测、评估技术方面存在不足;海南省蓝碳经济起步晚,缺少成熟的交易平台支撑。
(3)整治修复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滨海湿地,提高碳汇能力;发展高标准海洋牧场,提高碳汇的交易量;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市场相连接,提高海南蓝碳市场知名度;谋划和建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形成与国内碳市场错位经营、互补协同的发展格局。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海南省位于热带地区,海域面积广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种类多,总量大,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较大。
(2)主要从资金、技术、交易平台等方面分析。资金方面困难:经济相对落后,发展蓝碳产业资金不足。这意味着在蓝碳相关项目开展、技术研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环节,都可能因资金短缺而受限,影响蓝碳产业的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技术方面困难:蓝碳监测、评估技术存在不足。准确的监测和评估是蓝碳市场建设的基础,技术不足会导致对蓝碳储量、碳汇能力等关键数据掌握不准确,影响蓝碳交易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而阻碍蓝碳市场的有效运行。交易平台方面困难:蓝碳经济起步晚,缺少成熟的交易平台支撑。交易平台是蓝碳市场的核心载体,缺乏成熟平台,会使蓝碳交易难以高效、有序进行,限制蓝碳产品的流通和市场活跃度,不利于蓝碳市场体系的完善。
(3)要实现海南省蓝碳市场的快速发展,首先应保护海南省的蓝碳资源,整治修复红树林,保护和修复现有的湿地资源,提高海南省的碳汇能力;与国际市场连接,积极参与国际蓝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海南蓝碳市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海洋牧场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方式,促进海洋生物的繁衍生长,提高碳汇的交易量;形成与国内碳市场错位经营、互补协同的发展格局,能整合资源,扩大碳市场的整体规模和影响力。
18.
(1)运输速度更快,路程更短,节省运输时间;运输中避免了拥堵,提高了运输效率;受地面因素干扰小,适应范围广;节能减排,低碳(绿色)环保;因垂直起降,在线路等配套设施上投资较少。
(2)技术人才集中,有利于科技信息交流;产业链完整,利于配套生产;规模大,品牌效应好。
(3)增强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效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打造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
【详解】
(1)材料中提到“将2个多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说明“空中的士”速度快,可实现点对点的直线飞行,路程更短,能够大大节省出行时间 ;不受地面交通拥堵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传统地面交通受道路布局限制,而“空中的士”在低空飞行,受地面因素干扰小,可灵活选择飞行路线,拓展了交通空间 ,适应范围广;“空中的士”使用电能,在空中飞行,不会发生交通拥堵,速度快,能源利用率高,可以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环保,对环境友好;“空中的士”采用垂直起降,意味着它们不需要传统的跑道来进行起飞和降落,在线路等配套设施上投资较少。
(2)大量相关企业集聚,技术人才集中,有利于科技信息交流,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加速技术创新,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保持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 ;读图一,产业集聚使得深圳形成了集无人机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于一体的完备低空经济产业链,利于配套生产,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上下游产业的无缝对接,降低了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众多企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效应好,增强深圳作为低空经济“领头羊”的影响力 。
(3)低空经济中的各类航空器等可在自然灾害救援、突发事件处置等场景中,快速运送物资、转移人员,为应急保障提供有力支持,增强了应急保障能力;利用无人机等进行物流配送、巡查监测等工作,能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效率;低空经济带来的新的出行方式(如“空中的士”)、更高效的服务等,能够为居民节省时间、提供便利,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低空交通作为地面交通的补充,拓展了交通空间,与地面交通等共同构建起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19.
(1)间冰期升温(气候变暖),非冻结层变厚,非冻结顶部上移;多年冻结层变薄,多年冻结层顶部下移,底部上移;活动层变厚,活动层下移;顶部出现腐殖质层和沼泽层;
(2)冰期时地表植被种类和数量少,以单一(耐寒耐旱)草本为主;间冰期的植被比较茂盛,种类增多;沼泽区出现湿生植物,湖泊中可能发育水生植物;木本(乔木)数量显著增加。
(3)冰期时气候寒冷,多年冻土面积扩大(增厚),抑制植物根系向下生长,降低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不利于(木本)植物的生长;间冰期气候变湿润,有机质的积累增加土壤肥力,乔木大量繁殖;湿地面积扩大,促进湿生(水生)植被的发育,森林与湿地交错分布。
【详解】
(1)从冰期到间冰期,漠河盆地多年冻土分布区土层呈现三方面变化:一是气候变暖使地表热量增加,非冻结层(季节性融化层)厚度增大,而多年冻结层因热量下传逐渐变薄,活动层(年周期冻融层)厚度随之增加;二是温度上升促进有机质分解,地表积累腐殖质形成新土层,同时冻土退化导致地表滞水,发育沼泽层;三是活动层下界下移,多年冻结层顶底界分别下移和上移(整体萎缩),非冻结层上界抬升。这一过程改变了水热条件,进而影响植被类型演替。
(2)冰期时,漠河盆地气候寒冷干燥,多年冻土广泛发育,地表水热条件恶劣,植被以耐寒耐旱的苔藓、地衣及少量草本植物为主,种类单一、覆盖度低;间冰期气候转暖后,冻土退化促使地表水分增加,形成沼泽湿地,湿生植物(如莎草、芦苇)繁茂,湖泊中发育沉水、浮水植物;同时温度上升使木本植物(如落叶松、白桦)得以生长,数量显著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植被垂直结构(乔木-灌木-草本)趋于复杂,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3)末次冰期以来漠河盆地植被演替主要受气候-冻土耦合作用驱动。冰期寒冷环境下,多年冻土层增厚且活动层变浅,限制植物根系发育,加之低温干旱抑制有机质分解,土壤贫瘠,仅耐寒草本和苔藓能存活。进入间冰期后,冻土退化使活动层加深,根系生长空间扩展;温度升高加速有机质矿化,形成肥沃腐殖层;冻土融水增加地表径流,促进沼泽湿地扩张。这些变化共同推动植被从单一草本向"乔木-灌木-湿生植物"的复杂群落演替,形成森林-湿地交错格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